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教授:中国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的“危”与“机”
来源:AI报道 作者:轴线 时间:2018-07-23 13:50 点击:次
6月28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发布《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自今年7月28日起施行。
《措施》显示,汽车领域,2018年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以及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
政策一松动,资本就活跃!近日,新能源汽车巨头特斯拉在华的动作比较频繁,前脚刚忙完落户上海,后脚马斯克又宣布在北京建立美国之外的第一个研发中心——特斯拉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继特斯拉之后,对手菲斯克(Fisker)也紧随其后,将目光瞄准了中国市场!
中国汽车行业正在全面敞开怀抱,后合资时代智能汽车又何去何从?7月17日,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智能网联电动汽车创新中心主任殷承良教授结合中美贸易战、“中兴危机”、特斯拉入华等近期热点话题,就中外国际环境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走向进行了探讨。
以下是殷承良教授在 2018长三角数据智能合作(上海)峰会上的报告内容,AI报道进行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整理。
“中兴事件”打醒了中国的终端用户,打醒了民间的投资资本!
目前,从国际大环境来看,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现状无疑是热点,中美贸易战已经开始全面爆发了。针对美方从500亿美元又到追加2000亿,中国也适度的做了相应调整,这是第一个大背景。
第二个大背景,从对整个主机厂的影响来看,我们认为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在整车、零部件等方面,中国计划在建整车厂,建研发中心等等有很多的规划,并且有些已经付诸实践了。贸易战,对人、知识产权的使用会有影响,特别是对于一些核心关键零部件可能带来的一些冲击。
关于中兴事件,殷承良认为,撇开事件本身对企业的影响,带来了一定的积极效果,尤其是在芯片等高科技领域。此前,这些东西我们买得着,用的也便宜,所以不太注重研发。但是,“中兴事件”打醒了中国的终端用户,打醒了民间的投资资本,这才是这件事变被动为主动最大的好处。民间资本开始转向了芯片,转向了传感器,这是中兴事件真正意义上起到的反向推动作用。
国内一系列汽车相关政策出台
第一个,新能源补贴。双积分制虽然从2018年4月开始实施,但真正起来做处罚是2019年12月31号,一秒钟之后就是2020年了。所以说,在这样的过程中其实给国外的企业留了两年的缓冲时间,整个影响力往后延。
第二个,合资汽车股比的取消。无论是乘用车还是商用车都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意味着传统汽车方面华晨也就变成了财务投资公司。
第三个,新能源汽车允许独资建厂。新能源方面会出现很多外商的独资企业,特斯拉绝对不会是国内的独一份。
第四个,进口关税降低。从整车的关税降到了15%,零部件降到了0.6%。国际上,非常好的奔驰车大概是4万多美元,而同期卖到国内的少说是90万人民币以上。只要是按照这样的税率,外面生产直接拿来对我们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
最后还有一个影响力比较大的。今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一个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种提到,中外一视同仁。
我们统计了从2016、2017年到2018年上半年整个增长速度,2018年上半年乘用车产销量是1177万辆,最后发现一个数据,乘用车基本上已经趋近于天花板了,结果大家只能从对方的口袋里掏钱了。总体来讲,乘用车的增长微乎其微,后续的竞争会非常激烈。
中国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的“危”与“机”
国内电动汽车是智能网联占了比较大的基础,绝大部分由于发动机变速箱不行、动力系统不行等没办法实现真正的智能化。在这里我们要有危机的意识,危中有机。
危在哪?到目前为止,智能化里边传感器、芯片、执行器,量产的东西几乎百分之百全是西方国家的,而其中美国占了超过60%。这些东西国外只要一加限制,实际上智能化本身从硬件上就成为了“空中楼阁”。
“机”就是民间意识的觉醒。大量民间资本的注入,包括激光雷达、芯片等等,虽然这些真正成长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2020年大量宣布量产,我们觉得要有一定的风险,是不是能达到很难讲。特别是2020年还是美国总统换届选举的时间点。在国际政治大环境下,不能不考虑美国的因素,前边提到的2020年的集聚效应也包括这个。
核心零部件怎么确保安全?
1、智能化。智能化并不意味着硬件不行其他方面就不行,事实上,在软件、场景等等其他方面我们还是有自己独到优势的。智能化很重要的是一定要有各种各样的场景,把国外的场景匹配到中国根本不可能行得通。
我们在这里的突破口就是在不同的场景,要做到本土化。智能化已经不再是技术本身,其实包括人文、历史等各方面都应该融合进去。
2、网联化。信息安全是信息化的重中之重,坚决不能允许外人介入,这是中国自己独有的,任何国家都有这个要求。
3、电动化。虽然我们发货攒点动画比较早,但是整车逻辑没变,电被油取代,油箱被电池取代,电机取代了发动机。整车逻辑没变问题就来了,跟不上政策环境变化的步调,车企合资的政策,股比变化等等,特别是中国自己的企业可能会产生很大的问题。
轴线爱思考:前有”中兴危机“引以为鉴,那深鉴科技被赛灵思收购,是不是民间资本还没有被彻底“打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