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万向集团并购美国A123的价值所在

——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专访中国电池网创始人于清教

中美电动汽车市场困境的同异

财经国家周刊:目前,美国市场、中国市场,以及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尤其是动力锂电池的发展情况如何?主要问题是什么?

于清教:首先以锂离子为正极材料电池有很多种类,磷酸铁锂、锰酸锂或三元材料、镍锰酸锂。这是两条电池技术路线。锂电池市场也是多元的,多向发展的。究竟哪种电池更加安全高效密度高使用时间长,都还在争论、验证中,使用哪种电池还没有定论。但是,美国A123是磷酸铁锂电池技术的老大,拥有好多这种电池的专利技术。但是在有些专家眼里,A123磷酸铁锂电池是一个实验室技术,还不成熟,法国一些科学家甚至把它说成是“电池行业最大的骗局”,这种电池的安全性、使用时间、效率等都有待验证。

正是因为如此,美国通用公司表面上和A123进行了合作,但是现在依然没有把磷酸铁锂作为发展的唯一,并没有把它作为主流技术。由于是技术没有得到市场大规模验证,实际效果有待考证,这就为美国A123破产埋下了伏笔。因为它没有应用市场,或者市场不够成熟。美国现在也是锂电池多元化发展的市场,但是,对磷酸铁锂有点“看看再说”的态度。

中国电池技术路线在政策导向下,把磷酸铁锂电池作为主导技术来发展,许多厂家把这一技术作为主流。但是市场究竟如何谁也不知道。当然,这里面还有好多厂家选择了三元材料,还有镍锰酸锂等发展道路,因为这些技术发展时间较长,安全性,效率都有保障。

我国动力电池生产制造商几乎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技术都来自日本、美国、欧洲。这是我国不能够独立于市场,在世界市场上依然处在“代工”的初级加工阶段。万向集团收购美国A123也是为了得到锂电池生产的核心技术,它的市场价值不言而喻。

财经国家周刊:目前,我国在电动汽车市场的开发上还不尽成熟,美国电动汽车市场的进展也不尽理想,此时收购A123,将给中国企业带来什么?对中国未来的市场竞争将有怎样的影响?

于清教:就行业发展趋势来看,现在量产的新能源汽车就是日本丰田的普锐斯混合动力车,全球卖了500多万辆。除此之外,全球电动汽车还没有形成产业规模优势,都还处在“窄众用户”的市场试水阶段。包括通用、奔驰、宝马等公司,都拥有生产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但雷声大雨点小,市场发展很缓慢。欧美存在的问题是“市场成熟度”的考验。他们要做大量的前期调研来判断电动汽车卖给谁?谁是主流消费者?汽车的定价及性价比?现有技术的安全性、经济性、便捷性?如果没有策略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是不会盲目放大这个市场的。说白了,他们的市场策略还比较“以人为本”、“以市场为导向”。这也是表面上看电动汽车发展速度慢不尽如人意的原因。

我个人认为,收购A123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医治”中国企业技术依赖症。无论什么样的锂电池技术我们国家的企业都不具备,我们还处在“山寨”仿制阶段,知识产权和专利壁垒成了中国企业发展的最大掣肘。拥有独立的核心技术是我们每一家企业为之奋斗的目标。拥有技术只有两条路:自己研发,但是这条道路比较漫长,还有待市场考验,而且成本很高;第二是收购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或者合作。万向走的就是这样一条道路。包括我国许多企业的海外并购,不是在购买资产,而是在购买技术。但能否整合好,继而拥有创新的技术因子,我们要走的路还非常漫长、艰难!

并购美国A123的核心价值所在

财经国际周刊:中国企业在技术赶超的路线,以及技术路线的选择方面,优势、劣势是什么?

于清教:我们没有优势,也没有劣势。因为我们在核心技术上是空白。现在锂电池生产都是在模仿克隆,都是在做代工。如果非要硬性地说出优势劣势,那么我们的优势还是成本优势,国外企业能够在中国采购到性价比较高的产品,比如苹果手机的电池也是中国产的。劣势就是我们现在处在马拉松赛跑的跟随阶段,就是在领跑者后面跑,人家有什么技术,我们就使用什么技术,没有实质意义上的突破。还有一个就是,中国企业比较浮躁、急功近利,这导致我们在产业决策和企业运行过程中容易投机、冒进。

财经国际周刊:对于收购A123,在核心技术层面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由于及时应用的限制与保护,即使万向集团收购A123后,其核心技术也很难用于中国市场的产品。万向依旧处于配件代工的产业状态,对于整车竞争难以树立自己的品牌。您如何看待?

于清教:我们看到,这起收购有个技术性壁垒,那就是A123供美国军方使用的技术不在收购范围。

我说过,磷酸铁锂电池还处在市场验证阶段,性能究竟如何还没有定论。虽然我国为了发展锂电池,确定了磷酸铁锂是一条主要的道路,但也不是唯一的道路。锂电池的发展是多条路在走。那么锂电池又能够引领市场多少年,也是未知数,镍氢电池发明使用不过十几年,现在就没有多少人使用了。我相信,未来随着新材料的发展,锂电池也会被替代。

万向收购A123的品牌效应要大于实际技术应用效应。这一事件被全球媒体热炒,省了无数广告费。据说万向原本就是A123的股东,这次收购也是旨在保全他的股份安全性,另外,就算磷酸铁锂电池技术还有待考证,但是,A123有一条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锂电池生产线,它的实际价值很大。

财经国际周刊:目前A123的核心技术主要集中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上,然而,从美国通用选择的技术路线上,似乎已抛弃了A123的磷酸铁锂路线,而投身锰酸锂技术。万向集团是否收购是否存在技术陷阱?今后产品、技术路线如何选择?

于清教:万向收购A123是双刃剑。我说过,现在关于磷酸铁锂技术存在很大争议,也就是安全性、使用效率、性价比、续航能力等方面还有待考证,在实验室实验各方面都很优秀的技术,不见得在市场上就能够独树一帜,这要看它的生产成本,是不是经济,是不是安全,海量使用后有没有后遗症等等。正因为A123的磷酸铁锂电池存在不确定性,美国通用公司采取了“看看再说”的态度。我们国家市场究竟如何还不能确定,因为我国很多锂电池生产企业用的是磷酸铁锂技术。万向已买了A123,那么它就会沿着磷酸铁锂这条路走下去,别的技术也不会使用,也没有核心技术。但是市场究竟如何还有待考证。

中国企业如何与美国实现双赢

财经国家周刊:目前,美国众议院部分议员对于万向收购A123横加指责,认为损害了美国国家安全。更有美国总统奥巴马代表美国芝加哥财团利益,对于中国企业收购新能源企业暗中阻挠。然而,究其实质,其危害美国国家安全的借口是否存在现实依据?

于清教:这是美国选举期内找的政治借口而已。美国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他们心里面很清楚什么能够卖,什么不能卖?一旦决定卖给你的,一般都会有替代技术发明出来,而且很成熟。美国不会将会影响国家安全的技术和最尖端的技术卖出去。

财经国家周刊:对于在新能源发展,尤其是电动汽车发展中美都遭遇困境的情况下,对于中美电动汽车领域的更深层合作,万向集团有何建议和设想?收购A123公司对于中美新能源战略格局意味着什么?

于清教:这是一个企业的行为,这一行为究竟会产生什么效果都是未知数,也无法判断。比如明天突然出现了另外一个技术“镁电池”,锂电池成了没落技术,那么万向的收购就是一件“一地鸡毛”的事情。但是突然一天市场应用确立了磷酸铁锂技术是锂电池最大的发展方向,生命力还有上百年,那么,万向就买对了。我认为这对中美新能源格局不会造成大的影响。

财经国家周刊:如果,收购A123公司今后遭到美国众议院否决,或者像三一重工遭遇的那样直接被奥巴马否决,那么,对于中国企业是利是弊?中国获得动力锂电池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还有都长路要走?其中教训是什么?

于清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国家靠购买核心技术取得市场主动权是权宜之计。如果我们不能够研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那么我们只能是跑道上的跟随者。

整合A123对于中国产业未来启示

财经国家周刊:如果,万向集团最终成功收购A123,那么,在整合A123资产、技术中还将遇到什么困难?

于清教: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让磷酸铁锂技术得到市场认可。现在万向收购的A123的技术还处在探讨期。如果市场不认可,万向的道路就会产生危机,反之,万向会依靠核心技打开市场。市场化是最大问题。

财经国家周刊:万向在整合A123后,在国内电动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将有何变化?是利是弊?万向此举是“正门”还是“歪招”?未来中国电动汽车行业技术与市场的发展方向是什么?竞争格局会怎样?

于清教:对我国的市场竞争格局不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影响,我们看到,好多企业利用其它技术在生产锂电池。比如一些企业就认为三元材料、锰酸锂等技术更加安全可靠,效率更高,并且得到了市场实践和认可。磷酸铁锂也就是一种技术,不是独霸天下的技术,因此,它的影响还有待考证和检验。

万向的这次收购还有待市场验证,一切都是未知数。这种未知或者说不确定性更多地来源于市场、管理。

至于未来的发展方向很难用确定的一个结论判断。这个市场技术成熟度还有待检验。我个人觉得,锂离子电池是不是动力电池的最终目标还不确定。

【相关链接】

每日经济新闻专访文章:万向2.6亿美元竞得A123 中企海外并购步伐加快

万向并购A123深度专题:新能源泡泡破了?美国A123破产保护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责任编辑:肖何】
    免责声明: 能源财经网所提供之信息,不能保证其完全实时或完全准确,也不表明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并对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