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锂电池发展现状及2016年趋势预测(二)(2)

锂电“达沃斯”秘书长、中国电池网创始人于清教

锂电“达沃斯”秘书长、中国电池网创始人于清教

真锂研究和中国电池网认为,目前的各种迹象显示,未来汽车电池市场格局很可能呈现出松下、LG化学和三星SDI三足鼎立的格局。2014年全球第2大车用电池供应商AESC的前景看起来都不太妙,产品品质难入车企巨头法眼的中国电池企业就更不用说了。2015年7月,日产CEO戈恩公开表态,认为LG化学是全球最好的电池制造商,并已暗示将来的Leaf要采用LG化学的电池产品。我们从日本产业界朋友那里得到的消息是,虽然是AESC的控股股东,但日产很有可能要放弃AESC,原因也很简单,同样是软包电池,但LG化学的产品性价比更优。日产要在电动汽车市场取得成功,就必须要用更好的电池。

三星SDI虽然2014年仅供应了43.01万kWh的汽车电池,量并不多,但客户都是些大名鼎鼎的车企,如宝马、大众、保时捷、奥迪、菲亚特等,它的发展潜力不容小觑。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车企对其产品感兴趣,一方面松下的部分客户可能会被它所接收。松下一直在两大动力电池路线之间举棋不定,一是自身的圆柱型小电池路线,二是并购的三洋电机的方型大电池路线。在松下决定与特斯拉共建超级电池工厂Gigafactory之后,因为财力和精力有限,我们预计松下很有可能要放弃方型大电池路线,其相关客户有很大可能转向同样走方型大电池路线的三星SDI。

虽然中国电池企业在电动自行车、电动三轮车、低速电动汽车等其他电动交通工具市场、讲求差异化的消费类小电池市场以及未来前景无限的储能动力市场还存在机会,但是,锂离子电池产业的发展有很大可能会按照“赢者通吃”的市场规律前进,因此,中国锂离子电池产业未来几年将会面临很严峻的挑战。

2、材料产业格局的演变,中国企业未来也难言乐观

中国相关材料产业的大发展,始于三星SDI和LG化学这两大韩国巨头的大采购,标志性事件是当升科技2010年的上市。出于降低制造成本的考虑,韩国巨头于2006年开始采购当升科技的正极材料,随后几年采购量越来越大,直接推动了当升科技飞速发展,一年一个台阶,直至2010年上市,在中国资本市场刮起了一股锂电池、新能源旋风。在榜样力量的鼓舞下,一批中国材料企业改进制造工艺,提升产品品质,以进入国际大厂供应链、最终上市做大做强为目标,实现了集团式进步。这种进步同时也刺激了中国锂离子电池产业的大发展。

在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各个关键材料产业领域,中国都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企业,如正极材料领域的当升科技、巴莫科技、湖南瑞翔、湖南杉杉、中信国安盟固利、北大先行、天骄科技、厦门钨业、金瑞科技、贵州振华等等;负极材料领域的贝特瑞、宁波杉杉、江西紫宸、摩根海容等等;电解液领域的新宙邦、国泰华荣、天津金牛、广州天赐、东莞杉杉等等;隔膜领域的星源材质、金辉高科、沧州明珠格瑞恩(中科科技)、武汉惠强新能源、辽源鸿图、东皋膜技术等等。

数据显示,在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和电解液材料市场,中国企业的市场份额在2012年或2013年达到顶点(全球市占率或接近50%,或超过50%)之后,开始走下坡路。这显然是遇到了问题。隔膜材料在4大关键材料中是最晚一个实现国产化的,这几年的全球市场份额还处在一个上升过程中,但如果按照前三者的发展规律,到达顶峰之后走下坡路可能也就是这一两年的事。到底遇到了什么问题,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研究分析,仅以其中最核心的正极材料产业为例来看一看。

2012年至2014年中日韩企业正极材料产品的全球市占率

从图4可以看到,虽然中国企业的正极材料产品供应量每年以40%以上的发展速度在高速增长,但全球市占率却在2013年到达49.83%的顶点之后开始下滑,2014年快速下滑了6.06%至43.77%,甚至不及2011年45.10%的市占率。我们认为,快速下滑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两个:一是在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韩国巨头的采购策略发生了变化;二是在更高端的动力电池用正极材料市场,日本企业的转型升级做得很成功,同时韩国企业也发展得很快。这从具体正极材料产品的出货情况就可以看到,见表4。

2014年主要国家正极材料企业出货情况统计

在消费类小电池制造的成本控制方面,三星SDI和LG化学这两大韩国巨头有着清晰的发展规划:首先是通过采购中国企业的正极材料产品降低成本,在经历的持续几年不断的压价之后,中国企业已经难以承受,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开始自己生产正极材料,以求进一步降低电池制造成本。从表4可以看到,这两大韩国巨头2014年的正极材料产量已足以跻身于全球正极材料大厂的行列。

日本企业的正极材料产品全球市占率虽然在下滑,但是在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方面做得很成功。2014年日本企业的镍钴铝酸锂(NCA)材料共出货9850吨,锰酸锂(LMO)材料共出货7950吨,这些基本上都用于动力电池制造,加上用于动力电池的部分镍钴锰酸锂(NCM)材料,2014年日本企业34320吨的总出货量中初步估算有超过2/3是高端产品。在三星SDI和LG化学确定在消费类小电池领域采用自制正极材料的情况下,韩国正极材料企业也开始了产品转型升级的步伐,而且步子迈得很快,ECOPRO在2014年就以3500吨的出货量迅速发展成为NCA材料的全球第2大供应商,而它在2013年NCA产量还非常少。

从表4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企业的正极材料产品大部分还是用于消费类小电池制造的钴酸锂(LCO)材料,对动力电池产业的贡献较小。2014年中国锂离子电池企业共向本国电动汽车产品供应了401.8万kWh的动力锂离子电池,其中绝大部分是磷酸铁锂电池。比亚迪电动汽车所需的123.86万kWh磷酸铁锂电池全部是自己生产制造,尽管比亚迪也具备生产磷酸铁锂材料(LFP)的能力,但据真锂研究和中国电池网调研的情况,为了保证动力电池的品质,比亚迪主要采用加拿大Phostech的磷酸铁锂材料,自制的以及向国内材料企业采购的量不多。

真锂研究和中国电池网认为,中国正极材料产业阻止滑坡的唯一办法就是下大力气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提升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顺应锂离子电池动力化的发展趋势。其他关键材料如负极材料、电解液等领域也大抵如此,这里就不赘述。

【独家分析报告,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违者必究!此为连载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中国电池网已经刊载(http://www.itdcw.com/news/top/102151H32015.html)、全文详见2015年第3届中国(武汉)锂电新能源产业国际高峰论坛会刊】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责任编辑:肖何】
免责声明: 能源财经网所提供之信息,不能保证其完全实时或完全准确,也不表明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并对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