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骗补案调查 补贴政策调整盼落地
来源:南风窗 作者:特约记者/张寒客 时间:2016-10-01 09:47 点击:次
资料图片/北汽福田
从2009年启动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开始,政府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行动已经进入第7个年头。
到2016年,政府的扶持以及行业的发展经历震荡和转折。骗取财政补贴的丑闻曝光,招致政府的调查和整顿。同时,国家调整补贴政策,将技术水平低下、纯为谋取补贴而生的车型排除在扶持范围之外,并用更加市场化的激励机制逐步取代直接的财政补贴。
钻国家补贴政策漏洞,进行骗补,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产业?国家为什么还要继续拿着几百亿的资金去扶持它?
“骗补”调查
“骗补”一词,已经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它身上背负的一个污名。
这是震惊国务院总理的行业问题,中央财政为扶持新能源汽车安排的几百亿资金当中,被骗走或被企图骗走的部分可能超过了1/4。
有的生产企业勾结关联用户,利用伪造材料虚构并不存在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和销售业务,空手套白狼骗取财政补贴。有的企业因为2016年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减少,在车辆还没有完成生产的情况下,提前办理机动车行驶证锁定2015年更高金额的补贴。
另一种骗补手段是实际生产的车辆与申报材料中的参数不一致,但仍然按照申报材料中的参数申领补贴。比如车企不按申报材料所述安装电池及关键零部件、电池组缺斤少两。还有经销商在获取补贴之后,拆下锂电池倒卖,给车辆换上更廉价的铅酸电池再次销售。更有甚者,有的企业将同一组电池在多辆汽车上拆装,重复利用以申请财政补贴。
骗补丑闻在今年1月份被媒体曝光。随后,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针对补贴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开展核查,国务院也组织部委对整个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情况展开更大范围的督查行动,财政补贴资金的监管和使用情况也是督查内容之一。
工信部部长苗圩曾在3月份承诺,待查清全国骗补情况之后,会“第一时间”向媒体公布2015年有哪些企业参与骗 补、涉及多少车辆和多少资金。
但是,或许是因为调查揭示的问题之大超出了预期,调查结果的公布过程显得羞羞答答。
首先是7月上旬,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在西安的一场行业座谈会上宣读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督查报告的主要内容,承认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存在通过欺骗套取国家补贴扶助资金的情况。
督查报告归纳的骗补以及“违规谋补”方式包括这样三种:车辆未达到推广标准甚至未生产,违规取得牌照骗取补贴;车辆符合规定,但卖给关联企业而非终端用户,未达到补贴条件提前谋取补贴;车辆卖给终端用户,但在获取补贴后大量闲置,造成财政资金严重浪费。
肖亚庆还表示,报告内容引起李克强的“震惊”。
两个月后,财政部公布四部委核查过程中发现的五起典型案例。其中,苏州吉姆西客车制造有限公司虚假申报2015年销售新能源汽车1131辆,涉及中央财政补助资金2.6亿元。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深圳市五洲龙汽车有限公司、奇瑞万达贵州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少林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这四家,则是在车辆还没有完工的时候提前办理机动车行驶证,以申报高于2016年水平的2015年补贴。这四家企业共计多申报中央财政补助资金7.5亿元。
截至9月12日,业界和公众最关心的骗补企业名单仍然没有通过正式渠道发布。据报道,名单预计在两个月后公布,目的是让问题企业在这期间补齐材料,便于有关部门做出最后处罚。
根据《证券日报》的披露,财政部等四部委在核查过程中发现涉嫌骗补和违规谋补的车辆总数达到76374辆,涉及补贴总金额92.7亿元。
我们来看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规模。截至2015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49.7万辆。中央财政为补助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从2009年到2015年底共计安排补助资金334.35亿元。
简单计算可知,涉骗车辆占总产量的15.4%,涉骗金额占中央财政补贴总额的27.7%。
市场支持力不强
骗补案例之所以经常发生,是因为整个新能源产业都依赖于财政补贴。企业的最大动力不是通过技术攻关制造出用户想买的车型,而是以达到补贴标准、实现出或虚或实的销量为手段,去谋取纳税人的资金。
决策者的注意力也没有局限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骗补问题。政府官员和智囊多次强调,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整体增长的背后,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7月份受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委托发布一份名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分析和提示”的报告说,一些地方和企业不具备产业基础,缺乏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能力,却热衷新建新能源汽车项目和动力电池生产能力,因此加剧了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风险。发改委官员曾在多个场合引用这份报告的结论。
- 上一篇: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成热点 重资产模式待解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