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泉泉:锂电行业并购进入下半程 增发审核日趋严格
来源:锂电“达沃斯”-中国电池网 作者:张倩 梁小婧 时间:2017-11-25 07:06 点击:次
第5届锂电“达沃斯”论坛现场
锂电“达沃斯”-中国电池网11月24日讯(张倩 梁小婧 广东汕头 图文直播)11月23日,一年一度的全球电池行业盛会——第5届中国(广东·汕头)锂电新能源产业国际高峰论坛(ABEC2017,锂电“达沃斯”)在广东汕头隆重开幕,来自全球锂电新能源产业链的矿产资源、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设备、检测、电芯制造及组装(PACK)、电池管理系统(BMS)、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储能等700多位重量级贵宾、行业企业家出席。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投资银行部执行总经理陈泉泉
24日下午,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投资银行部执行总经理陈泉泉在论坛上做了主题演讲,分享了《中国锂电行业资本市场运作分析》,中国电池网摘选了其部分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陈泉泉首先介绍了2012-2016年A股锂电池产业链并购市场数据,91家样本公司近5年并购交易合计金额578.54亿元,47.51%是与锂产业链相关的并购,非相关的并购金额达到303.68亿元,部分上市公司切入锂电产业链的同时,也在其他行业进行扩张,主营业务呈现混业经营的现象。另外,85起锂电产业链并购案例中,20起采用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形式完成,65起以现金收购形式完成,采用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形式的并购案例平均交易规模为13.68亿元,采用现金收购形式的并购案例平均交易规模为2.38亿元。
陈泉泉介绍,较高市值是并购交易发生的诱发条件之一,陈泉泉认为,作为市值占比最大的板块,过去5年动力电池板块的并购重组占据行业内总额40%左右,是上市公司较为青睐的标的行业,但随着国内主要企业在产能规模上初具规模,动力电池未来将走向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目前行业并购整合进入下半程,未来上市公司希望通过跨行业并购切入动力电池板块的难度在逐渐增加。
碳酸锂及镍钴板块合计市值规模在4000亿元,是仅次于动力电池的锂电产业链第二大板块,过去五年两者合计占行业内并购比重的20%左右,由于两者行业较好的盈利水平,未来可以预测到更多的锂电龙头企业会向资源端布局。
“长久以来,锂电池产业链越往上游供给(资源)的话语权越高,反之越往下游需求(市场)的话语权越高,因此造成了电池材料行业在整体产业链中相对弱势的地位(体现在账期与议价能力)。”陈泉泉分析称,随着下游动力电池行业格局初现端倪,以及动力电池对能量密度和稳定性能要求的不断提升,都对上游电池材料行业在技术和规模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术优秀、客户优质、资本市场势力强的企业将进步一在行业内扩大市场占有率(并购或自建);剩余企业将成为锂电池产业链内其他进行上下游延伸并购理想标的。
陈泉泉认为,并购可以帮助企业快速锁定行业内具备发展潜力的公司,对未来竞争格局进行提前布局,充实公司盈利能力,但是并购交易难度在于双方对交易对价具备较高的共识,并且在并购完成后能够确保标的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
在A股锂电池产业链上市公司再融资方面,陈泉泉介绍,2012-2016年,锂电产业链上市公司再融资募集资金投向中有55.39%投向锂电池产业链相关项目,合计826.04亿元;有44.61%投向其他行业,合计665.27亿元,上市公司跨行业投资现象明显。锂电产业链再融资的规模基本与各版块总市值呈现较高的正相关性;隔膜行业作为电池材料行业中盈利能力最强的板块,募投项目金额超过了碳酸锂、正负极、镍钴板块。
2016年下半年以来,增发审核日趋严格,2017年1-9月增发融资规模仅为2016全年增发规模的三分之一左右。2012-2016年,锂电产业链上市公司共有50次未能实施的定增预案,涉及募集资金规模达772.60亿元,占同时期再融资计划募集金额总额的29.04%,即近三成的定增计划未能成功;此外,截至目前有24个定增预案仍在进行中,占再融资总规模的14.91%;仅有56.05%的定增项目成功执行。陈泉泉透露,再融资方面,配股及可转债所受限制相对较少,2017年1-9月发行的配股及可转债融资规模分别为2016年全年数据的72%和129%,可考虑作为再融资的主要工具。
陈泉坦言,虽然再融资是公司大力进行内生发展的有效资本驱动工具,但是再融资的募投项目产生效益需要一定的周期,难以在短期内对公司业绩产生重大的影响。
陈泉泉还介绍了锂电池企业A股IPO动态,2012~2017年,通过A股IPO上市的锂电池产业链企业共26家,合计首发融资119.02亿元。其中,2016~2017年,通过A股IPO上市的锂电池产业链企业共9家。可以看出,9家公司从首次申报到正式上市平均历时约两年,对企业的质地、持续经营能力等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受制于目前证监会实行的发行市盈率不超过前一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23倍,所以普遍IPO企业发行融资数额较小,但是A股成功上市为企业未来融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以上观点根据论坛现场速记整理,未经发言者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