第四批动力电池白名单公布 32家企业上榜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欧阳凯 时间:2016-06-22 09:11 点击:次
6月20日,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公布第四批符合《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共有31家单体电池企业和1家系统集成企业进入本批次目录,一举超越前三批目录25家企业数量,至此,共有57家企业进入该目录,而此前被关注的日韩企业则依旧落榜。
值得关注的是,新能源车型推广目录将与《规范条件》捆绑在一起,这意味着已进入新能源车型推荐目录的车型,必须同时配套符合《规范条件》的动力电池,才能获得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按照规定,采用没有进入目录的电池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从今年5月1日开始,将不进入新能源汽车推广目录。
多家上市公司上榜
6月21日,亿纬锂能(300014,SZ)、骆驼股份(601311,SH)、智慧能源(600869,SH)等发布公告称,公司或旗下子公司入选该目录,表示公司产品符合相关要求,有利于进一步开拓锂离子动力电池市场,入选该目录也将对上市公司业绩产生积极影响。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此次上榜的32家企业中涉及到不少上市公司,包括成飞集成(002190,SZ)、南都电源(300068,SZ)、亿纬锂能、鹏辉能源(300438,SZ)、骆驼股份、科陆电子(002121,SZ)、智慧能源、澳洋顺昌(002245,SZ)等。
除了上述上市公司外,第四批目录也出现了一些行业新面孔,比如浙江佳贝思绿色能源有限公司、江苏集盛星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同时也出现了一家电池系统企业——上海捷新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这也是四批目录中出现的为数不多的系统企业。
中国电池网CEO于清教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下半年随着产业技术升级及产能的释放,单体电池的价格将持续下降,2020年锂电池价格会下降至0.6-0.8元/WH,与铅酸电池价格相近。但与此相悖的是,局部的材料——如碳酸锂、六氟磷酸锂,由于人为和市场炒作等因素,价格高居不下。
不过,进入前三批目录的企业不代表可以高枕无忧,根据此前规定,前三批涉及的25家动力电池厂将重新审核,所有电池均需采用新国标进行检测,并于6月底前提交具有动力蓄电池检测资质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逾期未提交的撤销公告资格。
日韩企业落榜恐影响全年销量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此次以三星SDI、LG化学、松下等为代表的日韩外资企业依旧落榜。根据工信部要求,外资电池企业要进入电池目录,除了产品得符合要求,还要满足本地建厂以及配备研发人员等。
实际上,早在2015年,海外巨头便开始觊觎中国新能源市场,电池成首攻目标,随后,松下、LG化学和三星SDI纷纷在中国设厂建设动力锂电池生产基地,采用合资方式入驻并争食中国政策红利蛋糕。
“此次三星SDI和LG化学未能进入目录,会直接影响整车厂商采购电池的倾向性,对已经进入目录的国产电池企业构成利好”,某动力电池企业负责人欣喜告诉记者。
于清教认为,保护国产企业,出发点是好的,但这不利于行业的发展。国内动力电池行业表面上看欣欣向荣,但还存在很多问题和隐忧:行业集中度低、中小规模企业众多、技术水平良莠不齐、恶性竞争严重等,需要适当地放入一些“鲶鱼”。
“如果没有‘鲶鱼’带来的危机感,任由大量的低质动力电池产品充斥市场,未来两年内,电动汽车的产品质量问题很可能集中爆发,难以获得消费市场的认可。由此可见,松下、LG化学和三星SDI等日韩企业入选第五批目录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于清教指出。
记者发现,日韩电池是否进入目录恐会影响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以2015年国内乘用车销量前十的厂家为例,众泰、奇瑞、吉利和上汽均有采购三星和LG化学的电池;再以国内2015年物流车销量前十的厂家为例,东风汽车、重庆瑞驰、陕西通家、北汽等均与三星、LG等有供货关系。
一位新能源汽车行业分析师告诉记者,由于三星和LG相比国内三元电池的能量密度更高,如果更换电池供应商,考虑到修改整体解决方案设计和重新上车型目录程序,至少需要3~6个月时间,落榜将影响下半年新能源汽车放量节奏,对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景气度有重要的影响。
“根据目前的预测,第五批电池目录将在三季度公布,提前一个批次进入目录将赢了3个月左右的宝贵的窗口时间,可以留给整车厂更多的时间准备生产、销售和认证,也将赢得整车厂的信任。”上述分析师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