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动力电池攻陷欧洲 德法:学习中国 弯道超车

一场动力电池东方势力的西进运动,伴随着西方电池的联手反击,正在打响。

一、中日韩动力电池占领欧洲

这两天,欧洲的日内瓦车展正火热。本届车展上,大量纯电动车出现,包括奥迪的e-tron,奔驰的EQC等等。

作为汽车产业的传统强势地区,欧洲诸多车企的电动化转型,自然会带来动力电池这一核心部件的需求爆发。而产业上游的动力电池公司早已嗅到商机,越来越多的动力电池巨头选择在欧洲本地设置电芯工厂,并一再追加投资,扩大建设规模。

1、中日韩企业欧洲圈地 动力电池规划产能或超200GWh

日前,宁德时代宣布,将在德国图林根州的动力电池电芯工厂规划产能提升至100GWh,届时它将远远超过特斯拉的Gigafactory计划扩张的35GWh年产能,成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工厂。

在去年中德一揽子汽车产业合作协议达成后,宁德时代便宣布了在德国的建厂计划,当时的规划年产能还只是14 GWh。然而半年不到,规划产能已经提升7倍。

其实,宁德时代已经算是动力电池欧洲淘金者的后来者。

早在2015年,韩国的LG化学,就开始在波兰建设电芯工厂,项目投资4000亿韩元(当时约合3.36亿美元),年产能满足5万台电动汽车的需求。当时欧洲市场上的电动车并不算多,而LG拿下了雷诺和沃尔沃的订单。

2017年,LG明确表示将把波兰工厂打造为欧洲最大的动力电池工厂,工厂总投资达到16.53亿美元。

而在去年底,当宁德时代宣布将在德国建厂后,LG再度向波兰工厂追加5亿欧元(当时约合5.565亿美元)投资,准备将工厂年产能提升至70GWh。

当时这一消息也吸引了不少注意,但很快被后来居上的宁德时代用更大的数字比了下去。

比LG稍晚一些,三星SDI也在2016年宣布了在欧洲建设动力电池工厂的计划,地点选在了匈牙利,投资3.58亿美元。这一建厂举动的背景是,三星当时已经拿到了宝马i3和菲亚特某纯电车型的订单,同时有望与其他车企达成合作。

中日韩动力电池攻陷欧洲!德法:学习中国,弯道超车

i3动力电池模组 三星SDI提供

2018年第二季度时,三星的这家电芯工厂已经投产,年产能5GWh。同时这家工厂还会新设产线,为三星的新客户——捷豹路虎提供动力电池。

另一家韩国电池巨头SKI,也在2017年底宣布了8000亿韩元(当时约合7.34亿美元)的欧洲电芯工厂计划,选址同样在匈牙利,规划产能7Gwh。今年,SKI宣布将在匈牙利兴建动力电池第二工厂,规划产能7.5GWh,2022年完工。

短短半年内,来自中国、韩国的4家动力电池大厂们在欧洲纷纷扩产,至2025年他们在欧洲能够实现的动力电池总年产能很可能突破200GWh。

即便竞争已经如此激烈,来自中国的比亚迪、力神,以及日本的汤浅等,仍在欧洲进行考察、试图争取车企的项目,从而在欧洲设厂。

不过,为何中日韩的电池厂家不在各自的国家生产,或者将生产统一放在成本较低的中国,而一定要在欧洲当地设厂、扩产能呢?

原因有两个:

第一,需要本地生产降低成本

对生产成本高度敏感的汽车产业,高度依赖产业聚集的方式来降低成本。传统上,一国的大型车企大都是在和本国的零部件供应商玩,比如德国是大众、奔驰、宝马对应博世、大陆、采埃孚;法国是PSA对应佛吉亚;意大利是FCA对应玛涅蒂·马瑞利。

毫无疑问,电动汽车时代,车企与供应商之间的国别联系虽然被打破,但仍然需要地理上的产业聚集来帮助电池降本。东亚的企业将电池工厂设在欧洲,一方面可以降低长途运输的高昂费用,另外一方面则可以免除关税影响。此外在本地设厂也有利于快速响应车企新的产品需求。

第二,2018年,以德系车企为主,欧洲汽车产业释拿出了实质性的电动化转型动作,电动车市场规模扩大信号明显。

奔驰推出EQC;宝马iX3(iNEXT);大众奥迪E-tron已发布,MEB平台纯电车型随后将至。2018年,欧洲的纯电动车总销量约为26万台,2019年其本土车型全面铺开,意味着巨大的动力电池需求。

在两大因素的驱使下,来自东亚的动力电池势力“攻占”欧洲,四处圈地。而此时欧洲汽车产业界,此时找不到一家可以和东方力量抗衡的本土动力电池企业。

在欧洲的汽车产业发展史上,出现了罕见的核心部件被东方力量逆向输出的情况。

二、欧洲组团抵抗中日韩 防光伏旧事重演

东方动力电池巨头在欧洲本土大兴土木,引起了德国、法国两国元首的重视乃至警惕。

德国总理默克尔很早就说了这样一番话——“动力电池是电动汽车增值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亚洲动力电池厂商已居于领先地位。如果欧洲缺乏本土电池产业,它在未来汽车工业的增值链上所占份额将会很小。”

去年,法国总统马克龙也发出了警告——“作为法国总统,我十分不乐意见到我国生产的电动汽车的电池全部来源于亚洲。为了保证法国电动汽车公司的控制权和独立性,我觉得法国也好,欧洲也罢,长远来看汽车工业不应该完全依赖非欧洲地区的供应商。”

德法两位国家元首的担心不是多余的。

在纯电动汽车上,动力电池的成本占到整车成本的20%-25%,是整车零部件支出的大头。有研究显示,到2025年欧洲动力电池全产业链的产值将达到2500亿欧元。如果这些产值的大头全由中日韩的公司拿走,对欧洲的汽车工业无疑会造成重创。

换位思考一下,欧洲如今的境遇,颇有点像中国汽车工业十余年前缺乏自主动力总成的情形。

在德法两国元首发出呼吁之前,欧洲产业界就有人站了出来。2017年,欧委会起头,倡议建立一个覆盖所有成员国的动力电池联盟,当时宝马、戴姆勒等重要企业都收到了邀请。

去年,德国与波兰率先建立起了正式的联盟关系,两国联合开发动力电池技术。

另一头,一家瑞典公司Northvolt在2018年拉来了瑞典与德国的电力电气巨头ABB、西门子的小额投资(分别为1000万欧元)和生产设备支持,欲在2023年建成一个年产能32GWh的动力电池工厂,项目总投资将达40亿欧元。

今年1月14日,矿业公司Blackstone Resources AG(以下简称“Blackstone”)宣布,将投资2亿欧元(约合15.41亿元人民币)在德国图林根州建设一座大型动力电池工厂,首期年产能1亿支电芯。

2月,德国北威州政府又宣布,计划在该州建立德国第一家本土品牌电动车电池工厂,初期产能1GWh, 日后逐渐升级至8GWh,项目总投资约12亿欧元(约合91亿元人民币)。据德国《商报》报道,宝马、大众、博世等企业都有意参与该项目。

很明显,这半年来欧洲要建立“欧洲自主动力电池产业”的呼声越来越响,实质动作越来越多,俨然掀起了一场“欧洲动力电池产业自主化运动”。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责任编辑:赵卓然】
免责声明: 能源财经网所提供之信息,不能保证其完全实时或完全准确,也不表明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并对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