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双管齐下:“抛砖”传统汽车 “引玉”新能

 

2012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政策出台,而今年,则被视为新能源汽车步入寻常百姓家的元年。

同时,开年后多地持续出现的雾霾天气,以及越来越恶化的交通状况,令各地政府不得不重新审视对汽车的管理方式。例如在目前广州、上海出台的汽车“限购”政策下,新能源汽车不在限购之列,获得“绿色通行证”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可望快速扩大。

眼下,北京市私人购买新能源车型的补贴政策也日渐明朗。继上海、广州之后,北京有望成为全国第三个为电动汽车单独开辟私人购买通道的城市。

来自北京市新能源汽车发展促进中心的消息显示,2013年北京市将新增新能源汽车5000辆,并新建6000个充电桩;今年上半年北京市加大对电动车的推广力度,北京市民购买新能源车有望“不摇号”直接上牌,并获得税费减免。

还有消息称,新的汽车节能补贴政策将于近期出台。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依据汽车节油效果,新的补贴政策将划分16档,更为细化的节能补贴政策将有助于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消费者的参与热情。这对于我国混合动力汽车发展是一大利好。

此外,为了尽快实现节能减排,今年第一季度,机动车尾气排放、乘用车燃料消耗限值考核方法等多项标准频发,各项政策的频频出台,倒逼汽车企业提升汽车节能减排技术的政策环境已经明朗。

“节能减排是汽车业应尽的义务,但是提高标准的同时,应注意配套设施、配套环节是否到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顾问杜芳慈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以传统汽车提升油耗标准为例,油品质量的提升才是关键所在。

新能源汽车再升温

新年伊始,新能源汽车再次成为行业热议话题,与此前探讨技术路线不同的是,本次重点是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进程。

继上海、广州之后,北京购买新能源车汽车的补贴政策正呼之欲出。北京市新能源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陈贵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北京市已经公布了《北京市电动车管理办法》草案,并公开征求意见。

根据《办法》,私人购买电动车将不参与摇号,但是仍要按照有关规定实施限行;购买电动车的消费者,可获得最高12万元的补贴。目前,北京市相关部门正在制定鼓励私人购买纯电动车的具体措施,预计目标是3年推进3万辆。

实际上,在为新能源汽车独辟购买通道的上海和广州,新能源车的销售情况并不尽如人意。2012年底,上海市就出台了关于私人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暂行办法,纯电动乘用车的补助为4万元/辆。但上海私人购买电动车并没有明显上升。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2全国销售新能源汽车12791辆,其中纯电动汽车11375辆。与2012年全国1930.64万辆的汽车整体销量相比,其份额微乎其微。

分析认为,阻碍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有三个因素:首先,从需求上看,消费者对电动汽车兴趣不大;其次,从供应上看,市场上可供选择的车型不多;最后,从技术上看,电动车关键核心技术,尤其是电池技术仍有待提高。

如今,政府层面正在加快推进车企对于节能与新能源技术的技术要求。3月20日,工信部、发改委、商务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联合发布了 《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核算办法》。根据该办法对于乘用车燃料消耗量的计算法则,电动车、燃料电池乘用车等车型不仅享受综合工况燃料消耗量实际值按零计算的优惠,并按5倍数量计入核算基数之和,利好新能源汽车。

传统汽车遇政策考验

杜芳慈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坦言,在推广新能源车的同时,解决现有传统车辆的排污升级,是解决机动车排放问题的重中之重。

今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内燃机工业节能减排的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提出在乘用车发动机上,要重点推广应用增压直喷技术,鼓励2升以下排量特别是1.6升以下小排量汽油机采用增压和直喷技术,推广轻量化技术。

根据 《意见》,2015年内燃机燃油消耗率要比2010年降低6%~10%,实现节约商品燃油20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200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10%,采用替代燃料节约商品燃油1500万吨。

分析认为,当前我国节能型内燃机产品占全社会内燃机产品保有量的比例在30%~40%,未来3年内完成60%占比的目标,将为我国形成百万台节能型内燃机的市场销量奠定基础。未来节能型内燃机的增长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对其技术要求也将提高。

经销商方面认为,《意见》对于2.4升及以上排量车型影响不大,不过将拉低最畅销车型的排量,小排量涡轮增压车型发展的黄金期即将来临。

此外,环保部编制的《环境空气细颗粒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试行)》征求意见稿也于日前提出,以压燃式发动机和缸内直喷点燃式发动机汽车为重点,实施严格的颗粒物质量排放限值,同时制定实施颗粒物数量排放限值,严格限制轻型压燃式发动机乘用汽车的数量。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副秘书长崔东树对此表示,此次提出的严格控制轻型压燃式发动机乘用汽车数量,对柴油乘用车发展形成较大影响。尽管柴油的经济性较好,且是降低碳排放的捷径,但并非新技术,且其环保问题始终没有顺利解决。

汽车行业分析师贾新光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加速汽车行业标准提高,提高燃油清洁标准,对于汽车社会的完善是有益之举。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责任编辑:赵卓然】
    免责声明: 能源财经网所提供之信息,不能保证其完全实时或完全准确,也不表明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并对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