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动力电池攻陷欧洲 德法:学习中国 弯道超车(3)
来源:车东西 作者:Origin 时间:2019-03-07 16:28 点击:次
种种不利因素影响,如今的欧洲很难建立起与东亚力量抗衡的动力电池产业。在未来5年乃至十年内,欧洲电动车依赖中日韩动力电池企业提供的电芯的局面,将很难扭转。
不过,有百年历史的欧洲汽车工业也是在与日本、美国等汽车强国的竞争中杀出来的,不可能任由别国控制动力电池这一核心零部件。只不过,现在东亚的动力电池产业实在太过强大,他们选择了避其锋芒,将夺回控制权的希望,放在了下一代动力电池技术上。
四、押注固态电池 上演西方版换道超车?
现有的动力电池技术在技术原理上仍然相当传统,需要大量的电解液作为电子在正负极之间流动的介质。
而电解液占用体积大、容易氧化产气,不仅拉低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同时还影响了动力电池的安全性。
而固态电池将采用固态电解质,能够克服这两大问题,被认为是下一代电池技术。产业界目前的共识是,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要突破300Wh/kg,要采用固态电池技术才能实现。
固态电池结构,图自彭博
大力布局这一前瞻技术,成了欧洲在动力电池上扳回一城的重要路线。
饱尝动力电池供应被支配之苦的欧洲车企们,对固态电池尤为热衷。
大众对固态电池的出手颇早。2014年,大众便收购了固态电池初创公司QantumScape 5%的股权。去年,大众又向这家企业追加了1亿美元投资,成为其大股东,因为后者的固态电池技术,可以让大众纯电版高尔夫的续航从300公里提升到750公里。
大众纯电版高尔夫
而在这笔追加投资之后,大众还宣布,将在2025年之前建设固态电池产线,自行生产电池。
大众之外,2017年12月,宝马投资固态电池初创公司Solid Power,并与后者签下了合作协议,研发下一代固态动力电池。
这家公司吸引宝马投资的技术亮点在于,他们可以帮助电芯的能量密度“提升2-3倍”。
而在2018年的底特律车展上,戴姆勒研发总监康松林(今年5月将正式接任蔡澈成为戴姆勒CEO)在接受采访时也证实,戴姆勒正在与一些初创公司一起研发固态电池。而与戴姆勒合作的初创公司,就包括宝马投资的Solid Power。
除了Solid Power,戴姆勒还在2017年向一家以色列初创公司StoreDot进行了投资,当时StoreDot获得的投资为6000万美元,而戴姆勒是领投者。
StoreDot采用了移除有机电解液的技术路线,让其动力电池拥有超高的耐热性和强大的快充性能,能让电动车在5分钟内充满300英里的续航。
奔驰与宝马为固体动力电池设置的应用节点,也是在2025年。
法国的雷诺也同日产、三菱组建了专门的投资基金,其第一笔投资便投向了固态电池初创公司IonicMaterials。
欧洲的每一家车企,基本都通过投资的方式,在固态动力电池研发上扶持了自家的势力。传统零部件供应商也不例外——2015年,博世就收购了固态电池初创公司Seeo(但在2018年时选择出售),大陆也有其固态电池研发计划。
法国的能源公司SAFT,也已经联合德国的西门子、索尔维等公司,于2018年2月成立了一个联盟共同研发固态电池。
与中日韩更多将固态电池的研发交给既有的电池公司不同,欧洲对固态电池技术的追逐可以说是“全民投入”、全产业上场。这种绕过现有主流技术,大力投入新技术方向研发的情形,很自然地让人想起国内的电动汽车和动力电池产业刚刚起步时,在“弯道超车”/“换道超车”口号下各方势力一拥而上的情况。
弯道超车的打法,看来也被欧洲学了去。
不过,固态电池要想走入规模应用的阶段,不同的技术路线还要克服功率密度低、生产成本高、循环寿命不足等问题。中日韩的电池巨头本身也没有忽视对固态电池的研究,欧洲的本土势力要在这条赛道上超越松下、LG、三星、宁德时代,并不容易。
结语:动力电池上演洲际产业竞赛
二十年前,当中国的锂电刚刚起步时,大概不会有人想到,在经历长年累月的产业培育、以及同日韩企业的全面对抗后,锂电最后会在汽车产业中开花结果,并成为核心的零部件。
如今,放在更大的视野看,中日韩动力电池巨头在欧洲的攻城略地,以及欧洲抬出的“动力电池自主化运动”,实则是在争夺未来汽车产业的核心话语权。
与早年各国各车企还能独立研发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零部件的情形不同,现在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烈度明显上升了。如果欧洲动力电池产业在外力下真的拧成了一股绳,未来,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可能会走向洲际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