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国资源价改如何“闯关”?

新华网北京6月28日电(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陈芳、陆文军、潘林青、郭宇靖、商意盈)一边是中国跃升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成就,一边是总能耗猛增4倍的现实;一边是资源性产品越来越稀缺,一边是“计划电”“廉价水”多年延续。

2012年,以阶梯电价和城市水价调整为标志,中国资源类价格改革从“探路”走向“提速”。

理顺定价机制,是资源类公共产品价格改革的核心。推进改革,难免会伴随“阵痛”。面对许多“硬骨头”,如何在保民生与市场化之间寻求改革的平衡点,体现科学、公平、稳妥,成为关键。

 

从步履蹒跚到全面提速,2012年资源价改迎来“关键时刻”

多年来,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步履蹒跚”: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资源类价格改革方案就已形成;

2005年,国家有关部门召开“资源价格改革研讨会”;

2009年,“资源价格改革”在当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被列为首要工作……

围绕资源价格改革的争议,或因利益分配的复杂性,或因通胀压力、政府保民生的顾虑,改革一再延迟。

一个必须承认的事实是,“近些年中国经济的持续高增速,离不开资源产品价格的相对稳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表示。

以煤电价格为例。随着煤价逐渐放开,价格上涨,仍有电价作为“防火墙”,工业生产不会因高电价而受冲击,物价指数不会因此被持续推高。

另一方面,高能耗困境让“非市场”资源价格日益“捉襟见肘”,频频发生的“电荒”“油荒”“气荒”即是明证。

固化的定价机制下,原本是市场经济资源配置“信号灯”的价格,日渐“失灵”--

电煤价格不断上涨,电价却不能动,导致电厂越发电越亏损;

国内柴油已经供不应求,但全国“批零倒挂”局面频繁再现。

“‘旧价格机制’的马车,在‘市场经济’的高速公路上,显得气喘吁吁。”中央党校研究员曾业松说,中国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迎来关键时刻。

环视价格体系,中国的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由市场决定,但在能源资源、公共事业等领域,价格不合理的问题未有改观,深化改革已成必然。

“一旦出现资源短缺,必将迟滞经济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京文说,自然资源的安全、永续利用,是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基本前提。

改革时机如何选择?2012年,国内物价涨幅迎来了近年的低谷。放眼世界经济,放缓趋势短期难以改变,能源价格可望长期保持相对低位,国际国内环境为资源价改启动迎来了“窗口期”。

“历史上我们已错失过改革机遇,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未来改革的难度不断加大,应抓住现今难得的‘机遇’,加速‘闯关克难’。”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说。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责任编辑:赵卓然】
    免责声明: 能源财经网所提供之信息,不能保证其完全实时或完全准确,也不表明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并对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