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浩:万帮探索充电桩商业模式 推崇市场主体(2)
来源:新能源汽车报 作者:于小龙 朱龄 时间:2015-11-04 11:20 点击:次
《新能源汽车报》:好像没那么容易吧?手机如果能实现充电费支付,那么为什么这么多充电桩运营商不去做?
苏浩:这显然不是技术问题。我们购物、缴纳电费不是早就实现了手机支付、微信支付了吗?
这还是一个思路和利益的问题。像某些企业所为,放着好好的社会资源不用,而在充电桩上市设置独立的信息界面,再通过充值卡支付,其目的更多的是对充电桩资源的垄断,并意图截留充电资金,增加资本收益。
而万帮从一开始就不希望搞这种“小动作”,我们用微信、支付宝、银联卡支付,尽量使用社会化的既有体系来降低运营成本。这是一个社会化发展的思路和格局,有了这个基础,充电桩建设才能更好地往前发展。
“广撒英雄帖”
《新能源汽车报》:充电桩设备的问题解决了,那么对于建设充电桩所需的土地、电源和资金如何解决?
苏浩:我们对此采取了“广撒英雄帖”的方式,即利用众筹的原理,发动社会力量来开发资源。当然,万帮也是有选择的,我们会审查对方的产权证明,还要考察对方停车场跟电源的距离、配电容量。经过调查发现合适的地方后,万帮会与土地产权方签订五年以上的合作协议。万帮为充电桩土地产权方免费建桩,并且未来的充电服务费与对方按比例分成。
利用这种模式,万帮仅在半年时间里就在常州建设了一个近600个桩的公共充电网络。
《新能源汽车报》: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那么,对于未来的充电服务费收益如何保障?会不会是画饼充饥?对于万帮的收益又如何保障?
苏浩:这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对于有些土地产权方来讲,你跟他讲电动车,他还以为是两轮电动自行车,根本不在一个维度上。另外,我们勘测出一些停车场,希望在那里安装充电桩。他们却说50%的收益太少了,需要80%的收益分成。这种情况我们经常遇到。
我们的经验就是把这样的单位晾在边上,等附近的地区充电桩装建起来了,他们会回来找你的。所以,市场化的力量相当强大,相信市场开发是一个互动的、慢慢的发展过程。
首先是企业收益保障问题。目前,第一靠政府的财政补贴。以常州市为例,直流快充桩每千瓦补贴1200元,交流慢充桩每千瓦补贴800元,并且能够保证资金及时到位。这就为企业减少了相当大的初期投资压力。没有补贴,万帮也很难进行充电桩建设。
第二是互联网投资。互联网有一个引爆点,如果过不了这个引爆点,再大的资金投入也是死路一条。万帮愿意借着充电网络和互联网络去探索未来。
第三是未来充电服务费的收益保障。这取决于充电桩的利用率和服务费的合理定价。
如果我们建了大量的充电桩,但是电动车销售没有跟上,大量的可充电停车位被汽油车占用,电动汽车依然没有办法充电,所以充电桩的利用率是核心问题。
其次是价格问题。电动汽车正因为使用成本便宜,消费者才会购买。我们的基本结论是,电动汽车至少要比燃油汽车使用成本降低50%以上,充电价格在汽油成本的30%以下,这个市场才有活跃度,所以充电服务费是被汽油价格“封顶”的。
我们考虑过盈利边界问题,它与收费价格、投资方式、规模等有关系,每一个城市模型也是不一样的。以江苏省的模型来算,大概一天慢充桩能充电7~10千瓦时就可以盈利。而在价格方面,目前北京市服务费是按照92#汽油价格的15%浮动的,这已经是很优秀的机制了。
最后是充电桩的附加价值收益。例如,在广告费方面,目前,充电桩变身广告位还受到政策约束。万帮只是在充电桩上张贴了自身的使用手则。看看这种做法能否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之后再考虑是否发挥充电桩的广告功能。
对于万邦来说,总成本是100%,如果我们可以投资到55%-60%,就愿意来冒这个险。万帮目前已经筹集了十几亿元的资金,三年内准备筹集45亿元来布局充电设施建设。
“万帮模式”可复制?
《新能源汽车报》:万帮的充电桩建设模式,是否具备可复制性?在常州试点成功后,下一步打算如何发展?
苏浩:万帮的模式是可以复制的。目前有一些地方发展新能源汽车和充电设施主要依靠政策推动,尤其是车辆牌号的优惠,而万帮不是。万帮模式的要点在于发现了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互动关系和边界条件。
新能源汽车相关的各个网络和各个服务系统是互动的,特别是公共充电网络对消费者的影响力。它比车辆售价便宜一两万元更重要。在常州没有牌照限制,也没有限行措施,但有很多顾客依然希望购买电动汽车。这些顾客不是政策逼进来的,而是市场引进来的。比如,家里需要购置第二台车,如果市场正向宣传,消费者是愿意够买电动车的。企业用车也是如此。一些企业选择了少量燃油车搭配大量电动汽车的购车策略。燃油车用来跑长途,电动车用来跑市内业务。电动车不但费用低,而且易于管理。
市场化的思路出来以后,整个充电桩建设的社会化的意义就不一样了,所以我们的探索花了心思、动了脑筋。我们打算做完常州的项目之后,逐步完善,慢慢推广到周边城市。
然而,现在万帮一下子变成排头兵。我们把这当作机遇,但我们评估自己企业的实力,不可能通吃全国。希望更多的有实力的企业与我们万邦一起用市场化的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希望扬州、镇江、无锡等相距100公里左右的苏南城市的充电网络能够衔接起来。
随着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商业模式的成功和复制,不仅带动常州本地新能源汽车的应用,还将形成苏南电动汽车走廊,长三角新能源汽车走廊,这样电动汽车就能在更广阔的区域内得以广泛使用,从而带动整个地区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今年年末,我们还打算进军北京市场。我相信,不管是汽车厂商、地方政府还是中央政府,都希望这种模型出来,这样新能源汽车产业才真正具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