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企业纷纷加码布局 业内:应稳健扩产均衡发展

动力电池企业纷纷加码布局 业内:应稳健扩产均衡发展

新能源车产业的起步,让动力电池成了行业关注的焦点。今年以来,国内动力电池企业也纷纷建厂。据证券机构统计,我国头部企业的动力电池规划产能已达到1100GWh,可供高达2200万辆车使用。

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高歌猛进,其核心零部件电池也随之创下市场新高。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日前发布的2021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电池产销量及装车量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动力电池产量累计为74.7GWh,同比增长217.5%;动力电池累计销量达58.2GWh,同比增长173.6%;动力电池装车量累计达到52.5GWh,同比增长200.3%。

在市场向好的另一面,一场争夺战也正悄然打响。随着动力电池行业市场需求不断高涨,主流电池厂商也暗潮涌动、纷纷扩张。记者注意到,近两个月内,以宁德时代、LG、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等为代表的头部电池厂商陆续宣布扩产计划。

记者获悉,动力电池行业的激烈竞争,得益于补贴退坡后,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2019年7月,随着补贴退坡落地,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出现自2017年后的首次负增长。据中汽协数据,当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8.4万辆和8万辆,同比下滑6.9%和4.7%。而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直接影响到动力电池装机量,在随后的2019年8月,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环比下降26%,仅为3.5GWh。

不过,在经历一年多的补贴退坡阵痛和行业洗牌后,动力电池市场在下游新能源汽车产销高涨的带动下,再度迎来爆发。

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双双超过120万辆,同比增速均为2倍;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速均超90%。有研究机构预测:预计到2025年,动力电池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073.8亿元,相当于在2020年的基础上增长3.33倍。届时,锂电材料行业也将迎来快速增长期。

专家表示,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的推动下,动力电池有望成为汽车、电动车的“标配”,真正走进千家万户。然而,我国汽车(包括燃油车)年销量仅为2500万辆,动力电池产能也需要注意过剩风险,动力电池行业应该根据消费者需求理性发展,稳健扩大产能。

其一,虽然智能汽车产业链有望催生新的商业模式,但无法消除汽车的周期性。而且国内锂、钴、镍等上游资源有超过80%无法完全自供,对海外原料产能的掌控力有限。其二,目前动力电池的产能已经十分庞大,产能越扩张,技术更迭带来的风险也将越大。目前,资本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唯参数论”、大笔押注技术路径的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非均衡发展风险,建议动力电池行业均衡布局各技术路径。

“动力电池行业不能单纯押注热门技术、只看技术参数,并以政策补贴为导向。电池的安全性、性价比、消费者的使用体验等都是重要的衡量标准。”业内人士表示,动力电池的诸多技术路径都有合适的使用场景。不仅是最新的三元锂磷酸铁锂电池、甚至氢燃料电池都有各自的用武之地,比如工程运输车辆等。就连技术已经很成熟的铅酸电池,也有广大群众的需求基础;铅酸电池因其99%可回收循环利用特性,也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重点发展的清洁能源技术之一,适用于两轮、低速四轮领域。

我国对动力电池的需求不止高端新能源车,还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例如,我国有一千万之众的“外卖小哥”,二轮电动车在他们的日常劳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有大量人口的乡村地区,二轮、三轮的微型电动车几乎是每家的“标配”,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从天能的销售数据就能看出,这些细分领域的动力电池都有庞大的技术升级迭代需求。但相对于万众瞩目的高端新能源车来说,他们的庞大需求却未能得到更多关注。

另外,作为电动车辆的核心部件,电池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相比高能量密度的三元锂电池,安全性更高的磷酸铁锂电池、以及相比锂电池起火爆炸风险更小的铅酸电池等其他清洁能源路径,都有各自的技术优势。

专家建议,动力电池企业不妨多关注消费者的根本需求,建立锂、氢、铅以及将来的固态和钠离子动力电池并存的发展路线。动力电池行业需理性扩产、多技术路线均衡发展。多元发展、理性发展的动力电池行业,无论对我国的发展战略、消费者的使用体验,还是企业本身的发展和存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责任编辑:陈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能源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能源财经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 邮箱:119@itdc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