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茂远:精准把脉 煤层气如何奋战「十三五」?(2)

      

  多种因素造成上游的严重滞后

  “十二五”期间,外部条件和内部因素的交互作用,致使煤层气产业上游困顿、举步维艰。

  与国外相比,我国煤层气资源禀赋差异大,高应力区块、构造煤区块、超低渗以及深部区域等难采煤层气资源占总资源量的75%以上,利用常规的油气和国外技术都无法有效开采。致使目前煤层气有利区块少,开发生产过于集中。就全国而言,山西一省独大;沁水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的局地,地面抽采煤层气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

  虽然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煤层气的开发利用,由于各种原因经济扶持政策仍不到位。比如每开采利用1立方米补贴0.2元的财政补贴偏低,增值税返还中地方退税的部分常常无法落实。因此,现行扶持政策仍不能起到充分激励产业发展的作用。煤层气开发企业大多亏损经营,自我发展能力差,投资积极性受挫。

  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国内能源投资和消费需求放缓,持续下行的低油价,导致煤、电、油、气等常规能源需求大幅下降,价格跳水。特别是当前天然气价格的大幅下调,进一步削弱和淹没了煤层气产业减免税收和财政补贴的效果。

  煤层气产业的中、下游机制相对灵活,大量社会资金投入较为方便。由于体制机制所限,社会资金则难于融入上游,开发生产仅囿于少数央企、国企,资金来源不足、资金链短缺。

  政府的审批项目和程序繁杂,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煤层气勘探开发的进度。常规油气区块占压大量煤层气资源,煤层气矿权范围狭小。

  煤层气上游发展乏力的内因,主要源于科技瓶颈和施工作业问题。

  多年来,国家“863”计划、“973”计划、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以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科技支撑项目的实施,研发出一批科技成果,解决了常规的煤层气勘探、开发、生产、利用的技术和工艺问题。山西沁水盆地南部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平均单井产量居国内第一,世界先进水平。多分支水平井、连续油管分段压裂、低渗透水平井分段压裂、构造煤顶板水平井压裂等先进技术,也取得较好的效果。

  但是,针对我国高比重的各类难采煤层气资源,迄今尚未从基础理论和技术工艺方面取得根本性突破。这种科技瓶颈导致我国煤层气井平均单井产量低、成本效益差。

  “十二五”初期,在国家政策的倡导下,煤层气井施工数显著上升。但是,由于急于求成,出现不按勘探、开发程序,盲目部署、盲目施工的现象。此期,3000多口井打在构造煤带,2000多口井打在深层高矿化度致密煤带,几百口井打在邻近断裂带的高产外源水带,另有几百口井打在大倾角煤带。现有生产井中,75%为单产低于600立方米的低产井。

  有些煤层气企业在钻井施工中,过度采取低成本措施。致使低价中标的施工队伍业务素质差、设备不合格,挂名转包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严重地影响了煤层气井的成井质量。比如,有一个区块,施工了26口直井,只有1口井质量合格,日产气1450立方米。施工作业的低质低效,成为大量低产井的原因之一。

  在上述外部条件和内部因素的交互作用下,煤层气产业的上游经济效益不好,相关企业科技投入和施工量也随之减少,二者恶性循环,致使投资和钻井工程量逐年锐减。“十二五”期间,每年新钻煤层气井从最多的4000多口,骤降至2015年的几百口。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责任编辑:赵卓然】
免责声明: 能源财经网所提供之信息,不能保证其完全实时或完全准确,也不表明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并对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