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争夺升温 业绩普遍大增 锂电池板块再爆发
来源:本站 作者:admin 时间:2017-02-10 00:36:28
电池百人会企业家调研青岛国轩高科 摄影/中国电池网 陈芳芳
2月9日,11:04 锂电池突然异动飚升,盘中相关概念股普遍大涨5%以上。截止收盘,天赐材料涨停、当升科技涨5.50%、西藏矿业涨2.98%、新宙邦涨2.84%、赣锋锂业涨2.68%、多氟多涨2.55%、亿纬锂能涨2.33%、科恒股份涨2.24%、天齐锂业涨2.20%。
1. 证监会点火 刺激锂电池行情修复
消息面上,证监会支持节能环保企业上市融资,鼓励节能环保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受此刺激,今日节能环保类股纷纷大涨,永清环保、伟明环保、德创环保涨停,节能风电、神雾节能涨幅超5%。而锂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多少也沾了点光。
如果你觉得这样解释有点牵强!其实,当我们回顾一下锂电池过去半年来的走势,我们会发现,当前锂电池板块有一定的行情修复需求。
去年,新能源汽车骗补东窗事发,市场担心新能源汽车骗补的处罚、以及新能源汽车相关政策将会调整;受此影响,自去年6月底以来,锂电池板块大幅下跌。例如:天赐材料已从去年6月17日的高点79.98元跌至近日的低点40.3元,跌幅近50%。
2. 新能源车“骗补”市场反应接近尾声
2月4日,工信部针对新能源汽车骗补企业再开新罚单,这也是继2016年12月份处罚首批4家骗补车企后,工信部开出的第二批骗补罚单。随着相关机构的不断重拳出击,显示出国家高度重视和严肃处理新能源汽车“骗补”事件的态度和决心。随着两批共计11家车企的处罚相继落地,意味着打击新能源车“骗补”,进入处罚执行期。至此,资本市场对新能源车“骗补”预期接近尾声。
3. 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全球领先,进入后补贴时代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已全球领先。虽然2016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受补贴政策的不明朗影响明显,但是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产销量仍达到50万辆以上,从而带动整个锂动力电池出货量的上涨。工信部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共生产新能源汽车51.7万辆,连续两年产销量居世界第一。目前累计推广量已经超过了100万辆,占全球市场保有量的50%以上。
1月14日,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工信部已牵头编制了《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了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将达到200万辆,以及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总销量的比例达到20%以上的发展目标。
补贴持续减少,全面市场化。从个人购纯电动车最高补贴12万元,到2016年最高补贴11万元,再到2017年最高补贴6.6万元,直至2020年补贴完全取消,新能源汽车将实现全面市场化。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许艳华2月8日表示,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预计市场销量在80万辆左右。其中,乘用车的消费进一步增强,预计占比会突破70%。未来新能源汽车的扶持政策虽然会逐步取消,但不会出现断崖式退出的现象。
4. 锂电池市场争夺升温
目前储能应用电池有锂电池、铅碳电池、钠硫电池、液流电池等多种类型,而凭借性能提升及成本降低,锂电池在储能领域的市场规模明显扩大。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指出,未来几年电池使用预计大幅增多, 2016年锂电池占新增储能方案的50%。到2025年,锂电池预计继续占据主导地位,占全球电力电池储能部署的80%。
从市场集中度来看,前十家企业合计出货量达到23.8Gwh,占全部出货量的比重高达78%,前三家企业合计出货量达到17.0Gwh,占全部出货量的比重达到55.8%。锂动力电池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已经快速提升,行业整合趋势日益明显,未来中国锂动力电池市场将进一步向优势企业和龙头企业集中。
最近,包括特斯拉、三星、LG、比亚迪、宁德时代、国轩高科、中航锂电、中兴派能、南都电源、猛狮科技、雄韬股份、桑顿新能源、欣旺达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电池&PACK企业,甚至是锂电池材料综合供应商杉杉股份,依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对储能市场的判断,正在积极布局都储能项目。
5. 机构观点
中金公司认为,我们看好新能源车销量的确定性增长对锂电池需求的拉动,畅销车型有望在销量与电池需求方面快速突破,推动配套的电池与材料龙头企业扩大市场份额。确信买入国轩高科,推荐沧州明珠,建议关注星源材质、新宙邦、杉杉股份、当升科技。
华泰证券认为,需要挑选有产品技术优势、产能规模效应、业绩增长有支撑的企业。可从以下三条思路挑选标的:1)新能源专用车销量增长拉动三元电池需求;2)能量密度要求提升推动高镍NCM和NCA的应用;3)产能规模优势和产品市占率提升将支撑公司业绩增长。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有:亿纬锂能、国轩高科、长信科技(将收购比克电池)。
风险提示: 以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能源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能源财经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