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论坛:中国新能源汽车方向迷失与再定位
来源:和讯汽车 作者:综合 时间:2012-04-07 20:29 点击:次
2012年4月7日,由《汽车商业评论》杂志、汽车商业评论网和《汽车消费报告》杂志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挑战与变革”。和讯汽车作为独家财经协办媒体现场进行报道。论坛上,针对中国新能源汽车方向迷失与再定位,Automotive Foresight总经理张豫、众泰汽车董事长吴建中、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许敏、奥迪利EFS汽车企业咨询总裁雷霆生、瑞士德锂龙电动汽车公司总裁 薄赫特、新华信国际信息咨询(北京)联合总裁和CEO林雷发表了观点。
以下是讨论实录:
张豫:首先我用几分钟时间先把我们现在的新能源车主要是电动车市场的状况做一个简单陈述,我们都知道电动车和新能源汽车在中国不是很成功,我用一些实施和数据看一下现在的真实状况到底是怎么样的。
这也是我去年做的一些研究,在访问的过程当中,这个形容词是被很多人在用的,“雷声大、雨点小”。新能源车的发展应该说有赖于我国的政策法规,这个新能源车的法规我们现在非常清楚,有的叫做上千亿的投资,到2015年,至少有50万的电动车在路上要跑,事实上在很多采访研究当中发现行业里大家都觉得五年内如果能有5万辆的电动车的保有量的话就非常不错了。这个是过去4-5年中国电动车发展的历程,从08年开始,09年1月份政府正式宣布所谓的“十城千辆计划”,所有的计划基本上到2012年就是今年年底,各个城市搭建了十城千辆的计划就结束了,25个城市都没有更多的规划,中长期怎么走还有赖于大家的讨论。
这个就是所说的十城千辆里的十,第一波选择了13个城市,在2010年初的时候又选择了7个城市,最终选择了25个城市,计划中25个城市平均每个城市1000辆,应该是2.5万辆的出租车和大巴,主要是以政府公用为主的车辆。这25个城市如果大家看一下,基本上是用心良苦,覆盖了中国绝大部分地区,而且很多的城市 应该说都是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以及EV在生产方面比较强的城市地区,其中我标红色的六个城市是中央政府提出要个人购电动车有补贴的六个城市。这个补贴大家可以看一下(PPT),这里有一个非常清楚的路线,普通的混合动力补贴很少,只有三千块,其他的可以补到50万甚至60万。这就是六个城市能够得到的补贴,中央政府加上地方政府补贴。
最后这一页我们就要看一下,这是一个现实,我看了这12个城市,尤其包含了6个主要的城市,包含有对个人进行补贴的6个城市,他们规划都很宏伟,到2012年最高的应该达到保有量3万台,后面也多数都是2万台左右,最低的长春也是1.6万台,实际水平怎么样,红色下面的百分比就是实际的到2011年底的在城市里跑的真正的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的总量占宏伟目标的比例,基本比例只有5%左右。当然了深圳这些城市稍微高一点,能达到17%。这算是抛砖引玉,把这个现实抛出来,下面跟我们几位专家做一个讨论。
很多人都说为什么电动车有这样的现状,能不能请哪位专家,请吴总很快地总结一下为什么产生这样的一种现象?
吴建中:这一轮论坛的主题和方向的迷思和回答,我认为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方向过程为什么迷失了,不仅仅是新能源汽车,整个产业和整个中国都是一种浮躁的心理,这是致命的,现在就要要从狂热回归到理性。
张豫:吴总没有说非常实际的政策方面的因素,我们政策补贴是针对现在看起来还不是很实际的车型补贴很高,相对反而比较实际的技术比如混合动力补贴得很少。为什么我们国家在这样的一个新能源车型的认定上偏偏不对比较现实的一些车型做更多的补贴呢?
王健:我想这个问题如果说倒退一年,中国的媒体对新能源的报道大家都看到是正面的信息,从北京的奥运会、上海的世博会中国展现给世人的中国的新形象中,汽车新能源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我熟悉的客车行业,现在欧洲人对中国的新能源车都刮目相看,看到中国应用的数量远远超过欧洲,我们大家知道的欧洲不管它的技术水平、社会发展、应用的技术装备水平比中国高很多,现在这个世界完全颠倒过来,让大家对中国的现象,刚才吴总硕果了,看起来好像很华丽,我们现在开始慢慢来撕开这么一层幕布让我们看到真实的新能源以及我们示范的城市当中的这些理想,中国政府的官员们过去做决策的时候他们有充分的理由、充分的论证、充分的前期863的先试、国家项目,然后再来做示范推广,现在我们突然发现他们从开始就错了。
今天下午我们上海的许教授谈到了行业的项目当中的一些规则或者说一些现实,才发现我们这个国家我们现在的大脑是不是属于一种瘫痪的状态,本人表达的一个概念,我们现在应该说一个很理性的来看待我们这些属于科学技术的我涉及政治的很理性的,不会像文化大革命很冲动的做事,但是我们这个行业也在犯这样一个错误,我个人认为是一个错误。
比如说我们讲到电动车的应用,为什么欧洲人会把无轨电车和有轨电车要复兴,中国人要把我们的电池背在我们的公共汽车上面去运行。把我们电车拆掉然后要背那么电池。我们在倡导节能减碳又要背二三吨电池在路上跑是做无用功,相当于我们载着四五十人的车在道路上行驶,你会发现过去的专家在论证这个时候的对这些事实无知吗,我觉得他们是有选择性的问题,比如说电动的问题,只能说电在低峰的时候去充电电很便宜,以那时候的价格跟我们石油涨到最高的价格,我们用电的成本比用燃料的成本很低,戴着有色的眼镜,或者是定向来做事,我以为在很多时候有点偏离事实的状态,如果让我来解读这个原因。
张豫:王老师从宏观的政策决策过程当中做了一些分析,我们再分析一下,为什么没有资助一个比较现实的技术混合动力,大家也很多江湖传言,主要是因为这些技术在一个厂家手里。如果做全混合动力的话,所有的技术等绕不过丰田。
雷霆生:我的意思是说在任何情况下,因为丰田是第一个来发展混合动力的技术,所以说当然是希望所有人都要参与这个,这样的话才能够得到利益。现在实际上当你去仔细去看,因为混合动力也是一种解决方案,大家为什么追求这个混合动力,现在没有任何一个技术能够工业化,所以大家可能看到丰田的这个技术很好,销量也很好,所以就追求这个。
实际上混合动力看它的技术、整个的排放和耗油量也不是很有效的一种途径。混合动力实际上是不能够真正去解决这个问题,毕竟是混合动力还是有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也耗油了,没有完全解决对石油的依赖,同时跟各个地方的排放标准相关,实际上混合动力并没有真正的解决对石油的依赖性。
刚才吴总讲到其实在整个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过程中,不只能看它的短期效应,刚才张总讲的,去年有很多的对市场的预期,但是今年结果看起来不是很好看,仅仅是通过一年的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刚才讲作为一个汽车制造上来说不可能只瞄准一个技术来发展,万一以后不是这个技术怎么办?可能会全盘皆输。国际上很大的汽车生产商把精力放在各种各样的地方,包括纯电动汽车、燃料汽车、生物燃料汽车、混合动力。所以不能只赌在一个方面,对于国内的汽车制造上来说不由哪一个大的汽车制造商,现在我的想法不应该每一个都要去做这个事情,可以让大企业去做,他有精力、有钱、有投资能力让他们去做,而且他们也不是赌在一个技术上面,而且是去平衡发展所有的技术,这样可能长期的发展可能会好一点。
张豫:我们还是回到电动汽车以及电池的性能,确实纯电动车虽然说比较现实,但如果能够做一个纯粹的纯电动当然是更好的事情,请薄赫特先生作为业内人士现在比较先进的大概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相对于价格真正做到了大概是什么样的程度?因为我们现在看到的类似像比亚迪E6,为了能够让自己充一次电跑400公里的承诺实现,他的车重是非常重的,同尺寸车只有6吨重而已,为了让它能够跑这么多公里而放了更重的电池,导致这个车非常重,做了很多无用功,能源密度价格是怎么样的一个现实?
薄赫特:欧洲电动车也碰到了电池性价比的问题,在目前的电池研发能力上,而欧洲的客户对一辆电动车的要求就是你要跟现有汽油车是一样的,或者是类似的。你要有一辆类似A0级的里程数,真正用可能是一个星期用一次,但是你要求这个电动车有这样的续航里程,同时你的价格要求也是有的,欧洲客户可以接受电动车比传统车贵一点点,但不一定是很贵的。所以为了达到这个要求,目前在欧洲的主流主机厂里面,包括奔驰、宝马、奥迪和PAC,他们的电动车设计方案框架里面都会增程模式的电动车,因为电池组非常贵的情况下,各个主机厂现在都认识到这个问题。
目前所有的欧洲主机厂都认识到不管是最终纯电动车的技术水平,还是纯电动车是由燃料电池,或者是目前最可能达到的是通过一个增程模块来达到,对现在的技术都有一个挑战,他们也在欧洲进行技术储备,比如逆变器等技术,不管这个车以后怎么发展,这几个核心技术是每个主机厂都在进行技术储备,不管一个这个车怎么变,怎么样来达到一个可以完全取代现有汽油车,或者是柴油车,我们刚刚提到的这四个核心的东西都是任何主机厂必须做的,只是以后这些所谓的行业组织形式会不一样。当然不可否认最终一辆可能类似于现在的内燃机车完全清洁的车最好的选择是由燃料电池提供,这是欧洲大家都达成的一个共识。它是一个非常类似于目前的商用模式,包括整车设计、包括你要有一个加氢站,能考虑方方面面的使用习惯和汽车发展。但是目前为止这个技术在欧洲也只是处于在实验室的阶段。当然如果中国政府处于高瞻远瞩的考虑,把技术资金往这方面投,应该是有一定的前瞻性。
王健:现在欧洲人做了一个客车的燃料电池车,他们只有一个就是做试验,跟我们现在来讲推广示范应用,这是我们跟欧洲不一样的地方。同样是发展新能源,面向未来的,人家是探索技术的道路在往这个方向走,我们在技术路线都不确认的时候在市场做示范,刚才讲到了这是一个很大的差异。
薄赫特:刚才这位先生说的是对的。
张豫:我们在上海世博会的时候推出几辆,但是在之后就销声匿迹了,甚至很多大巴在马路上还是铅酸电池的。
薄赫特:我们在今天的介绍里面放了一张乔治赫鲁尼的照片,为什么放这张照片,因为瑞士的Swatch集团投了上亿的钱专门研发前瞻性电池,但是他们从金融资本的角度来考虑一些技术上的突破,因为瑞士是一个相对资源比较小的国家,为了技术走道前面经常会有一些游离于资本以外的一些前瞻性的研究,瑞士之所以在这个欢迎下能有目前这种市场的技术。
张豫:问一个非常直接的问题,从欧洲来的客人,欧洲估计,或者是预计新能源汽车技术什么时候达到比较成熟的时间,或者未来会达到什么的时间,20年、30年、40年,甚至更长,您大概估计会是什么样?
薄赫特:我们按照现在欧洲在电动车方面研究最深的、走得也最前面的宝马来说,其实它所有的技术储备已经到位了,二年以后他推向市场的电动车,就是我们在我们有一张技术介绍里面有一全碳素车身的就是宝马新型的电动车车型,他们已经有技术实力二年之内把这个推向市场,而且推向市场能够达到宝马传统汽车的水平。但是目前欧洲只有宝马准备这么做,因为他是以技术领先作为这家公司的LOGO,作为他的一种理念,真正的这些电动车能推广到千家万户,在欧洲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这甚至可能牵扯到一些产业资本,不愿意在内燃机上面投资打水漂,把过去几十年在内燃机上面投的钱赚回来。
德国的汽车联合会明确告诉德国政府,我们在2025年之前不会推电动车,不是说他们没有这个技术能力,而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把现有的技术推倒。三个月之前德锂龙的大股东自己掏钱买了第一台欧洲的第一辆大品牌的电动车,其他任何方面它已经是达到了非常成功的标准。而且它的价格只有3万瑞朗。
雷霆生:我想从历史的角度进行推理,其实第一辆电动车在120年前就已经有了,而且大家在网上是可以看到的。从那个年代开始大家能看到很多政治家、咨询专家对电动车未来的预计说它的市场占有率会是什么样子,实际从很早的时候这个地方已经开始发生。三十年前,每一年政治家和咨询专家会对新能源汽车做一个市场预计,这个预计是每一年都会有10%的保有量,但是每一次这个10%都是错的。
因为我是一个物理学家,作为一个物理学家的观点来看,我会想到不会现在去预见一个技术会是将来的一种趋势,因为这些所有的技术都在发展,所以说我会从两个角度来考虑,因为如果想要它产业化的话,起码你的客户要付得起,成本就应该低,所以第一个角度就是从低成本的角度设想。
张豫:回到中国的现实,如果这些高技术在云端,这些网络云在草根阶段,比如电动自行车多年以前没有任何人注意到,现在发展到千万元的规模。这些成为老年人的代步车,但是现在不能上高速,也没有牌照,以45迈左右的速度在大街上跑,因为它的价格所以有需求,这样的一些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会不会从草根阶层最后中国能够另辟蹊径,真的产生比较实用的电动车,这些企业最终成长出一些真正的电动车制造大厂。
王健:我们谈到新能源的时候也谈到成本,但是关注度不一样,高新技术是有代价的,地铁很好,我们的城市只有特大城市的客流需求和经济发展水平才能承受。我们每个人出行的交通方式,比如欧洲有庞大的轨道交通和公共汽车系统,中国还在发展初期,中国人的交通方式从原始的自行车、摩托车到公共汽车,再好的有轨道交通。现在很多地方都开始限制自行车了,限制摩托车、限制微型车,一步一步地对低级的车进行限制,就违背了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人为什么要出行,我们从社会的角度、从个人的角度,我们每个人追求自由,但是我们是在社会环境当中生活,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大家都能有效地生活在这个城市有限的空间,如果我们从这个大原则来做我们每个人的行为,我的演讲当中有一个图片,我们在城市里每个人都有一个小汽车,我们可以塞满整个公路,如果我们用一辆公共汽车来替代它,我们就可以有很多城市空间,我们在可以在当中散步、骑自行车。这两种情景,我们愿意选择哪一种?当然我们中国发展的阶段,人们的认识不一样,我们会看到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遭遇小汽车的灾难,他们已经提出把小汽车赶出城市,所以他们恢复了有轨电车,把原来的三条小汽车的路线现在改为只有一条小汽车路线跟一条有轨电车路线,人们生活得很美好。这是一个国际公共交通联合会正在推进的一个系统。
这就是我们换一个思维来讲,同样的交通规矩,如果我们从更高的社会角度来比较这个问题,我们就会知道有些产业在什么阶段可能得到发展,什么时候可能要受到限制。我觉得中国如果适当宽松的政策,我们可能这些所谓的低速电动车可能产生一些好的技术和方案。
张豫:浙江金华本来就有这样的电动车企业,甚至在杭州都开始卖了,您怎么看?
吴建中:我既同意王总刚才的说法,但是我又有一点自己的看法,我们今天讨论的是电动汽车,所以在电动汽车的范围内谈论这个事情,我们做的首先是一个汽车,汽车要符合国家也好国际上也好都有它的法规,所以它才带来了一系列包括技术上、成本上的等等问题。
刚才我也讲到,作为国家来说,作为世界来上,把新能源来说,包括电动汽车作为一个发展方向,这肯定是没有错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包括我们主要还是做传统汽车的,是做传统的燃油汽车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开始做新能源汽车、纯电动汽车。我们也算是作为中国在整个整车企业里,在纯电动汽车企业里也算是先行者,因为现在我们众泰的产品现在已经在杭州的出租车行业里已经在运行,大家如果到杭州西湖去,肯定看得到我们众泰的纯电动汽车在运行,很多外国朋友还抢着坐新能源汽车,并且抢着和我们的驾驶员合影。现在我们要更踏实一点,耐得住性子,静下心来把我们的产品做好,把我们的零部件做好,把质量做好。我们和国际水平、和国外的大品牌相比,我们在传统品质上差距很大,同样,我们在新能源汽车上,我们的差距也是很大的。我们很多基础跟国外有很大差距,这要求我们就要更踏实,就像今天贾老师、贾可博士的致辞里说到的挽起袖子开始行动,我们现在尽管新能源汽车这一两年过程中发生了一些纠偏,但是我们绝对不应该停下,这是国家战略。作为国家要重视,要有责任来支持,作为我们国家的一个产业。作为企业,企业也有责任脚踏实地地把它做起来。
前些天我和中国汽车研究中心的赵总工在一起,他还跟我开玩笑,他说他刚跟通用的在讨论新能源汽车的问题,说通用出来一款很好的新能源汽车,但是他说通用也坦言他们的新能源汽车也烧过,你们众泰也烧过,你们众泰和通用是一个水平。如果我们停顿,我们不去实践,不去走这个路子的话连烧的机会都没有。等到这个技术起来的时候,你再行动就来不及了,我们现在就要开始行动。
众泰是一个民营车企,我们本来就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我们也经历过千辛万苦,但是我觉得就是春天也好,冬天也好,我们能够坚持,也许我们有一天能够大闹天宫一回,能够把新能源汽车的真经取回来。
张豫:我做一个非常简单的总结,新能源车在高端技术上确实还在云端,还需要做很多探索和努力,政策似乎有一些偏差,我们需要做一些调整,不管你采取了哪种技术路线都要脚踏实地地追求,为节能减排做贡献,按照今天著名的口号就是“挽起袖子开始干”。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