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cript:; 大容量电芯解决安全和可靠性难题 揭秘宁德时代587Ah电芯-公司-能源财经网-新能源财经门户网站

大容量电芯解决安全和可靠性难题 揭秘宁德时代587Ah电芯

宁德时代

2025年4月10日,第十三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以下简称:ESIE 2025),全球储能领域的领军企业宁德时代(300750)展出集成于新型储能系统“天恒”的587Ah大容量电芯。

凭借十余年的技术深耕与创新积累,宁德时代构建起从材料、结构到制造的全链条技术壁垒,并始终在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方面始终保持前瞻性及领先性。“587Ah”是宁德时代在行业中最早提出的容量概念,再一次引导了新一代产品。凭借“高安全、长寿命、高可靠、高能效、高集成”五大核心优势,587Ah新电芯现已成功突破储能大容量电芯的安全与可靠性挑战,成为当前新一代储能系统的最优解。

宁德时代

高安全:四维安全技术护航,热稳定性提升20%

安全是储能价值金字塔的基础。在安全层面,宁德时代构建了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四维安全技术。从单体的本征安全技术,到模块的智能安控技术,到系统的从点到面的网状安全防控技术,再到站级的数智化安全管理技术不断迭代升级,为储能安全保驾护航。

宁德时代587Ah电芯在实现430Wh/L超高能量密度的同时,安全性能可以做到比小电芯更优。通过引入如安全电解液技术和高耐热膜技术等一系列核心科技,做到过充、热失控、针刺不起火不爆炸,已通过GB/T 36276和GB 44240测试。目前,在材料和结构层面的双重努力下,587Ah电芯的热稳定性提升20%,热失控产热降低10%,消除行业对大容量电芯的安全疑虑。

长寿命:全寿命周期可吞吐电量较上一代提升48%

活性锂的消耗是导致锂电池寿命衰减的关键原因,宁德时代通过长寿命缓衰减技术的引入,实现一次投资,更长寿命,更多收益。587Ah电芯从长、宽、高的维度综合考虑电池的电化学特性、长期可靠性和空间要求,并取得平衡,引入的仿生SEI膜技术可降低活性锂的消耗,实现长寿命和缓衰减,保证全寿命周期的可吞吐电量较上一代提升48%,提升IRR 2%~3%。

高可靠:电芯失效率达至业界领先DPPB级 

得益于行业最大规模的电芯运行数据和大模型,宁德时代建立了新电芯的全维度可靠性模型,同时通过高效稳定的生产制造全面保障生产的一致性和质量管控。宁德时代587Ah电芯将在济宁时代最新最先进超级产线生产,通过宁德时代的极限智造能力,改进电芯失效率至业界领先的DPPB级,完美解答行业储能实证需求。

高能效:能效长时间维持在95%以上

能效的差异体现在每一次充放电,关乎着业主的每一分收益,基于宁德时代材料体系的强大研发能力,587Ah电芯突破化学和物理层面的限制,通过在新材料、电解液、极片的创新以及首创成膜牺牲剂技术的引入,在电芯容量做大的同时,全生命周期能效显著优于上一代产品,实现能效长时间维持在95%以上,同时改进热管理技术,使整站效率进一步提升1%~2%。

高集成:帮助整站电池数量大幅减少,设备数量减少20%

目前单个GWh储能电站,以现有方案,仅电芯即达百万颗,未来随着储能电站规模不断扩大,电芯的监控管理及一致性要求迎来更大挑战。依托于587Ah磷酸铁锂储能电池的超高能量密度430Wh/L电池容量提升和集成技术的优化,整站电池数量大幅减少,一致性管理更简单,集成度更高,设备数量减少20%,占地面积、建设工程量和运维难度均得到显著优化。

最优解:实现大容量与储能系统整体协同

从最早的280Ah,到当下主流的314Ah,再到本届ESIE上展出的500+Ah、600+Ah,储能电芯正呈现出不断加大的行业趋势。但储能电芯体系极度复杂,在追求“大容量”同时必须综合考量所有维度的需求与问题,从系统效率和经济性出发,综合分解电芯的容量与尺寸需求,实现电芯设计与储能系统整体协同。

作为储能领域领军企业,宁德时代在材料选择、开发设计、极限制造、实证测试等方面,构建起了储能的多级安全体系。“587Ah”容量概念的首次提出,源自于宁德时代全方位、高标准、高质量的调研和实证验证。宁德时代研发团队从典型20尺集装箱规格、与PCS电压匹配、以及整站需求开始分解,进一步拓展到对单簇层数、电箱串数等基本物理需求,以及电化学的边界要求、材料体系要求、热管理、可靠性,以及制造工艺等各层面需求,同时经过广泛的行业调研、客户沟通、实验验证,最终在多个维度中得到587Ah这个最优解,做到技术边界、能量密度、系统集成等多维度平衡,真正实现从能用到敢用、好用的蜕变。

全球能源转型正在不断加速,作为目前储能行业内率先实现量产和交付的500+Ah大容量电芯,宁德时代587Ah储能电芯有望再次引领储能电池技术革命,推动整个储能行业向高效、安全、高质量方向迈进。

【责任编辑:林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能源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能源财经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