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杉股份净利滑坡谋转型 产能过剩哨响如何激流勇进(2)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综合报道 时间:2016-11-04 08:49 点击:次
此次杉杉股份发布的公告中就显示,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的猛增,2015年10月后六氟磷酸锂价格出现较大涨幅,产业资本纷纷进入该行业,预计随着2017年新建产能的逐步释放,六氟磷酸锂供需将发生变化,届时可能会出现一定的产能过剩情况。
既然杉杉股份在公告中已披露了相关产品产能过剩的风险,那么对于这部分风险,杉杉股份是如何考虑的呢?杉杉股份内部工作人员表示,投资前都进行了可研(可行性研究),项目规划也是考虑了现有产能和未来行业的发展前景。不可能等市场起来了,再去做相关的工作。她同时表示,风险肯定是有的,但是关键点还是要看生产的产品是否符合市场的需求,因为市场是一种相对性、结构性的过剩,不是说所有产品都过剩。
对于相关原材料存在的产能过剩风险,相关业内人士表示,产能过剩的风险一方面和多家公司的大规模扩产计划有关,另一方面也跟新能源汽车行业内外发生的变化有关。那么,在目前状况下化解产能过剩风险的方法是什么呢?又或者说,今后整个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哪些因素呢?对于这个问题,几位业内人士均表示,在目前情况下还是得看今后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
对于锂电池原材料存在的结构性产能过剩隐忧,诸位业内人士均提到需要依靠整个行业的发展以及政策的支持来加以化解。那么,对于未来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前景,行业内外又是如何看待的呢?对于这个问题,长城证券并购部总经理尹中余做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他认为目前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就像一座“围城”,围城内外各公司的心态有所不同。对于今后的政策,尹中余表示,不能一味地指望政策扶持,政策不可能持续太久。并且新能源汽车目前有很多技术路线,这说明技术并不成熟,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现在进行大规模投资不够理性,应该慎重。
杉杉股份转型造车之困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8月底收购智利上市公司Pampa Calichera股份的计划告吹,让杉杉股份转型计划受到严重打击。尽管公司名称依然保持着“杉杉股份”(600884)的旧称,但随着旗下资产的整合以及服装资产进行分拆上市近日获得许可,这家以服装业务上市的公司在今年已经彻底告别服装业务,成为一家以锂电池材料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为主营业务的新能源企业。同时,此次服装业务板块的剥离,意味着杉杉股份的第一次转型已经完全结束。
杉杉股份的第一次转型始自1999年。1999年9月,杉杉股份相中了正在研发“中间相碳微球”(即“锂电池负极材料”)的鞍山热能研究院,在该年连人带技术全部收购,在上海成立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从2003年之后,杉杉股份进入了马不停蹄的收购和资产整合期。时至今日,新能源电池材料已经成为杉杉股份最重要的业务板块。而公司原本的主业——服装业则如同当初预计的一样,在市场竞争中,业务不断的萎缩,亏损幅度开始逐年扩大——从2012年开始,杉杉股份公司服装板块业绩大幅滑坡,并于2013年、2014年连续亏损。直到2015年上半年,才扭转亏损局面。但杉杉股份的第一次转型,实际上并未为杉杉股份形成新的业绩支撑。
在能源电池材料板块,杉杉股份在此前的十余年时间中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直到近两年新能源汽车兴起,杉杉股份才在业绩上实现增长。但从上市公司业绩构成来看,杉杉股份的这两年主要是营业收入增加,但净利润却没有获得相应的大幅度的增长。从2014年第四季度开始,随着锂电池行业竞争加剧,杉杉股份的归属净利润同比增长率一直在大幅下滑。
进入二次转型的杉杉股份已开始从锂电池原料供应商角色,升级到新能源终端整车制造者。但与比亚迪相比,杉杉股份无论是在资金实力还是技术储备上都弱了很多,这使得其风险变的巨大。杉杉股份在今年试图收购智利上市公司Pampa Calichera股份,但该次交易在今年8月宣布失败。这对杉杉股份的转型路径形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这也被认为是其突破上有降低成本尝试的阶段性失败。
杉杉股份在电动汽车关键的三大部件——电池、电机、电控上,并未掌握完全独立的技术,这使得其在成本上承受巨大压力,同时在市场竞争中也无法获得足够的优势。而其在造车上选择的合资对象也是汽车制造的“非主流企业”,这给杉杉股份未来产品的竞争力打上问号。作为一个放弃主业完全转型的公司来说,杉杉股份一直在进行着大胆的赌注,但在竞争已经白热化的汽车市场,它的生存与发展都面临着巨大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