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双反不容松懈 对话中国电池网创始人

 

6月初,欧盟对华企业光伏“双反”初裁,这无疑将给中国光伏产业带来严重损害。为了应对欧盟双反,中国企业一方面选择就范,无奈之下部分企业选择了代工生产,同时也在积极开拓东南亚市场和国内光伏市场。但,“舟行半渡”,中国光伏在意识到自身问题、正在积极调整、中国光伏内需正在启动之时,却面临着一场劫难的洗礼。

欧洲光伏“双反”是否能刺激中国市场的加速发育,还需要政府和电网公司在尽快出台政策细则、落实市场承诺。为此,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专访了中国电池网创始人/CEO于清教。

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欧盟在依靠中国产品实现光伏平价发电、减少了政府补贴负担、市场依旧呈约10%的增长情况下,却不顾产业损失和贸易战风险,依然关闭了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大门,其中其利益诉求和产业考虑何在?还是仅仅被个别企业利益左右?

于清教:我们不能这样考虑问题。中欧光伏纠纷说白了就是利益博弈。我们看到,李克强总理也反对欧盟的举措,在欧盟内部现在也是众说纷纭,仅有四个国家表示支持“双反”。“双反”能不能反下去还是个问题。

但是我们看到,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贸易保护主义不是在减少而是在加强。每个国家都要依靠所谓的规则来保护自己的利益。欧盟此次“双反”的真实意图我们不能断章取义的猜测,只能说他是为了保护本地区企业利益或者让本地区行业利益更大化打出的一张牌而已。

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有一种说法,在美国和欧盟逐步丧失光伏新能源技术和制造优势之时,抓住中国国内市场需求尚未启动的软肋,一方面逼迫中国企业放弃品牌为欧盟光伏企业代工生产;另一方面继续压低中国企业利润,阻止其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您是否了解目前中国企业为欧洲企业代工的情况和这种代工对于中国产业的危害?以及利益润输送?

于清教:就光伏世界发展轨迹来讲,我们不能简单说美国、欧盟失去了制造的优势,是他们这些地区把一些高污染的前端产业都放弃生产了,比如单晶硅和多晶硅的生产,还有一些晶片的生产。但是,核心技术还在这些发达国家手里。美国和欧盟是光伏利益的获得者。你要大干快上光伏产业,就需要有大批的制备设备,那么我就把设备卖给你。我们国家在制造业装备设备上也很落后。最后,过剩的产能苦果只能中国企业自己来尝,而人家已经赚钱了。

从我们整个经济趋向和世界经济地位来看,中国还是个“代工工厂”而已,你赚取的就是依靠简单劳动得来的微薄利润。这在现代工业的今天,这样的局面不是一天两天能够改变的,因为我们没有核心技术,只能做简单的产品加工,或者购买它的专利进行生产。这种状况对我国产业的危害都知道,但是要想改变,走出一条符合我们国家的创新之路,不是简单的一代人的事情。

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在经历美国双反之后,中国光伏产业其实已经意识到自身的问题、正在积极进行调整、中国光伏内需市场也正在启动。目前,中国光伏产业调整的情况如何?新兴市场开发如何?转向国内分布式光伏电站和地面大型电站建设、经营的情况如何?

于清教:我国从2012年后半段开始了光伏产业的救赎,但是现在看来政策效果还有待评估,因为政策出现和实施再到企业收效还有段距离。

中国的光伏自救,也只是解决了一个发电上网的问题,要是消化庞大的过剩产能,不是用一个建电站就能解决的。业内有句笑话,就是说我们国家生产的光伏产品够全世界用五十年的了。这样一个庞大的基数靠什么来消化呢,仅仅靠拉动内需是不够的。何况内需现在也面临拉动乏力的局面。我个人认为,一个产业的调整还是要走市场化的道路,该死的企业就让他倒掉,该整合的就采取整合的方式来进行整合。我们应该总结的是,为什么我们国家光伏产业会面临今天这个局面,是我们太急功近利了,把子孙的饭都要抢过来一口吃个胖子,能吗?违反经济规律必定要受到惩罚。我们国家在光伏上不仅仅浪费了大量的资本,更浪费了大量有效资源。

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国内市场是否已经出现了分布式光伏电站和地面大型电站建设的相对过剩和设施限制?其中,存在哪些问题和困难?

于清教:从我国全社会用电量上看,尤其是居民消费用电量上看,我们还没有进入到电器化时代。也就是人均用电量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在用电空间上还有大的发展。

但是,由于我们经济处在一个平稳过渡时期,用电量增速放缓。国家电监会对2013年全社会用电量持乐观预期。国家电监会1月17日发布的2012年电力工业运行情况监测报告称,2012年,我国电力工业继续保持平稳发展,全社会用电量达到4.96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5%;预计2013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速有望达到9%以上。这样一个乐观估计是与现实有差距的。我们从微观数据就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并没有走出困境,还是相对放缓阶段。这样看来,我国的发电总量还是相对过剩的。

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分布式光伏政策出台、光伏标杆电价出台、国家电网光伏上网承诺出台已经过去一年了。目前,工作进展如何?有哪些政策细则和执行措施已经出台?

于清教:这个政策问题我不好回答,得问政策的制定者。但从目前看,政策对市场的影响都有个延展性,也就是相对滞后,效果我们判断可能会在明年显现。

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政府和电网公司在政策细节、市场承诺落实上的困难有哪些?是否会导致中国光伏产业在电站建设上的盲目投资和烂尾?

于清教:我们国家不存在政府和电网公司之间的矛盾,矛盾是发电厂之间的利益如何平衡?国家电网以前不太乐意让光伏上网,原因有二:第一是光伏发电成本很高,上网电价是个问题,谁来补齐发电成和上网电价之间的差额。第二是我国是以煤电为主的,还有部分水电和核能,如果开了口子,让光伏无条件上网,那么势必会降低其他发电种类的发电上网。因为,我们国家用电量是恒定的,也就是社会需求是在一定基数上每年有所增长(2011年、2012年,社会用电量增长率很低,工业用电量急速下滑)。如果光伏发电都上了网,那就意味着把别人饭碗里的饭给抢走了。我国新能源面临最大问题就是“出口”问题,也就是市场接纳的问题。

我们国家在过去的五年内对于光伏的投资有点激进,主要表现在整个产业都盲目膨胀,从原料单晶硅和多晶硅生产,到面板,再到配套设备,再到光伏发电,没有一个是冷静思维的产物,都严重供大于求。地方政府只考虑招商引资乱上项目,不考虑项目的经济性和未来出路。我们应该看到,发电站还没有达到烂尾的程度,但是有些项目在过去几年中夭折的不少,最典型的是鄂尔多斯和美国第一太阳能的项目,当时号称要建世界上最大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厂,但是合同签了,没有执行。因为市场发生了大的逆转。

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欧洲光伏“双反”是否能刺激中国市场的加速发育?目前,政策将有哪些调整?还是将按部就班的进行,不会受欧盟“双反”影响?

于清教:为了应对国外市场的变化,我们已经做出了一些战略调整和部署,那就是要用政策导向,撬动国内市场。首先是给予太阳能光伏发电全部上网发电的权利,也就是使光伏发电企业有了上网发电的权利,也就是生产出的产品有了市场能够接纳,有了销售渠道;第二是国家根据上网电价给予相应补贴。这样从拉动内需的源头出发,来解决国内对光伏的需求,来平衡市场。

另外,我们国家也可以借鉴一下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做法,比如日本,他们在城市设计规划上,从战略的角度出发,硬性的规定了以后的建筑物都要有太阳能光伏集电设备。把一个社区集中起来,就是一个发电中心,然后通过储能发送出去。中国也是能源相当缺乏的国家,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做呢?这也是为发展光伏打下的基础。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责任编辑:肖何】
    免责声明: 能源财经网所提供之信息,不能保证其完全实时或完全准确,也不表明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并对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