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仁才 :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过快风险亟需引起关注
来源:盖世汽车 作者:邹仁才 时间:2017-09-05 14:52 点击:次
电动卡车 中国电池网资料图
最近两年,新能源汽车产业迅猛发展,伴随资本过热而带来潜在的投资过剩问题,亟需政府、企业和投资机构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新能源汽车项目的审批投放明显加快。过去二十年中国汽车产业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全国形成了1300多各种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赶上了国内汽车消费的黄金机遇期,市场需求、产能扩张、投资意愿同步迅速扩张,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背景下,各地继续依赖投资驱动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纷纷把新能源汽车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头号工程,不惜以土地入股、产业基金、联合投资等多种形式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的招商引资力度,几乎每天都有关于新能源汽车项目落地的新闻报道,而在相关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创新性互联网造车企业,并无造车能力与经验,希望通过互联网产业的资本积累方式,先完成资金和资源的积累再去挖掘相关技术和人才,或者以某一方面的优势技术试图去撬动整个产业链,这对部分地方政府而言是一个巨大的风险挑战,但在普遍投资需求疲弱、好项目稀缺的背景下,这似乎又是一条不得不选择的招商选择。
有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上半年,发改委批复8个新能源汽车项目,而去年全年才7家。综合相关媒体消息,从2015年至2017年上半年,国内共有超过200个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项目落地,涉及投资金额10262亿元人民币,已公开的产能规划达到2124万辆。资本过热很可能会导致潜在的产能过剩。据悉,目前仍有超过200家企业正在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若再加上传统汽车企业的新能源乘用车、新能源客车等,整个潜在造车规模数量将十分庞大。
从传统车企到互联网公司,两路造车势力已经汇聚于新能源汽车,投资过热无法避免,且只要风向一天不改,这种热就会持续一天。随着竞争加剧,价格战难以避免会从传统汽车烧到新能源汽车,共享租赁、共享汽车等全新出行方式的出现,为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战提供可能。新能源车要从传统汽车手中抢夺市场份额,价格战也是难以避免,市场往往是残酷的,届时一些尚不具备产业竞争力、正处于积累和发展中的企业或将面临一轮惨烈的市场清洗。
二是车企对未来产业规模的盲目乐观。2016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共生产17.7万辆,销售17.0万辆,比2015年同期分别增长125.0%和126.9%。所以,在2017年初时,大部分车企对市场的预期都十分乐观,市场上出现了2017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将突破80万辆的目标也因此而得来。普遍忽略了2016年高速增长是基于2015年全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刚起步、基数较低的比较结果,事实上,2017年新能源汽车的增速明显放缓。2017年上半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2万辆和25.1万辆,与年初80万的预期目标相差较远,销售额不到目标的三分之一。实际上,上半年完成上述销量已经不容易,因为前5月的销量增速更低。受政策补贴大幅退坡等因素影响,2017年开年以来,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情况不尽如人意,1-3月销量呈现负增长。
美国《华尔街日报》曾经提出中国汽车产能将过剩以及新能源汽车将在2020年迎来投产产能激增的问题:任何一个行业都不可能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产能适当过剩才是市场经济的常态。从国际范围来看,全球整车产能在8500万—9000万辆左右,销售量在6500万—7000万辆之间,有效产能的利用率大约为72%—82%。从2003年开始,中国整车产能利用率一直不高,2005年、2011年和2014年三个年份处于“低谷”,产能利用率在60%左右。然而,中国汽车行业一直保持发展,从2009年开始,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因此国内汽车业界曾经普遍认为,产能适度过剩有利于竞争,进而淘汰不合格企业。
三是“大干快上”的博弈心理加大新能源汽车产业与地方财政高负债风险。
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强力扶持,受惠于政策市的推动和消费需求扩张的刺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连续两年位居全球第一,市场保有量已占到全球总量的50%。基于未来更大的想象空间,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同时受到一些企业、业外资本以及地方政府的追捧,呈现“大干快上”的节奏。但同时,也出现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乱象。主要表现为,一些企业把主要精力放在产能扩张上和对资本积累,忽略了技术积累和突破;一些企业围绕“补贴”转,哪款车补贴高,就生产哪款车;还有一些企业忙于跑马圈地,造概念,讲故事,产品始终不见“踪影”。一些地方盲目吸引新能源汽车企业落户,却并不考虑当地是否具备基本的生产条件;一些地方力推新能源汽车,只是为了盘活当地原有的汽车产能和资源。有的地方根本不具备适宜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资源禀赋,但其地方政府大额举债都要支持创新型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上马,一旦这些企业的故事讲不下去、资金链断裂或者因市场因素淘汰所引发的产业破产风险,会对地区后期其他产业的再发展形成深刻影响。
形成此类乱象丛生的原因很多,但关键在于企业和地方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内涵认识不到位。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既是有效缓解能源和环境压力、推动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也是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越是在新能源汽车项目“一哄而上”之时,越要理性应对,谨防热潮过后一地鸡毛。
四是过度依赖政策市使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新的不确定性。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第297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其中有3025款新能源汽车因不符合《公告》管理规定,自《公告》发布之日起暂停生产、销售,共涉及国内243家新能源车企。本次叫停涉及的车型大多是车企自主申请的,原因是他们所使用的技术已经严重落后与市场需求。高度依赖政策市的新能源汽车,在诸多优惠政策中也面临新的挑战,免征购置税曾经是刺激新能源汽车消费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目前,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优惠政策还有不到6个月,短期内很可能会刺激消费者下半年下手购买新能源汽车;但从长远来看,这种购买现象是提前预支未来的购买需求,对整个新能源汽车后续市场是个巨大的考验。导致市场形势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很多种,但那个过于乐观的预期,已经变相的成了悬在各地政府和企业头上的利剑。
对策建议
一是保持谨慎的发展策略。新能源汽车在产业链构成、核心技术内涵与传统汽车大不相同,车体结构和生产工艺也更加多样化。目前,世界各国研发生产纯电动乘用车的企业仍处于探索和积累阶段,全球一些主流造车企业在新能源领域还是采取审慎、稳妥的发展策略,尚未形成像传统汽车一样可以借鉴的、成熟的设计规范和固定的生产研发模式。这就需要企业充分认识行业的高门槛,潜心技术研发,注重创新驱动,而不能停留在低水平的同质化制造中。
二是因地制宜形成产业链竞争优势。由于地方政府普遍尝到汽车产业对地方经济和就业贡献的甜头,在国家不再批准新建传统燃油汽车企业政策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企业更是成了地方政府争抢的“香饽饽”。然而,地方是否具备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基础,否则即使建成投产,也难以形成竞争力。防止“光伏产业”的悲剧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再度重演,成为拖累地方经济的累赘,应引导企业理性投资。
三是逐步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监测预警机制。目前,还没有一个机构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投资情况进行有权威的统计,应尽快对各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投资和建设情况展开调查,并及时发布调查结果,定期对产业投资情况进行预判和监测,有针对性的适时提高新能源汽车投资项目和准入条件,引导地方根据自身定位合理规划,形成产业链竞争优势,做好产能预警。(作者:广东省高智新兴产业发展研究院战略研究部邹仁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