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陷入至暗时刻 明年下半年或迎来“满格”复活

ABEC 2019

“渡劫”,有从业人士用该词形容2019年的动力电池行业。今年,一直驶在快车道的新能源车产业,不得不踩下刹车。销量连续4个月同比下滑,同时动力电池企业爆雷不断。

“寒冬”之下,产业链企业经营情况如何,行业何时会出现拐点?2020年,动力电池相关材料价格又将如何演绎?带着上述疑问,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采访位于常州、宁波、深圳、汕头、苏州等多地的电池产业链企业。通过企业的“危”与“机”,把脉动力电池行业整体趋势。

业内人士表示,国家补贴大幅退坡导致行业结构性调整是必然的结果,且短期仍会在低谷徘徊。但随着新一轮汽车配置周期的结束,市场有望在2020年下半年迎来反转,“满格”复活。其中,上游资源的价格走势,成为影响行业的重要命门,而电池回收渠道的打通,则是解决资源来源问题的关键。值得注意的是,工信部12月3日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也对提高关键资源保障能力、完善电池回收进行了规划。

补贴退坡行业洗牌

2019年,新能源车产业持续多年的高补贴正式成为过去。后补贴时代,新能源汽车销量坠入低谷,动力电池产业链也未能幸免,行业“洗牌”进程加快。

今年6月下旬,2019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实施。由此,新能源汽车的地方政府补贴取消,而国家补贴标准也降低50%以上。“断奶”后的冲击立即显现,新能源车销量在今年7~10月连续4个月下降,同比变动幅度分别为-4.7%、-15.8%、-34.2%以及-45.6%,降幅越来越大。综合多位业内人士分析,2019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将在115万~130万辆之间,远低于预期。

大环境的急剧下行,成为压垮许多电池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今年以来,电池企业频频爆雷或破产,并向上下游传导。例如近期的比克动力深陷“连环债”,昔日动力电池巨头沃特玛进入破产清算程序等。显然,企业的日子不如往年好过了。在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采访过程中,发现一个新细节:往年,动力电池产业海阔鱼跃,企业热衷于向外界主动公开产品经营数据及变动幅度等信息。但在今年,大部分企业对此避而不答。

补贴大幅退坡,让行业高速扩张多年后隐藏的不规范运营暴露无遗。其中,企业存在的资金链及债务问题开始受到重视。

汕头一家主营铝塑膜产品的企业向记者表示,从整个行业来看,作为材料商,上游的原料采购基本以现金或信用担保方式为主,但到了下游的市场推广,则是另外一番景象。账期越来越长、账款越来越难收,资金压力及风险是相当大的。不合常理的扩张以及无序的恶性竞争,严重制约产业的健康发展。

“非理性的市场行为,确实将促使行业加速洗牌,”蜂巢能源总经理杨红新在接受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采访时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一个企业的财务经营很重要,客户的选择也将产生重大影响,供应链的风险管控是考验经营质量的重要因素。从行业来看,由于国内竞争太过激烈,而且受补贴政策的一些影响,会导致很多不确定因素和非理性的市场行为存在,从而导致有的企业陷入经营风险。”

不合规企业的集中爆雷,让低端产能加速出清,行业集中度的提高成为必然结果。

诺德股份(600110)副总裁李鹏程向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客户结构的变化就是一个直观的表现,三年前公司动力电池客户超过50家,而现在主要客户就十多家,在十多家里面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在70%左右。

而从整体来看,行业资源、市场份额也正向头部企业快速靠拢。在日前举办的中国(常州.金坛)电池新能源产业国际高峰论坛(ABEC 2019)上,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于清教给出了一组数据:目前我国动力电池留存的生产企业大约有80家,其中能真正实现装机量的也就一半左右,并且前十家企业占据着八成以上的市场份额。国内一些动力电池企业为了活下来开始重新回归3C电池领域或转向储能行业,跨界而来的上市公司或收缩投资、或直接回归主业。

2020年迎来反转?

新能源汽车销量跌跌不休,至暗时刻何时过去,曙光初现的拐点又在哪里?

据记者了解,由于补贴标准的改变,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各个环节也不得不重新“校准”,这需要一个周期。因此,短期内行业或仍会在低谷徘徊。

具体而言,由于汽车补贴标准的调整,生产企业对于汽车的产品配置也需顺势而动。需要按照新的标准去调整车的续航里程、电耗等等。为了应对以后补贴的减少,企业想办法吸收消化掉相应的影响,其中就包括可能通过一些配置的调整,使得可以在价格上做一些策略调整。同时,电池产品新一轮的谈判和导入,需要一定的周期,相关标定测试认证的周期也需要很长时间。

“因此,明年上半年市场预期还不会有特别大的增长,相对会艰难一点。”蜂巢能源总经理杨红新认为。

不过,随着调整周期的结束,新的汽车产品配置会推出,同时伴随着电池成本的不断下降,价格更具竞争力的车型将会上市,刺激消费者更有意愿购买新能源汽车。杨红新表示,明年下半年市场景气度会好转,可能会恢复一个比较好的增长势头。

而支撑市场反转的因素,还包括海外市场电动化的提速,以及特斯拉中国工厂的投产。

今年,以德系车企为代表的海外整车厂商,不约而同加快集团电动化进程。由于目前全球动力电池产业链主要集中在中日韩三个国家,而欧洲本土相对匮乏。因此,新增的市场份额,国内龙头企业有望分一杯羹。

事实上,已经有上市公司尝到甜头。就在11月份,宝马宣布已预定价值超100亿欧元锂电池,其中与中国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的订单,已从去年年中的40亿欧元增加到73亿欧元,合同有效期从2020年延长至2031年。同时,另一产业巨头比亚迪,与丰田就合资成立纯电动车研发公司达成协议,而奥迪也证实正与比亚迪商谈电池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海外市场的提速,同时也为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契机。一个重要的体现,是嗅觉敏锐的电池企业已将目标瞄准欧洲本土。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消费市场之一,在欧洲当地投资设厂将成为重要的战略举措。其中,今年10月份,宁德时代位于德国图林根州的首个海外工厂正式破土开工,为德国填补了动力电池制造的空白。另外,后起之秀蜂巢能源,也计划在欧洲建立生产线。

其次,企业走出去还体现在海外订单的增多。主营锂电专用卷芯的苏州天裕总经理钱晓人向记者表示,在动力电池领域,近段时间公司产品的出口计划非常充分,确实已经与多家比较大的客户建立了项目合作。

另外,除了海外市场蛋糕变大,特斯拉中国工厂的正式投产,将对国内电池产业起到“鲇鱼效应”。

容百科技(688005)总经理刘相烈向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特斯拉在中国投产将促进行业的良性竞争。公司预计,特斯拉将会在国内选择新的电池企业,上游的原材料企业也有机会进入到特斯拉的供应链。这在技术指标、产品性能、价格成本等方面对原材料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将倒逼国内产业链上相关公司提升研发和生产能力。

同时,特斯拉的进场还将改善国内市场对电动车的消费预期。业内人士表示,供给侧的改变会大大影响消费者的心理。现阶段很多是心理预期的因素在决定消费者买不买新能源车。但是整个蛋糕变大以后,会使消费者心理产生变化,从而促进整个市场的盘活。

上游资源成行业命门

新能源车景气度下滑,上游资源价格走势对于电池产业链的重要性愈发显现。昨日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提到,推动动力电池全价值链发展,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提高锂、镍、钴、铂等关键资源保障能力。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责任编辑:赵卓然】
免责声明: 能源财经网所提供之信息,不能保证其完全实时或完全准确,也不表明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并对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