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企业汉能:下一个赛维LDK?
来源:OFweek太阳能光伏网 作者:综合报道 时间:2012-05-10 10:59 点击:次
5月初始,室外的气温已经高达三十多度,热气袭人,气候的异常早已使全国各地的众多地方提前进入夏季。然而,太阳能光伏产业仍然还没有从寒冬中走出来,各个企业裁员、欠薪、求助政府和银行贷款的消息犹如暴雨前的乌云蔽日。
然而,昨日一则“江西宜春新增汉能薄膜光伏电池项目”的消息却让人有一种拨开云雾看晴天的感觉。报道称,5月7日,汉能薄膜光伏电池制造基地投资开发协议签约仪式在江西宜春举行。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凌成兴会见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总裁王勇一行,并出席签约仪式。据了解,汉能控股集团1500兆瓦薄膜宜春太阳能电池研发制造基地项目,投资总额约135亿元,分4期建设。
凌成兴对媒体说,汉能控股集团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民营清洁能源发电企业,是太阳能光伏产业领域拥有全产业链运作模式的新能源领军企业。汉能薄膜光伏电池项目的落户,是宜春市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成果,是汉能控股集团全球布局保持行业领头地位的重要举措,是双方互利合作共赢发展的重要机遇。并表示江西省将充分发挥人力、土地、电力、信贷等优势,大力推动清洁能源的扩大生产和推广使用。希望宜春市和有关部门积极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初看,这对整个光伏界都无疑是一注强心剂,不管是光伏行业回暖,汉能提前布局,还是汉能集团逆势扩张,都无疑是利好消息。可是,理性的读者应当会有大局观,有基本的市场意识,有一定的洞察力。疑问也就随之产生:现在光伏行业可谓一片风声鹤唳,最近爆出的“江西拨付20亿救急赛维,各银行都已经有点怕了”。如此惨淡的观景下,即使是迫于各种压力,银行也绝不会放开钱袋大肆放贷。既然在前几年产业爆发式增长的时候还赚足了真金白银的赛维LDK都需要继续借贷,以支付员工薪水,偿还供应商的货款。那么,汉能哪有这么多钱继续“逆势扩张”,汉能的钱从哪里来?
其实从汉能进入公众的视野以来,其放卫星式豪赌薄膜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各种消息和质疑就一直不绝于耳。
顺应市场,巨头转型
在此之前,尚德是较早进入薄膜太阳能光伏领域的光伏巨头。2007年5月,无锡尚德宣布将投资3亿美元发展薄膜电池,并计划在2010年形成400MW的产能。但此后的金融危机,让尚德终止了对薄膜电池的投入。2009年,无锡尚德上海薄膜工厂的产量只有20MW,而同期无锡尚德的晶硅电池的产量高达704MW。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多晶硅价格从400美元/公斤一路下滑到了50美元/公斤上下,这让多晶硅从占据电池总成本的50%降到了25%。而与之相比,薄膜电池同期成本仅下降了10%,因此,做晶硅电池要远比薄膜光伏电池赚钱。在此背景下,尚德选择了关闭上海工厂的薄膜太阳能生产线,一时在业界引起强烈轰动。2010年8月无锡尚德今天公布截至2010年6月30日的二季度财报的预测时,阐述了重组上海工厂以及投资顺达控股有限公司对无锡尚德的影响。无锡尚德预计由于承担2010年第二季度相对于薄薄膜生产线关闭,大非现金减损费用5000万美元至5500万美元。同时由于太阳能硅片生产商顺达债务以及重大的重组,会招致美国的非现金费用1.06亿美元-1.26亿美元,这部分是有关投资和顺达的预付款项。2010年第二季度美国存托股份每股约合0.87到1.01美元。把重组费用和减损支出包含在内,无锡尚德预计2010年第二季度净损失达1.47亿美元到1.79亿美元之间,相当于美国存托股份每股减少0.82到1.00美元。应用材料公司也宣布宣布将停止销售SunFab技术,新客户和重新分配工作人员和晶体硅资源的技术。此前,尚德是应用材料公司的SunFab‘交钥匙技术的客户和已经安装在2009年50兆瓦线。
施正荣当时表示,我们将继续把重点放在“提供业界最可靠和高性能的光伏组件”。无锡尚德积极发挥自己的优势,而且由于晶硅电池需求十分火爆,转产实在是顺应市场的明智之举。
汉能现身,巨资来袭
作为技术领先的世界级光伏企业,尚德的一举一动在业内都具有标杆作用,因此尚德放弃薄膜太阳能之后,除了浙江的煜辉仍然专注薄膜太阳能,国内并无其他光伏巨头涉足此领域。直到汉能横空出世,高调介入这个原本它陌生的领域。
2009年10月28日上午,汉能控股集团河源薄膜光伏电池项目正式进场开工。该项目总投资280亿元,在河源市高新区建设年产1GW的薄膜光伏电池生产和研发基地,是河源市迄今为止总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项目全面建成后,河源有望成为全国甚至是全亚洲最大的薄膜光伏电池的生产和研发基地。
当时预估项目将于2010年年底前投产并生产第一块薄膜光伏电池,项目全部投产后年销售收入117.05亿元,年税后利润22.18亿元,年税金达7.72亿元,项目的运营可以带来5000个就业岗位,同时将极大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
然而,其实际情况给现实扇了一个大耳光。据悉,河源汉能1GW薄膜电池基地直到2011年底才勉强投产,但由于此时市场每况愈下,此前极具成本优势和市场前景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市场售价已经低于成本价,各光伏巨头都在减产裁员,因此汉能投产生产出第一块薄膜光伏电池之后即关闭生产线。
豪赌薄膜,意欲何为
2010年6月29日,号称总投资210亿元的汉能双流薄膜光伏电池研发制造基地29日上午在双流西航港经济开发区举行开工典礼。全国人大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孙安民,省政协副主席、省工商联主席陈次昌出席开工典礼。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春城宣布项目开工,市委副书记、市长葛红林在开工典礼上致辞。
相关报道宣称,该项目全面建成达产后将实现1000MW的年产能,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17亿元,提供5000个就业岗位,并带动其他新能源关联产业的发展,对促进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9月29日上午,光伏产业研发及制造基地投资开发协议签约仪式在长兴县举行。高胜华代表长兴县人民政府与汉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代表签订了汉能年产1000兆瓦薄膜太阳能电池研发制造基地项目投资合作协议书。
在观看了介绍长兴的宣传片后,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代表汉能控股集团首先对长兴县委、县政府表示了感谢,他说,就汉能在长兴经济开发区投资建设汉能年产1000兆瓦薄膜太阳能电池研发制造基地项目的四个月的洽谈过程中,长兴给他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按照产能推算,其投资规模也将在210亿左右,这对于一个县级城市来说绝对是天文数字的投资。
2010月10月27日新华网报道,总投资达120亿元的汉能薄膜太阳能电池研发制造基地项目正式入驻江苏常州武进高新区,主要产品为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其中一期投资达20亿元,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150亿元,税金超22亿元。
同时报道还不忘宣称:汉能控股集团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民营清洁能源发电企业,正着力推进以太阳能光伏为重点的低碳新能源的开发利用,采用国际最先进技术开发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这种电池不仅环保,而且转换效率更高。
2010年11月11日媒体报道称,汉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原华睿集团,下称“汉能”)确认将光伏产业研发制造基地落户海口综合保税区。报道成,未来5年汉能将在海南投资175亿元,建设1G瓦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制造基地,100兆瓦太阳能示范电站,以及清洁能源研发中心和技术培训中心等项目。
至此,汉能的扩张光伏版图上基地星罗棋布:广东河源、黑龙江双鸭山、四川双流、山东禹城、江苏邳州、浙江长兴、江苏武进、海南海口等。这些基地拟投资总额超过1480亿元!
基地荒废,疑为圈地
与其旋风式的签约恰好相反,汉能在所谓的“薄膜太阳能研发和生产基地”建设方面却如同蜗牛爬行一般缓慢。
5月的禹城农业生态开发区,麦浪滚滚。这里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和联合国棉花技术研究基地,土地平整而肥沃,举目望去尽是无垠的麦田。
兴国寺村的高大爷望着自家的两亩麦田感到庆幸:“年初村干部就来通知我们,这里要建太阳能发电站,叫我们不要种地了。可怎么也等不来,就又种上麦子,眼看都浇了两遍水,再过半个月就要收割了,太阳能发电站还是没消息。”
禹城当地农民表示,太阳能发电站征用耕地1000多亩,涉及到兴国寺、九圣庙等十多个村子。据禹城官员介绍,这个由汉能控股投资的500MW(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占地远不止1000多亩,而是高达3000亩。
从光伏电站基地向东几十公里,就到了禹城高新技术开发区,这里有汉能控股的另一项目——非晶硅薄膜电池生产基地。目前该项目正在进行土建工程,工地上布满了土堆,地上建筑物只有几栋活动板房。而根据原先的进度安排,该项目要在2011年6月完成厂房建设。
负责上述项目的山东禹城汉能光伏有限公司招工简章显示,项目的进度还包括:7月设备入厂,9月投产。
作为李河君的发迹之地,广东河源1GW(吉瓦,1GW=1000MW)的非晶硅薄膜电池生产基地是汉能控股签下的第一个光伏项目。2009年7月1日,汉能控股与河源市政府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公开资料,该项目原计划于2011年年初第一块薄膜电池下线。
但及至5月赶赴河源,位于河源市高新区的汉能控股光伏基地,部分厂房主体结构虽已完成,但外立面尚未经过装修,主体建筑则更是刚刚露出地面。
2010年1月,汉能控股河源项目举行了盛大的开工仪式,截至目前已经过去近一年半时间。据了解,薄膜电池厂房修建大概需要八九个月时间。河源官员表示,该项目投资巨大,签约后得到了广东省领导的关注。“省里的督察也来过好几次,但项目进展缓慢。”
上述官员表示,直到2010年下半年,汉能控股河源项目才开始大兴土木。“2010年11月,世界客属第23届恳亲大会要在河源举行,作为客家商人代表,李河君要在大会上发言,项目才全面开动起来。”
2011年5月7日,《河源日报》发表文章称,该项目所需的动力和辅助设备已经陆续投放进场,第一块薄膜电池将于6月下线。5月12日,《河源晚报》又发表文章称,第一条200MW生产线已经进场安装调试。
5月16日,在汉能控股河源项目现场,施工人员指着一个厂房说,该厂房为动力车间,确实已经有部分动力设备到厂。但动力车间是为生产提供水电气暖等配套的辅助车间,并非主要的生产车间。
2010年年底,汉能控股另一个光伏项目——双流基地的生产线设备已经发货并协调安装,但截至目前尚无消息表明双流基地的薄膜电池已经有下线,河源基地又如何能仅在一个月后就生产出薄膜电池?因此,业内人士纷纷猜测,汉能旋风签约建设众多基地,并且瞄准偏远地区或者小城市,是瞄准一线城市楼市萎靡之后会带动其他地区楼市火热,而进行的提前圈地布局。
千亿版图,引发质疑
汉能的如明星走穴一般轻快的签约投资引起了业内外极大的关注。“未来10年,汉能将投资千亿元以上,用于太阳能的开发与应用。”李河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表示。
他认为,汉能要形成上至技术研发、高端装备制造和光伏电池生产,下至光伏电站建设、运营、电力投资、服务等全产业链整合,才能做到真正形成规模的光伏企业需要的千亿级投资。
对于李河君的千亿光伏版图,在当时就引来业界强烈的质疑:知名度并不算太高的汉能,何以有此资金实力启动光伏项目?此外,2010年薄膜光伏电池的出货量不超过3G瓦,同时业内资深人士当时预测,2013年,薄膜电池的出货量估计同比增长20%左右,届时不超过5G瓦。而汉能一下子就宣布投资建设5G瓦的产能,5G瓦,这与汉能所宣布的总产能相当,如果汉能的产能真能如期实现,未来如何消化?汉能是在大手笔地做实业,还是在虚张声势?亦或是想在薄膜电池市场处于绝对垄断地位?
财务不明,虚张声势
除了产品出货量,更重要的问题在于,汉能的钱从哪里来?投资回报率如何?汉能拿地的成本并不高,如在江苏武进当地,汉能为一期200兆瓦的项目拿下了350亩土地。按照当地每亩近19万元的报价算,约需投入近6600万元人民币,也就是说,公司若产1G瓦电池,土地支出约3.3亿元,占项目120亿总投资额的比重很低。
武进1G瓦项目的投资额为120亿元,即每瓦电池要投12元左右。目前,市场上薄膜电池的售价在1.2到1.4美元/瓦,折合人民币是8到9元/瓦,那么汉能的投资可能也要在十多年后才能收回成本,这对于一个快速发展的产业来说并不是很合算。
数百亿的庞大投资数字也许只是汉能在“虚张声势”。当汉能与某薄膜设备制造商签订了一个近200亿港元的薄膜电池设备订单时。有知情人士透露,该订单能支撑3G瓦的薄膜电池生产,也就是平均1G瓦的设备支出是57亿元人民币左右。这与其投入最小的项目“武进1G瓦投资需120亿元”相差甚远。让人难以理解,从而更加佐证了汉能“忽悠”的本质。
疑问在于,除了拿地成本、设备投入之外,汉能在武进项目还有60多亿元的支出用在了哪里?唯一的解释就是,汉能的实际投入远远没有所形容的那么大。据汉能的年检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年末,公司资产总额仅为32.67亿元,负债总额为27亿元,净资产为5.67亿元。虽然在回应资金来源的质疑时,李河君强调,其现金流没有问题,并自信地表示“水电站就像是印钞机,我们公司旗下的水电站每年会带来几十亿元的现金流。”然而,这个数字与1500亿仍然相差两个数量级,因此其1500亿的巨额投资无人相信,汉能虚张声势的本质显露无疑。
技术落后,竞争薄弱
薄膜电池与目前主流的晶体硅电池技术完全不同,主要是在低成本的玻璃、塑料以及不锈钢等基板上沉积形成很薄的感光材料实现光电转换,技术方向包括硅薄膜电池、碲化镉以及铜铟硒等。汉能则偏向于硅薄膜,为非晶硅/微晶硅叠层技术。
由于薄膜电池技术仍处于摸索阶段,市场变数以及技术更新都是不可预知的,大额风险极大。继无锡尚德将经营数年的上海薄膜基地关闭之后,紧接着美国薄膜电池商Solyndra也传出了关闭美国加利福尼亚地区电池厂的消息。全球最大的电池设备商之一美国应用材料公司随后叫停了整套SUNFAB的薄膜生产线,导致中国国内厂商必须调整销售策略,将产品整套卖出才可能尽快收回成本。
虽然业内人士一致认为,薄膜是未来太阳能电池普及的关键,但是最近几年,薄膜电池转换率并未如外界所预期的实现技术突破,转化率仍维持在7%左右,无法与晶硅电池18%的转化率相比。这也导致目前世界上薄膜电池所占据的市场不足15%,市场份额还在进一步被晶硅电池抢占。
由于技术瓶颈迟迟无法突破,目前,一条薄膜电池生产线价格是晶硅电池的3倍左右,配套的相关设施价格也是晶硅电池数倍以上。而对生产企业来说更关键的是,薄膜电池技术更新迅速,要求企业投入非常大,而且如今的国内市场上没有完整的薄膜电池产业链,风险巨大。
此前,无锡尚德上海薄膜工厂生产的薄膜电池转换率在7%,这与美国的第一太阳能的11%~12%相差甚远,而且第一太阳能所使用的碲化镉技术属于专利,在短期内根本不可能超越,这也意味着其他的薄膜产品在全球市场上很难有竞争力。另一方面,FirstSolar在2010年时每瓦电池售价约1美元(成本0.74美元/瓦),已是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价格了,汉能砸下的巨额投资,主要集中在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方面,而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存在光衰减的等问题没有解决,因此汉能如果不是虚张声势,那似乎只可能是自不量力了。
汉能:下一个赛维LDK?
汉能的一系列举动让人不由将其与赛维联系起来,无论是旋风签约还是巨额豪赌薄膜太阳能电池,汉能都与赛维LDK光速扩产以及号称世界第一“交相辉映”。
如果说二者有哪些不同,那也仅限于汉能除了其宣称投资巨大的光伏新能源产业之外还有传统的水电业务支撑,但是对于烧钱的光伏行业来说,其所谓的“水电站就像印钞机一样,每年可以提供几十亿的流动资金”也只不过是小巫见大巫。赛维自2005年宣布成立以来,其疯狂的扩产在2011年之前为其带来了大量的收入,而相比之下,汉能要逊色很多。自去年6月份以来,赛维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融资,以应对急剧下滑的市场,其发行的中短期债券和银行借款总额超过30亿,最近更是爆出江西省政府出面,联手各大银行再次为赛维输血20亿救急。而,根据各种报道,以及汉能签约的众多项目,其投资总额高达1500亿,至少是赛维的5倍之多,按照一条薄膜电池生产线价格是晶硅电池的3倍左右的价格进行计算,汉能的规模也要比赛维大的多。如果汉能全部投产的话,在目前晶体硅都不具备成本优势的情况下,薄膜太阳能电池更加血本无归。这进一步说明,汉能实际开工建设和投资的基地,远远少于其所吹嘘的。汉能浙江湖州的基地,自从建设以后就一直没有投产。
对于这种“吹嘘之风”,了解光伏行业的人似乎都习以为常,并将其视为打探各自底牌的手段。然而,光伏毕竟是实业,技术的突破,产业的升级,以及成本下降需要踏实的实业家勤勤恳恳的去做。中国的光伏行业面临目前的困境固然与国际大形势不无关系,但是战略布局失误,好大喜功,目光短浅,盲目扩张,技术升级的步伐远远没有跟上规模扩张的脚步才是其深刻的内因。各种吹嘘之风和欧债飓风吹倒了中国众多光伏企业。
汉能是否会成为下一个赛维LDK,是见仁见智的事情。据悉,汉能的司训高达18条,其中有一条就是“汉能没有什么不可能”,颇似当年首富牟其中誓言把喜马拉雅山炸开一个缺口,将印度洋的暖流引进来,使青藏高原成为千里沃土的豪言壮志。但是随后,牟其中就以多项罪名被控逮捕。但是如果汉能不能很好的沉淀,专注技术,踏实做实业,而只是玩转资本,其所为的平价上网,2毛钱一度电的说法只会是个天大的笑话。汉能是否会重蹈赛维LDK的覆辙,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