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巨头的新副业?聊聊华为和苹果进场智能汽车领域

新浪汽车原文配图

新浪汽车原文配图

“跨界造车”虽已不是新鲜事,但在特斯拉市值的推波助澜之下,再度成为科技巨头竞相追逐“副业”。在一众科技巨头之中,当属华为与苹果的造车消息让人遐想无限。

苹果造车并非空穴来风

本月初,台媒《电子时报》曝光,苹果正在与台积电商谈合作,双方将联手研发一种用于“苹果汽车”的自动驾驶芯片,并与全球汽车电子供应商展开初步合作洽谈,进一步了解现阶段的技术规格、报价及未来技术成长动能。包括和大、贸联-KY、和勤、富田等特斯拉台湾供应商都已进入了苹果汽车的供应商名单,并接到了备货要求。

上周,台媒《经济日报》再报道,传言已久的苹果汽车最快将在2021年9月发布AppleCar,比之前预计的2023年提早两年。并表示苹果一直都在美国加州对数十辆原型车进行秘密的道路测试。

今年以来,鸿海集团与台湾整车厂裕隆集团、菲亚特·克莱斯勒(FCA)分别达成协议,组成合资公司,将在电动汽车、车联网领域展开合作。有分析指出,鸿海集团进入汽车行业,或许也是想拿下苹果这个大客户。

一系列的爆料,足以见得苹果造车这件事绝非空穴来风,因为这行事方法太“苹果”了。回顾之前苹果在汽车领域的动作,苹果造车传闻可不是一时兴起。

早在2013年,苹果公司就宣布进军汽车领域,并发布“iOS in the Car”计划,首批合作伙伴包括法拉利、沃尔沃和奔驰,这也是苹果历史上首次把自己的软件搭载在其他公司的硬件产品。也就是这个时候传出苹果将收购特斯拉的传闻。可惜苹果并没有选择收购特斯拉,而是秘密筹划出一个“泰坦计划”的项目。资料显示,苹果最初的目标就是像推出Mac和iPhone一样,打造一款完全颠覆行业的产品:无人驾驶智能汽车。

为此,苹果公司在成立后的一年之内,招揽了数千名工程师,包括不限于特斯拉前副总裁Chris Porritt和特斯拉的诸多技术人员,以及英伟达、Waymo等公司的自动驾驶相关人才,还挖走三星公司至少三名电池领域的专家。

2015年12月10日,苹果公司分别注册了“apple.car”、“apple.cars”以及“apple.auto”三个域名。2016年,Bob Mansfield在任职苹果硬件高级副总裁期间,曾带领团队设计了MacBook Air和MacBook Pro等重量级产品。在返聘苹果之后,“泰坦计划”也从汽车硬件开发转变为自动驾驶系统的开发。

2017年,苹果公司获准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公共道路上测试自动驾驶汽车。2018年,苹果对自动驾驶的测试不断升级、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特斯拉核心工程师Doug Field(负责 Model 3 ) 的车辆工程与制造)也在这一年被返聘回苹果。

苹果公司在汽车领域的投入在2020年达到了一个顶峰,2020年苹果将在汽车项目上投入190亿美元(1330亿元人民币)的研发经费。要知道每年全球汽车行业的研发经费在800~1000亿美元之间(大约5600亿~7000亿元人民币),苹果今年的研发经费就相当于整个汽车行业的20%~25%。

而关于自动驾驶方面,可以参考今年搭载在iPhone和iPad上的激光雷达,至于车机系统等有关软件整合方面则是苹果一直以来的强势项目,这点从备受好评的Carplya便能看出。而最吸引人的还不是苹果汽车本身,而是它跟现有苹果设备的兼容互通。毕竟,现有苹果设备的软件生态已经让用户尝到了甜头,如果苹果汽车问世,将成为继iPhone、Mac之后的硬件“第三终端”,可能给大家带来超出想象的便利用车生活体验。

总体而言,苹果汽车所具备的硬软件基本已经凑齐,如果未来苹果进军新能源行业,会不会复制当年iPhone改变整个手机行业的情景呢?

华为的关键词是“供应商"

与苹果一样,华为在“造车绯闻”这件事上也从未间断过,不同的是,华为则一直否认造车计划的存在。2015年,华为加码车联网,时任集团轮值董事长郭平对外坚决否认“华为有进入汽车制造业的计划”;2019年初,任正非又公开表示,“华为是有发展边界的,只做车联网模块,永远不会造汽车。”

但是不要忘记了,以前任正非也说过不做手机的,现在看来是啪啪打脸了,而华为在手机行业的造诣可以说是国内第一。

虽然称不会自己造车,但是华为在汽车行业早已深耕多年,并且在车联网方面已经形成一套成熟的解决方案。包括一个全新的计算与通信架构、五大智能车载系统: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和智能车云,以及激光雷达、AR-HUD等智能化部件。

华为智能软件+智能硬件解决方案

芯片方面,“HI”的车载算力配合软件,可以打造出三大计算平台:智能驾驶计算平台(AOS系统)、智能座舱计算平台(HOS系统)以及智能车控计算平台(VOA系统)。

三电方面,“HI”将基于PDDP(电动数字化开发平台多物理场耦合AI仿真寻优算法)打造智能油冷散热技术,使得高速行驶时散热效果显著提升,由此提供更强的动力输出,让电动车进入零百3秒的级别。

电驱方面,将会采取两套系统联动控制,实现冗余配置,确保不会丢失动力以保障驾驶安全。此外“HI”将通过AI和大数据分析,对电池异常进行提前预警,与此同时,华为还将提供全系800V高压快充解决方案。

座舱方面,华为设想AR-HUD可以将普通的挡风玻璃,变成一整块高清大屏幕,除了行车信息之外,还可以结合7.1环绕声音响系统,用户可以看电影、打游戏、开视频会议,并且配合视觉识别、语音能力,通过语音、手势、表情进行交互。

自动驾驶方面,华为称“HI”将要打造中国道路环境下最好的自动驾驶系统,将L4级别自动驾驶架构作为基础,提供覆盖L4至L2+级别的自动驾驶全栈解决方案,搭配各类传感器(包括自研激光雷达)、处理器、算法等优势,加上华为在AI领域的积累,实现机器自我学习,不断优化提升。

可以说华为离造车就是“一步之遥”,除了底盘、四个轮子、外壳和座椅,剩下的都是华为的技术。

那么,离造车就是“一步之遥”的华为为什么不造车呢?首先,华为要考虑到合作伙伴,包括不限于北汽、广汽、上汽、比亚迪、东风、一汽等车企。目前华为在行业内扮演着供应商的角色,如果亲自下场造车,就将从供应商转变为车企们的直接竞争对手。不只是华为,博世、大陆都拥有自主造车的实力却不造车,也同样考虑到这一点。

其次是目前严峻的国际形势,包括美国、英国、瑞典在内的多个国家,先后对华为发起抵制,包括禁止芯片供应、禁止5G设备准入等,这种情况下,“稳一步”才是华为的首要任务。

最后,跨界造车确实太烧钱,可以参考戴森的爵爷。汽车产业链庞大而复杂,从产品设计到零部件采购,从工厂总装再到建立经销商体系,每一环都需要资金投入、技术保障、质量管理、规模效应,没有十足的把握,跨界造车这趟浑水不好趟。

虽然造车,但华为专注于聚焦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提供商。

华为通过汽车OEM厂商深度合作,进行初步的功能落地和成长发展;然后逐渐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核技术壁垒,在供应链中取得话语权;最后逐渐转变身份,成为新能源车界的Tier 1供应商。

与传统Tier 1供应商相比,华为在车载网联、人机交互、移动用户群等具有优势,在中国早已司空见惯的人脸识别、电子支付、无人零售场景,德企出身的博世还很落后。同时华为凭借在5G通信、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优势,为汽车赋能的同时,就算不造车,也能在智能汽车领域大展拳脚。

总结

从智能手机到智能化电动汽车,虽然存在诸多的协同效应,但是终究是两条差异巨大的赛道,苹果和华为都有实力造车,这点毋庸置疑,只是苹果更注重产品本身,说白了就是打造自己的产品,而华为的野心在于成为智能汽车Tier 1供应商。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责任编辑:赵卓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能源财经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 邮箱:119@itdc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