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国重器万向集团: 从“铁匠铺”到“常青树”

万向集团 鲁冠球

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万向集团一直被誉为中国企业的“常青树”。从创立之初的“铁匠铺”,到如今成为我国汽车零部件的龙头企业,万向的每一次成功,都离不开对行业动向的正确把握。当下,传统汽车市场低迷,整车降价的压力也传导到上游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这些走向“微利时代”的企业如何能够突破困境,寻找新的发力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别策划《兴国重器》。

主动转型升级 向新能源汽车领域开拓

在万向精工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外,第三代轮毂轴承单元整齐地摆放着。它们从这里出发,供给到全国乃至全球的整车厂。企业负责人介绍说,这里以前是劳动密集型生产车间,如今已经全部智能升级。记者看到,升级后车间里不再噪声轰鸣,人员流动,取而代之的是一整套全智能生产线。一条条智能手臂正在忙碌、有序地完成着从下料到完工的全过程。而这条智能生产线可以节约2/3的人力,并将班产效率提高240%。

万向集团以传统汽车零部件起家,并走出国门。面对新能源汽车的兴起,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曾提出,希望他们生产的零部件,传统汽车能用,新能源汽车也能用。

记者:新能源汽车正在兴起,万向集团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继续开拓,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鲁冠球:关键是电池。现在电池不仅是我们万向遇到最难的问题,国家遇到最难的问题。现在是全球在解决这个电池问题。(电池)不是逐步提高,往往是突破性的,是用什么材料的问题。而且是颠覆性的。所以风险很大。

记者:现在在新能源电池研发上,万向集团都取得了哪些成绩?

鲁冠球:我们的研究成果已经得到了市场认可,现在我们的产品到目前为止,已经供不应求了。(我们)成立了研究院,把国际上的科技人才聚集起来。现在我们的生产基地在美国、在韩国、在日本,在江苏、在杭州,现在有五个生产基地。

记者:在北美每生产的2辆汽车中,都有1辆使用的是万向的零部件,那在新能源电池的布局上,您有什么规划?

鲁冠球:我们至少一定要做到国际前三位。现在我们的启停电池已经是国际第一位了。我们总的电池(行业)要建设起来,那要大力投资。我们也在把国际上的人才都在聚集起来。现在政策环境好了,我们的基础实力也好了,支持我们的声音也更多了。所以更容易了,有难度,更容易。

精心布局 瞄准整车

从与鲁冠球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这位掌舵万向集团40多年的老人自信、果断,还有点不达目标不罢休的霸气。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的成功,让万向把下 一个目标,瞄准了整车。为此,鲁冠球精心布局。不仅10多年前就在国内开始了电动公交车的研发,还分别在2012和2014年收购了美国电池供应商 A123公司,以及曾与电动车风向标特斯拉齐名的菲斯科。不过,制造整车,从梦想照进现实,这一步走得并不容易。

记者:万向集团一直都有造车的梦想,那么,从汽车零件转向整车制造,方向的转变您觉得最大的瓶颈在哪?

鲁冠球:公交车我们已经搞了十多年了,到现代这么一代一代逐步搞下来,搞了这么许多年了,但是心里不踏实,还达不到国际需求。因为我们是搞零部 件的,对搞整车基础实力不够。造一个汽车容易,我们造了很多了,市场上都在跑,但是(我们)非常担心质量,多多少少都会碰到问题。

记者:那面对这些困难,万向如何取得突破呢?

鲁冠球:如果你的产品人家放心了,那人家会认可你,会尊重你会尊敬你。所以我们学先进,傍大款。公交在国内,所以我们找了上汽来造,要它支持我,特别是在生产上,特别是在技术上支持我。在美国,我们找了宝马,要宝马来造,宝马把好的技术、好的部件供应给我们。我们的车里有很多的东西、很多的技术都是宝马支持我们。

记者:Karma(菲斯科更名而来)复产了之后,什么时候计划把它引入到中国市场,现在有计划吗?

鲁冠球:我们中国有句老话,哪里倒下哪里站起来嘛。先站起来之后,美国认可了,美国的技术已经达到消费者满意了,到这个时候,再考虑把它的哪个产品拿回来。

创新聚能城 下一个目标

任何一家长盛不衰的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万向也不例外。在每一个“万向人”的心里,都有这么一个“奋斗十年添个零”的目标。十年,企业的日创利润和员工的最高工资要翻十倍,从上世纪70年代第一个零的突破开始,万向走过的每个十年都信守这份承诺。如今,随着企业的发展,要实现这个零的跨越,难度越来越大。而鲁冠球也再次拿起画笔,为企业描绘出一个全新的开始。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责任编辑:赵卓然】
免责声明: 能源财经网所提供之信息,不能保证其完全实时或完全准确,也不表明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并对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