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威股份400亿加码光伏 新疆260亿项目已停建(2)
来源:新京报 作者:赵毅波 时间:2017-11-20 11:50 点击:次
随着两次资本运作完成,2016年,通威股份营业收入208.84亿元,其中饲料业务、多晶硅及化工、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业务收入分别为138.06亿元、20.63亿元和37.65亿元,分别占比66.11%、9.88%以及18.03%。
“2016年,公司逐步完成对通威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光伏新能源产业的资产重组,实现向农牧业及新能源双主业的业务结构转型”,通威股份称。
子公司巨额投资被剥离,通威集团接盘
对于通威股份而言,去年装入的永祥股份并不陌生。
早在2008年2月,通威股份就以1.91亿元收购永祥股份50%股份,成为永祥股份第一大股东,永祥股份的业务成为上市公司第二主业。
不过在两年之后的2010年2月,通威股份就将其持有永祥股份50%股权转让给通威集团,作价2.48亿元。这距通威股份买下永祥股份刚好两年时间,距离永祥股份再次并入通威股份有三年时间。
通威股份称:“国内多晶硅价格大幅下降且持续低迷,永祥股份盈利能力大幅下降;另一方面受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永祥股份发展前景不明确。”
在剥离和重新装入上市体系的几年间,永祥股份实施了两项大规模的投资计划:
综合当地媒体报道,2010年7月,位于四川犍为、总投资40亿元的乐山市永祥多晶硅有限公司6000吨多晶硅项目奠基。2011年10月,位于新疆阜康市的新疆永祥新能源有限公司光伏产业一体化项目启动,项目规划总用地9000亩,总投资260亿元人民币,项目建成后年销售收入将超过300亿元,这也是除了2017年以外通威仅有的大规模投资,区别在于2011年由通威集团投资,2017年由通威集团下属上市公司通威股份实施。
11月16日,一位永祥股份老员工告诉新京报记者,这些年永祥的不少投资都没了结果,像犍为6000吨多晶硅项目、新疆永祥260亿元的项目都是没有建好就已经停止建设,没有开展下去。
新京报记者11月17日致电乐山市永祥多晶硅有限公司和新疆永祥工商资料所留电话,前者电话显示为空号,后者向新京报记者确认,上述260亿投资项目已经停止建设。
就两项目进展问题,新京报记者向通威方面所发邮件未获回复。
值得注意的是,通威在新疆260亿项目被指停建的同时,通威的竞争对手在今年也宣布了在新疆的大规模投资计划:今年4月,协鑫旗下保利协鑫宣布在新疆生产规模达6万吨之多晶硅厂房项目,总投资57亿元,将成为全球最大多晶项目。
11月17日,新京报记者在通威股份全资子公司永祥股份官网上看到,乐山市永祥多晶硅有限公司和新疆永祥新能源有限公司均被列为其成员企业。然而,记者查阅工商资料看到,这两大合计承担300亿投资项目的公司现在均属于股东信息发生变更,当前由通威集团100%持股,这意味着在通威集团将光伏资产整体注入上市公司体系的过程中,这两大项目没有被纳入。
同样被剥离出的还有乐山永祥硅业有限公司(简称永祥硅业)。
11月14日,新京报记者来到紧邻永祥股份的永祥硅业看到,公司已经停产,显赫位置写着“化工设备拆除施工,未经允许禁止入内”的标语。一位现场员工称,这里正在拆除,可能要建停车场。
■ 对话
通威股份副董事长:实际投资没有那么多
11月14日,通威股份副董事长严虎接受了新京报记者的采访,在谈及通威股份近期大规模的光伏投资计划时,严虎表示,大规模投资的原因是因为终端发电大幅增加,多晶硅完全供不应求。此外,受政府指标的影响,实际投资并没有事先所说的规模那么大。
新京报:今年是公司成立以来投资最大的年份吗?
严虎:是的。
新京报:这种投资算不算激进?
严虎:这是有计划的推进,涉及到电站的话实际上投资不了那么多钱,涉及到光伏指标,地方政府都希望投资规模更大,而作为上市公司只要金额较大就必须披露,实际投资并不一定会这么大。如果没有指标下来,实际投资是没法落实的。
新京报:什么指标?
严虎:对于光伏大型地面电站,国家能源局会下发发电指标分到各地,没有指标,发的电就上不了网。
新京报:从公告来看,乐山包头两个项目各5万吨,合计160亿,电池片是120亿,加上1月的一次公告50亿和宁夏项目30亿,合计400个亿。以最长周期5年计算,每年80亿,这种投资多吗?
严虎:一年80亿,对我们以前做的农业来说是非常多了,但对光伏就不算什么了。
新京报:为什么要做这么大的投资?
严虎:主要是终端发电大幅增加,多晶硅完全供不应求。
新京报:不担心产能过剩重新出现吗?之前很多企业都因为这个倒下了。
严虎:十年前说多晶硅产能过剩是个误判,当时建成产能或拟建设产能是过剩了,但真正有效的产能严重不足,十年前60%进口,现在仍然有40%进口。
新京报:在通威之前,上一个大规模投资的是汉能,2014年宣布了一系列350亿的投资计划,但后续进展并不乐观。
严虎:光伏行业在过去十年,技术依靠国外,研发投资很大,成本也很高,技术路线也在探索之中,这种情况下的大额投资是非常危险的。现在不一样,技术、设备、工艺都很成熟,国内都已掌握。过去1千瓦投资需要四五万,现在只需要四五千,投资成本相当于1/10。
新京报:那为什么只有你们在大规模投资?别人不投资?
严虎:因为我的多晶硅成本是全球最低,我们现有产能的全成本是每吨六万二,而多晶硅近期市场价格是15万。我们乐山、包头两项目建成后,平均下来的全成本不超过5万。目前国外所有的厂都是8到10万,国内协鑫也是。这种情况下,我不扩产谁扩产?
新京报:你们的多晶硅项目投资回报期是多长时间?
严虎:按9万均价测算,两个5万吨新项目投资三年半就收回来了。按现在15万的价格,一年就收回了,什么风险都没有。
新京报:电池片呢?
严虎:稍微长点,五年左右。你说冒进吗?不冒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