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底”护航!工信部发布新能源车安全体系建设征求意见

新能源汽车安全问题迎新规!

2021年10月19日,工信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能源汽车安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简称“征求意见稿”)。

关于进一步加强新能源汽车安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新能源汽车企业的主体责任,在企业的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行监测、售后服务、事故响应、保障措施等环节作出了规定。

安全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之本,继三项强标后,征求意见稿的出台再一次彰显了国家为新能源汽车安全“兜底”护航的决心。

值得一提的是,意见指出要提高动力电池安全水平。明确动力电池使用安全边界,提高动力电池在碰撞、振动、挤压、充放电异常等状态下的安全防护能力。研究应用热失控实时监测预警装置和早期抑制及灭火措施。

很明显,该规定直指频繁发生的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从动力电池安全的角度充分保障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安全。

其实,长期以来,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产业链为了电池安全做过多方面的研发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陆续涌现出一些企业。烟台创为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多年来,创为以提供新能源安全防护产品及解决方案为主营业务,潜心钻研动力电池热失控监测预警技术、早期抑制及灭火技术等,提出了一系列动力电池安全保护方案。

提前预警:动力电池热失控监测预警技术

为了了解热失控触发、发展及扩展的基本规律,创为做了大量加热、过充、穿刺等破坏性实验,对比分析了上百次热失控实验数据,通过纵向、横向、垂向三维融合,运用数学手段和神经学原理,创造性地研发出了“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模型”。

基于“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模型”技术,创为研发出了电池箱火灾防控装置系统。该装置系统集故障自检、火灾识别、早期预警、自动手动双启动灭火、多点监测等智能功能为一体,稳定高效,实现了电动汽车火灾的早期预警和智能控制。

创为电池箱火灾防控装置系统产品在线使用遥遥领先,为包括TOP10的整车厂和国内龙头电池厂等在内的企业配套,市占率名列前茅。

“兜底”护航!工信部发布新能源车安全体系建设征求意见

杜绝复燃:消防专用智能接入装置

除了早期的预警技术,创为还研发出了用于灭火的消防专用智能接入装置。

众所周知,动力电池热失控引发的火灾着火速度快、持续时间长,且不容易扑灭极易引起复燃。

为了彻底解决复燃,创为潜心研发了消防专用智能接入装置。一旦动力电池发生热失控,智能接入装置开启,等待外部消防接入,利用大量消防喷水将复燃隐患彻底消灭,最大程度保障其他电池箱及车体安全,保障车内人员及相关财务无恙。

这是业内实现智能引水进入电池箱的首款产品,实时自检、双重启动、智能预警、持续抑制、彻底灭火,从根本上解决了动力电池的火灾复燃问题。

“兜底”护航!工信部发布新能源车安全体系建设征求意见

“不着火”的技术:锂离子电池箱气体惰化系统

其实,不管是预警技术还是消防专用智能接入装置的接入,都是在电池出现热失控乃至起火后实施的措施,属于被动防御的范畴。要想彻底保障动力电池安全,还需要主动防御。

锂离子电池箱气体惰化系统应运而生!

这是创为最新研发的产品,是一种主动防御技术,是一种能保障电池不着火的新技术!

燃烧的必要条件是助燃剂、可燃物、引火源,三者缺一不可。创为的锂离子电池箱气体惰化系统利用惰性气体的保护环境,采用惰性气体氮气前置介入,持续保持电池箱内低氧阻燃环境,且惰性气体来自于大气,阻燃原料获取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

如此一来便破坏了燃烧三条件之一的“助燃剂”,使电池包达不到燃烧爆炸的条件,从根本上杜绝燃烧爆炸发生的可能。

更为重要的是,氮气浓度高达99%以上,完全能够满足电池箱内惰性气氛的浓度阈值要求。

“兜底”护航!工信部发布新能源车安全体系建设征求意见

当前,创为为行业建立起的“主动防御+被动防御”的动力电池安全防护体系和一整套解决方案,已引领了整个行业相关的研发和应用,切实做到了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安全保驾护航。

安全发展的“弦”永远要绷紧!新能源汽车安全的关键在于动力电池,而以创为为代表的企业始终致力于保障动力电池的安全,进而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安全提供强大助力。

工信部征求意见稿的出台,为创为等企业的发展做了有力背书。在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安全发展的道路上,创为始终秉持初心,守护新能源汽车安全底线。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责任编辑:陈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能源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能源财经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 邮箱:119@itdc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