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光伏市场将告别“低价为王”时代(2)

“低价为王的时代过去了。”江苏艾德太阳能技术负责人谢芳吉对记者说,该公司的单晶组件产品刚通过TüV的PID(电位诱发衰减测试)测试。据他介绍,因它直接影响电池的功率衰减,因此成为众多电站建造商购买产品的依据,但以前国内建造商们关心的只是价格,很少去顾及产品质量。“现在明显的变化是,他们已开始重视电池的转换率、衰减等问题了。”

昱辉阳光销售部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一线企业的生产成本基本上相差不大,在价格战方面已经没有太多牌可打,目前已处于胶着状态,“因此在这个局面下,企业的产品若能在转化率、衰减率等技术上有所突破,性价比自然会提高,也就能赢得更多的市场,因此大家都在寻求技术上的突破。”

而上述人士也透露,昱辉阳光、赛维LDK、保利协鑫等一线企业已与SEMI中国共同起草光伏电池组件的标准,“在8月份会完成初稿,虽然这只是一个行业协会的规定,但也为将来国家层面来制定详细的标准提供借鉴和依据,而明年初发改委也可能出台自己的光伏质量标准。”

路线之争

不过,目前尚在转型中的我国光伏行业也存在晶硅、薄膜两种技术路线之争。

在2009年之前,薄膜电池曾有机会与晶硅电池一争高低,当时薄膜电池转换率虽只有7%~8%之间,与晶硅电池的14%相去甚远,但成本只有晶硅电池的二分之一,但自从多晶硅价格从高峰期的400美元/公斤跌至目前的25美元/公斤,薄膜低价优势尽失。

据记者了解,目前薄膜在全球市场所占份额不足20%,剩下的皆为晶硅电池,而在我国一线光伏大企业中,包括尚德、英利、晶澳等基本都为晶硅厂商,而国际上曾经最大的薄膜电池设备制造商美国应用材料也因业务亏损,停止了该设备的销售,而薄膜设备制造商德国欧瑞康也将生产线全部卖掉转型。

“薄膜可以找到细分市场,但绝不是主流。”李仙寿对记者说。他认为,价格战损人不利己,技术创新才是让光伏走出困境的唯一路径,自2009年至今,公司每年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大约在两三亿元,皆为晶硅电池领域,而今收获颇丰。

据李介绍,昱辉最新的技术革新是,树脂金刚石切割线和Virtus新型组件,前者大幅提高了单台设备的产能和电池的转换效率;而Virtus能将常规多晶硅电池平均转换效率从16.5%左右提高至18.2%以上,而近日TüV也向Virtus组件颁发了认证证书,表明Virtus组件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认可。

他认为,此前很多光伏企业走入了一个从多晶硅到组件的全产业链误区,当年这些做全产业化的公司也曾赚到钱,但如今因为利润大幅下降,导致陷入亏损泥潭。随着未来市场趋于成熟,专注于产业链某一环节的公司显然更有竞争力。“昱辉就是坚持做专业化,今年第二季度,我们的组件销售增长了100%,复苏迹象明显。”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责任编辑:肖何】
免责声明: 能源财经网所提供之信息,不能保证其完全实时或完全准确,也不表明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并对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