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泰:成立三年时间跻身全球前十 铝塑膜行业崛起新星
来源:能源财经网 作者:林音 旭东 时间:2025-04-11 17:18:56
中国电池新能源产业链调研采访团(安徽站)一行到访格林泰
能源财经网4月11日讯(林音 旭东 安徽滁州报道)研究机构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国铝塑膜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年)》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铝塑膜出货量4.5亿平方米,同比微增5.6%。
从企业竞争格局来看,2024年全球铝塑膜企业中,日韩企业依然具备较强的优势,但是中国企业依托较强的成本优势正在逐年蚕食其市场份额。其中,一家成立3年多的企业——安徽格林泰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格林泰”)脱颖而出,成功闯入全球铝塑膜企业市场份额排名(按出货量)TOP10行列,2024年出货量更是位居全球第八。
4月10日下午,中国电池新能源产业链调研采访团(安徽站)一行到访格林泰,与公司管理团队交流座谈,实地调研参观工厂生产线,探寻其稳健发展背后的奥秘。
产品多元,性能比肩国际巨头
资料显示,格林泰成立于2021年7月,注册资本1亿元,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锂离子电池铝塑膜、蓝膜、胶带、加热膜等产品的新能源新材料企业。
格林泰布局铝塑膜全产业链,践行循环经济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在上游环节,采用绿电生产铝锭和铝箔;中游生产制造环节,智能化生产和数字化管理,降低能源消耗,使用绿色电力;下游环节,回收废旧铝塑膜和废旧电池,通过分解废旧铝塑膜,再生铝锭和铝粉,循环使用。在产品环节,公司提供丰富的产品体系,满足不同类客户的个性化需要,与市场中玩家错位竞争,小快灵安排生产和备货。
格林泰拥有较为齐全的产品体系,常见产品包括88μm、91μm、113μm、116μm和153μm等厚度产品,还提供定制化产品,包括72μm、98μm、105μm、158μm等产品,广泛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等消费电子领域,在动力储能市场也占据重要份额,部分产品还应用于固态电池、低空经济无人机、工业机器人领域……
“目前,公司成立3年,已申请60余项专利,其中发明型专利28项。”格林泰副总经理杨总在交流中介绍道,公司在横向拓展产品型号的同时,通过技术攻关,铝塑膜产品在冲深性能、耐电解液性、高温剥离强度等关键指标上也已超越多数国内外竞争对手。例如,公司通过改性尼龙与外层胶水工艺,显著提升材料延展性,并使其在固态电池高温环境下仍保持高稳定性。
装备精良,质量追溯超越同行
“铝塑膜就是说核心的还是品质的稳定性,这个是非常关键的。”杨总在交流中一再强调铝塑膜产品品质稳定性,而在其背后,格林泰在产品生产和质量管理方面下足了功夫。
据悉,格林泰全套引进日本进口生产设备和品质管理设备,其中复合设备结合自身研发团队的创新设计,在车速、宽幅等方面独具特色。同时,公司配备了来自日本、意大利的先进检验设备,如奥林巴斯显微镜、拉力机等,为铝塑膜产品性能检测和评估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质量管理上,格林泰引入数字化管理系统,完成ERP和MES系统的导入,在MES系统中设置330个质量控制点,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控。一旦出现问题,系统及时暴露,确保产品稳定性和一致性。此外,格林泰还打造了全球首款全过程追溯的铝塑膜,即使客户端发现问题,也能精准定位至生产源头。这一创新也助力公司通过了ISO9001、IATF16949等多项认证,并入选安徽省数字化工厂示范项目。
市场认可,批量供货头部客户
凭借优质的产品性能和高度的一致性,格林泰铝塑膜产品销售量已达千万平方米,覆盖大动力、小动力、储能和消费电子产品等全部应用领域,终端产品远销全球各地。
综上来看,在全球铝塑膜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格林泰宛如一匹黑马,迅速在行业内站稳脚跟,与此同时,公司持续加大创新力度,实现技术的突破与升级,更是在智能制造和绿色低碳经济方面不断探索,致力于成为全球铝塑膜行业的领军企业。
【中国电池新能源产业链调研采访行】
2025年,由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电池百人会、ABEC、海融网、电池网、我爱电车网、能源财经网发起并举办的“中国电池新能源产业链调研采访行”活动迎来了第12个年头。
12年来,调研采访团走遍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研采访两百余家上市公司或拟上市公司以及地方政府、大学机构等。新一届调研采访行活动,我们依旧将坚守初心,通过对国内外电池相关化工、电池材料、智能装备行业、电芯制造、新能源车、储能等产业链企业的系统调研,深入了解企业产业布局与未来发展方向,就企业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资源整合、资本对接等建议;推动调研企业品牌形象的推广,促进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相关调研报告与数据分析等;洞察行业真相,反馈行业声音,报道典型案例,传播正能量,与全产业链企业共同努力,助力中国继续保持电池新能源强劲发展势头,创领绿色能源新时代。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能源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能源财经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