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家!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小米/特斯拉等联合干了件大事
来源:能源财经网 作者:肖何 时间:2025-04-15 17:09:47
图片来源: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近日,工信部正式发布GB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下文简称:动力电池安全新规)。动力电池安全新规将分阶段实施:新申请型式批准的车型自2026年7月1日起执行,而已获得型式批准的车型则从2027年7月1日起执行。
动力电池安全新规中包括7项单体测试,17项电池包或系统测试等内容,将动力电池“不起火、不爆炸”改为了强制性要求,被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
动力电池安全新规有这些新变化
电池网注意到,2015年,我国发布国家标准GB/T 31485-201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主要用于规范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的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该标准适用于装载在电动汽车上的锂离子蓄电池和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单体和模块,其他类型蓄电池参照执行。
2020年,该标准被修改合并为GB 38031-2020《电动汽车车用锂离子电池安全要求》,并且升级成为强制性国标。作为我国电动汽车领域首批强制性国家标准之一,2020版从实际应用工况场景出发,加强了对电池包和系统的安全要求,并提出了热扩散安全要求,提升了企业对于电池单体热失控引发危险的重视程度,对降低产品热失控危害起到了积极作用。
与2020版相比,本次新发布的GB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主要新增电池底部撞击测试、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等试验项目,加强热扩散等安全要求,将动力电池起火、爆炸前5分钟报警提升至不起火、不爆炸,从产品设计端降低动力电池自燃事故发生率,进一步保障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
图片来源: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
具体来看,主要修订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修订热扩散测试。2020版测试方法中,触发方法推荐外部加热、针刺,2025版升级为“触发方法推荐外部加热、针刺、内部加热”,进一步明确待测电池温度要求、上下电状态、观察时间、整车测试条件。
业内人士指出,触发方法的修改将覆盖更真实事故场景。
2020版技术要求“着火、爆炸前5分钟提供热事件报警信号”,2025版则升级为“不起火、不爆炸(仍需报警),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
二是新增底部撞击测试。测试方法为30mm直径撞击头,150J能量,撞击3次,考察电池底部受到撞击后的防护能力,技术要求为无泄漏、外壳破裂、起火或爆炸现象,且满足绝缘电阻要求。
三是新增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要求300次快充循环(SOC区间20%-80%,总充电时间不超过15min的电池单体)后通过外部短路测试,要求不起火、不爆炸,考察动力电池在长期快充循环后的安全性。
四是明确同一型式判定条件。视同条件共17项,包含单体模块型号及生产企业、箱体结构、安装方式、能量、单体模块固定方式、热管理系统工作方式、热管理系统流道排布、隔热材料、单体模块串并联数量、电池管理系统、电气部件负载能力、高压回路数量、高低压接插件及维修开关、泄压装置、尺寸、质量、对称性等方面。
动力电池安全新规明确,如电池包或系统发生部分变更,允许按照标准规定对变更参数相关的技术要求进行补充测试,经审批许可后视为同一型式,无需重新进行全部测试。
其他修订点还包括明确本标准适用于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即非驱动类电池不适用;完善绝缘电阻要求,增加包含交流电路电池系统绝缘电阻要求;振动测试SOC从不低于50%提升至最高S0C;提升挤压测试要求,增加绝缘电阻相关判定条件等等。
头部电池公司及车企已提前做好准备
动力电池安全新规的实施,将筑牢安全底线,保障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完善标准体系,支撑产业高质量健康发展;引导技术提升,助力先进安全技术应用;加强统筹协调,便利全球范围经贸往来。
与此同时,动力电池安全新规的实施,可能使部分技术储备不足的企业面临更高的研发和生产成本压力,而为适应动力电池安全新规,头部企业凭借技术积累和规模化优势,已提前做好准备。
例如,宁德时代电池产品通过安全电解液技术和高耐热膜技术等一系列核心科技,做到过充、热失控、针刺不起火不爆炸;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得益于其独特的结构设计、材料体系升级以及创新的热管理系统,在安全性方面表现出色,尤其是在防止起火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广汽埃安弹匣电池凭借电池包速冷技术、电芯零侵入标准等在严苛的针刺、枪击和180°扭转测试中,仍能保持温度不失控,更不会起火。
电池网注意到,动力电池安全新规修订起草组涵盖电动汽车整车企业、动力电池企业、第三方检测机构、科研院所等36家单位。
其中,动力电池企业包括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中创新航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瑞浦兰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欣旺达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力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整车企业包括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极氪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深蓝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宝马(中国)服务有限公司、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沃尔沃汽车(亚太)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捷豹路虎(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起草单位还包括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中汽研新能源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长春汽车检测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结语:目前,我国新能源车产销量已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年产销量已进入千万辆级别,新能源乘用车国内市场渗透率已稳定在50%左右。新能源车市场渗透率快速增长的同时,安全问题的放大效应倒逼技术、标准和监管同步升级,推动产业从“量变”走向“质变”。
动力电池安全新规的实施,不仅将推动电池技术的升级换代,提升整车安全性能,也将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的重构,通过强化安全底线、推动技术创新、增强消费者信心与市场规范,将加速我国新能源车行业向高安全、高可靠性方向转型,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风向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能源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能源财经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