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德阳布局石墨烯全产业链 打造西部石墨烯产业先导基地
来源:本站 作者:admin 时间:2016-05-20 06:48:33
5月18日,德阳烯碳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正熟练地操作着各种设备,通过十几道流程后,一种黑色粉末呈现在眼前——这便是石墨烯粉末。“从4月15日起,我们公司就开始试生产了,这已经是第二批产品了。”德阳烯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安贤告诉记者,试生产的效果较好,通过工艺优化、设备调试等,初步达到了设计产能,产品质量也比预期的要高,成本也有所下降。
当天上午,德阳石墨烯产业发展规划专家论证会召开。来自该产业领域的国内专家同行齐聚一堂,对德阳石墨烯产业发展规划方案进行论证,进一步明晰了德阳石墨烯产业发展路径和重点领域,增强了石墨烯产业布局和产业园开发建设的可操作性。
布局石墨烯,推动原有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新的战略制高点,德阳这个全国有名的重工业城市,近来屡屡出现“大动作”。
按照规划,“十三五”期间,德阳将不断深化石墨烯下游应用技术开发,打造“中国西部石墨烯产业先导基地”,转变发展方式,引领产业发展,形成德阳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作为石墨烯产业发展主阵地的旌阳区,也提出“加快抢占石墨烯产业创新链及价值链高端环节,培育一批石墨烯创新团队及优势企业,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突破”的战略目标。
德阳石墨烯产业研发起步较早,目前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随着近几年的发展,德阳石墨烯产业在技术攻关、项目建设、产业化等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效。旌阳区还设立了专项扶持资金,用于石墨烯制备技术的孵化和成果转化,并引进专家团队,与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签订一系列合作协议,确立了在石墨烯技术研发领域的独家合作关系,对相关研究成果享有有偿唯一优先使用权。依靠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德阳在石墨烯制备生产及应用研究领域开展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其“石墨烯材料的规模化制备技术”于2012年11月顺利通过省科技厅科学技术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该成果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同时,石墨烯产品在工业应用上也逐步扩大。目前,德阳制造的石墨烯粉体及浆料产品正从6个下游应用方向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中船重工725所、东旭光电、申安照明集团等22家科研机构、高校和大型企业开展产、融、研深度合作,正在和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高等院校开展石墨烯下游应用研发业务洽谈。
德阳烯碳科技有限公司是德阳石墨烯产业发展核心企业,也是国内最早掌握石墨烯规模化制备技术的高科技企业之一。该公司于2012年建成1.5吨石墨烯粉体及浆料中试生产线并顺利投产,产品已于2013年正式对外推广销售。郭安贤告诉记者,按照规划,德阳烯碳科技有限公司将在未来3-5年建成年产300吨石墨烯粉体大型生产基地,目前一期“年产30吨石墨烯粉体制备生产线”已进入试生产阶段,正在筹备下游应用厂房建设,建成后公司将形成石墨烯生产全产业链条,而德阳也将成为我国少数几个石墨烯制造基地之一。
今年3月3日,四川省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在德阳成立,德阳烯碳科技有限公司为联盟理事长单位,这标志着四川石墨烯产业从“单打独斗”走进协同发展时代。“公司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联盟的支持。”郭安贤说,加入联盟后,加强了与研发单位和研究性学院的沟通,对产品研发、生产及销售都有一定的带动,通过联盟“牵线”,公司与下游企业、研发机构都建立了合作关系。
旌阳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面对石墨烯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下一步,区上将通过梳理成果,发展创新团队,培育优势企业,搭建石墨烯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依托该平台,结合德阳优良的石墨烯产业发展基础,梳理出适合当地发展的石墨烯产业链条,并以石墨烯终端产品为抓手,突破石墨烯制备及应用的关键技术,形成石墨—石墨烯—石墨烯终端产品的产业链闭环。“以技术驱动园区产业发展,带动石墨烯产业及下游应用产业可持续发展,最终形成生态型产业链。”
相关链接:
石墨烯是目前强度最高、韧性最好、重量最轻、透光率最高、导电性最佳的一种具有优异力学、热学和电学性能的新型碳材料,是未来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基石和先导,市场前景非常广阔。石墨烯及其下游产品多应用于工业生产,它的潜在用户主要集中在消费电子产品、移动通信设备、储能、发热、生物传感器、复合材料、功能涂料、海水淡化、可穿戴设备、航天军工等诸多关键领域。发展石墨烯产业,对带动相关产业技术进步,提升创新能力,加快转型升级,激活潜在消费等,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德阳作为国家首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是省内现有唯一的石墨烯研发与生产基地,在石墨烯材料研发和生产上具备良好的基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能源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能源财经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