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能源航母蓄势发力
来源:本站 作者:admin 时间:2012-10-16 02:07:29
大型现代化煤焦化工基地
◆山东能源集团将创新机制作为确保企业自主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外在规尺,通过借脑借智,超前研究10-20年后的国际、国内经济走势和能源产业发展趋势,探索出高端装备制造、新型能源、传统能源清洁利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
□ 本报记者 李振 本报通讯员 王俊
煤炭行业下行对于任何一家涉身其中的企业都难逃其负面拉动。如何化被动为主动、变行业寒冬为蓄势发力、转方式、调结构的良机,作为世界500强企业的山东能源集团探索出一条自主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带动企业抵御寒冬。
广纳粮 备寒冬
“煤炭行业经过‘黄金十年’的高速发展,产能过剩的矛盾日益突出,发展进入下行通道实属必然。不能寄希望于困难很快过去,要做好长期应对困难局面的准备,要苦练内功,追求内涵式发展。”日前,在谈及当前煤炭经济形势时,山东能源集团董事长卜昌森这样分析。
对于山东能源集团这家进入世界500强刚满3个月的新面孔,行业出现下行态势无异是个严峻的考验。然而,山东能源集团的发展目标并未改变:通过转方式、调结构,到“十二五”末,山东能源集团力争实现主要经济指标翻一番,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700亿元,利润总额270亿元,不断在世界企业500强排名中争先进位,打造更高更强的世界500强。
这种处变不惊的自信来源于山东能源集团调整产业布局、做强自身实力的超前意识。早在集团公司成立之初,山东能源集团就确定了立足煤炭产业,参与能源全产业链开发的目标。通过全方位获取各类非煤矿产资源,山东能源集团积极发展电、油、气等其它传统能源,推进风电、煤层气、页岩气、太阳能等新型能源的研究和开发。
各权属企业依托现有的铁矿石、油页岩等资源开发项目,进一步加大铁、铜、金、锰等非煤矿产资源的获取和开发力度,形成多元化的矿业开发格局。同时,将现代服务业定为集团重点培植的主导产业,尤其将现代物流产业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编制了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先后与日照市、日照港集团、华润电力控股公司、中信泰富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或达成战略合作意向,携手发展现代物流等项目。广积粮,为山东能源集团带来了御寒的底气和实力。
创新引领企业度冬
提前布局、把握大势,看似只是未雨绸缪,背后却是山东能源集团创新带动企业发展的思路。
“在经济形势不乐观的大环境下,煤炭企业短期内可以通过加强管理、降本提效等手段实现发展,但要想实现长期高效发展、跨越发展,必须依靠自身的创新力。”卜昌森认为,创新是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的根本方式。
如今,煤炭在我国仍旧是主体能源,然而受到世界范围内节能减排的压力,煤炭发展面临着不上不下的尴尬局面。瞅准这一空挡,山东能源集团通过借脑借智,超前研究10-20年后的国际、国内经济走势和能源产业发展趋势,探索出高端装备制造、新型能源、传统能源清洁利用等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路径,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作为未来企业发展的重点之一,建设了一批国家级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基地,发展大气、水、固体废弃物综合治理装备。同时建设起煤焦油深加工、煤制针状焦、煤制乙二醇、中间相沥青、炭纤维、煤制烯烃等新型煤化工基地。一方面提高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另一方面更为企业找到多个支撑点,摆脱了单纯依赖煤炭的局面,在行业风暴中站立的更稳固。
山东能源集团正着力构建以煤炭为核心,以煤化工、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贯穿煤炭产业上下游的全产业链,力图摆脱依靠煤炭的单一局面。
此外,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山东能源发掘自身在资源勘探开发、资源高效利用、物流配送、库存管理、资金结算、资源废弃物再利用等环节的强项,变输出煤炭到输出技术服务。针对技术服务市场的客户,集团整合13家专业公司,成立矿业管理服务集团,形成了集勘探、设计、基建施工、托管服务为一体的“保姆式”生产服务模式,盈利能力更稳定,盈利空间更广阔,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得到大大提升。
机制创新为发展续航
自主创新,锻造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山东能源集团将创新机制作为确保企业自主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外在规尺。集团制定了《科技创新管理工作暂行办法》,明确自主创新的组织部门、科学发展规划管理、科技创新项目管理、投入管理、成果管理和知识产权管理;通过制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创新资金来源、资金申请流程和资金使用管理监督等问题;通过制定《科技创新论文奖励办法》、《科学技术奖励暂行办法》,明确奖励范围、标准、申报程序和管理部门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实施让企业创新有章可循。
此外,山东能源集团搭建技术创新平台,支撑自主创新工作实现新跨越。为解决冲击地压技术难题,集团申请创建山东省冲击地压控制工程研究中心;与高校共建深部岩体工程与灾害控制国家工程实验室,并开始就防治水等相关课题开展联合研究;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同申报煤矿矿压监测及矿井水监测国家工程技术中心,主要围绕煤矿矿压理论与监测技术等方面开展联合研究。通过管理学院、网络学院和企业大学等形式,建立为创新人才定期充电、持续提升的培训平台。
山东能源花大力气营造了尊重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建立2个博士后工作站、10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引进5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0名行业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同时以创新平台为载体,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争取在高层次平台建设、高层人才引进、专利数量、科技成果转化率等方面走在全国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前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能源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能源财经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