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本土化打法升级 宁德时代手握锂电材料“生命源”

宁德时代,新能源汽车,锂电池

随着我国“3060”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确立,发展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等绿色低碳产业主基调已定。国际方面,欧盟、英国、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国家致力于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据了解,目前,全球已有133个国家以不同的形式提出碳中和目标,约占全球碳排放量的72%,占全球经济总量的85%。

碳中和愿景下,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发展新能源汽车取得突破性成果,截至今年8月,中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已接近730万辆,全球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1000万辆。

全球龙头地位稳固 加速布局欧洲市场

中国在全球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中占比7成以上,此外,欧洲市场新能源车也发展迅猛,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数据,2021年1-6月欧洲30国新能源乘用车注册量102.3万辆,同比增长157.1%,电动化率从2020年的11.5%提至15.9%。

今年7月份,欧洲委员会公布,将在2035年之前实现燃油车禁售目标,禁令也针对混合动力汽车。欧洲发展新能源汽车决心已定,促使国内一些电池新能源产业巨头纷纷选择出海寻商机。

早在2019年,宁德时代就在德国图林根州投资了18.7亿元建设首个海外工厂。希望能在欧洲形成本土化动力电池供应能力,以进一步贴近欧洲客户。

据宁德时代介绍,该德国工厂建设正在有序推进中,第一条模组产线已经投产。

海外数据方面,根据SNE数据,宁德时代今年海外市场持续放量,尤其在欧洲市场,上半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使用量排名第二,远超过松下、三星SDI,仅半年时间宁德时代欧洲动力电池使用量就已达到5.8GWh,已超过公司去年全部海外市场动力电池使用量总和。

2021年是中、欧、美均为电动车销量大年,东吴证券预计,国内市场销量超过300万辆,同比增长125%;欧洲市场预计销量210-220万辆,同比增长69%;美国市场预计销量70万辆,同比增长116%;全球合计销量超600万辆,同比接近翻倍增长,对应动力电池需求超250GWh。

东吴证券认为,宁德时代在国内市场装机量份额可长期维持50%左右。另外,受益于公司电池出口大增,欧洲市场装机量份额将继续提升,美国市场有望突破,预计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装机量份额将逐步提升至30%-35%,全球龙一地位稳固。

牵手欧洲本土供应商 手握锂电材料“生命源”

宁德时代在全球动力电池领域龙头地位稳固,但进军欧洲市场并非易事。为确保投放到欧盟市场的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今年年初,欧盟对容量2kWh以上的电池增加了碳足迹等要求,并对运营商的尽职调查及废旧电池的回收和处理提出了新要求。

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而电池作为能源清洁化、交通电动化的基础元器件,是实现碳中和的牛鼻子。值得注意的是,欧盟提出,2024年7月1日起,只有已建立碳足迹声明的动力电池才能投放市场。作为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正抢先优化供应链碳足迹。

伊维经济研究院研究部总经理、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院长吴辉表示,电池厂商要达成全过程的碳中和目标,不仅涉及生产、研发环节的电能实现100%绿能,还包括上游锂矿石、正负极材料、电池包等生产、运输等各环节的碳排放管理,为进军欧洲市场,动力电池厂也将对供应链环节减少碳排放提出要求。

为践行欧洲本土化战略,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近日,宁德时代与巴斯夫欧洲公司宣布在电池材料解决方案领域内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将聚焦正极活性材料和电池回收领域,开展密切合作。

据了解,巴斯夫总部位于德国路德维希港,是全球最大的汽车行业化学品供应商。公司已在正极活性材料领域建立了强大的市场优势,制造及研发足迹遍布全球。

电池回收作为降低碳排放的重要手段,可对金属资源进行二次利用,实现变废为宝,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宁德时代与巴斯夫战略合作,加强动力电池的回收再利用,也将有效减少碳排放,助力全球碳中和。

吴辉指出,欧洲重视清洁能源发展,此次宁德时代与巴斯夫牵手,有利于推动公司欧洲本土化进程,形成本土化的电池回收网络,打造一条有保障的原材料供应链,有效降低成本,增强在欧洲的客户服务能力。

现阶段,欧洲本土电池企业尚未形成规模产能,除宁德时代外,比亚迪、国轩高科、蜂巢能源等都在积极布局欧洲市场,作为双碳目标的积极践行者,宁德时代紧抓时间窗口,牵手供应链推动本土化进程,为在未来国际市场竞争中再添“利器”。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责任编辑:陈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能源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能源财经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 邮箱:119@itdc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