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40%全球份额!电解液溶剂龙头一体化布局为电池“造血”
来源:能源财经网 作者:林音 时间:2025-05-19 16:12:26
海科新源参展CIBF 2025
能源财经网5月19日讯(林音 广东深圳报道)研究机构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国锂离子电池电解液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年)》数据显示,在锂离子电池尤其是储能电池的带动下,全球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出货量达到166.2万吨,同比增长26.7%。
出货量的增长反映出行业的旺盛需求,然而,从市场规模来看,却是另外一番景象。EVTank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电解液市场规模为409.8亿元,同比下滑21.5%,延续了2023年同比下滑的趋势,主要原因在于电解液价格的下滑。
不少业内人士评价,锂电池的价格战正让整条产业链陷入一场迟迟盼不到春天的“寒冬”,材料市场尤甚。
海科新源总经理马立军
在这看似严峻的形势下,5月16日,海科新源(301292)总经理马立军在与能源财经网交流时指出,尽管充满挑战,但全球锂电池市场其实依旧维持着20%~30%的快速增速。从行业发展阶段来看,电解液赛道在2025-2027年将步入产能出清的关键“决赛阶段”。伴随落后产能退出,供大于求的趋势逐渐向好。
与此同时,马立军介绍,海科新源已通过高附加值产品研发、核心客户战略合作、海外布局等途径,积极应对行业周期性波动,并取得良好成效。
电解液溶剂龙头地位稳固 一体化多元布局打开新空间
海科新源成立于2002年,总部坐落于山东东营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国家工信部认定的电解液溶剂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公司专注于新能源电池材料的创新研发,通过电池产业链一体化布局,进一步巩固了行业龙头地位。
具体来看,海科新源锂电池电解液材料核心产品目前包括电解液溶剂和添加剂,终端可应用于动力电池、数码电池、储能电池等领域。
其中,在电解液溶剂领域,海科新源属于绝对的产业龙头。单从产品来看,公司电解液溶剂就涵盖电子级碳酸二甲酯(DMC)、碳酸甲乙酯(EM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乙烯酯(EC)、碳酸丙烯酯(PC),是国内少数能同时供应5种锂电池碳酸酯溶剂的生产企业之一。
在市场拓展方面,凭借23年在电解液溶剂领域的深耕,海科新源在技术、研发、质量等方面形成了显著优势,获得了下游头部客户的广泛认可,积累了诸如天赐材料、比亚迪、瑞泰新材、enchem、soulbrain、中央硝子等优质核心客户资源,并在这些龙头企业材料供应体系中,占据A供地位。通过这些下游客户,公司产品已覆盖特斯拉、比亚迪、宁德时代、LG、三星SDI及松下等全球知名车企及锂电池巨头。
紧密绑定下游核心客户,2024年海科新源电解液溶剂销售较2023年增长30%,全球市场占有率超40%,再创新高。
当前,在锂电池迅猛发展并竞争激烈的背景下,电解液市场呈现出一体化供应的显著趋势。海科新源在持续巩固电解液溶剂龙头地位的同时,也正在积极打造第二增长曲线——新型添加剂和锂盐。
在CIBF 2025展会上,海科新源带来了三大储备新产品:一是广泛应用于锂电池领域的“电解液添加剂与锂盐(碳酸亚乙烯酯VC双氟磺酰亚胺锂LiFSI硫酸乙烯酯DTD四氟硼酸锂LiBF4氟代碳酸乙烯酯FEC二氟草酸硼酸锂LiODFB)”;二是顺应于快充、宽温域、高电压等电池发展的储备新产品羧酸酯溶剂和氟代溶剂;三是,带来十几种应用于动力、储能、3C领域的新型钠电锂电双体系材料应用解决方案。
“公司电解液材料碳酸酯溶剂和添加剂产品种类丰富,未来将实现一体化供应,增强在锂电池电解液行业的竞争优势。”在马立军看来,公司的碳酸酯产品作为成熟的主打产品,市场表现出色;而羧酸酯、氟代溶剂等储备项目投产后,将进一步丰富产品线。
马立军还着重强调,海科新源始终严格执行IATF16949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对产品品质进行全链条把控,确保每一款产品都达到高标准。也正因如此,公司多年来荣获比亚迪、天赐材料等客户授予的优秀供应商称号,这也是对海科新源产品品质与服务的高度认可。
技术创新“反应堆”裂变 三大基地产能目标百万吨
持续获得市场认可背后,马立军认为,主要得益于海科新源始终坚持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
在技术研发方面,海科新源不遗余力,2024年研发投入占4%的营销收入,公司拥有110多位科研人才,组建了强大的科研团队,同时还设有2大研发中心、4个研发平台,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凭借持续的研发投入,海科新源积累了128项核心专利,并参与制定了12项行业标准,在行业内拥有较高的话语权。
技术创新“反应堆”裂变,海科新源不仅在碳酸酯溶剂领域成果丰硕,在电解液添加剂等细分赛道也极具市场竞争力。
其中,海科新源添加剂采用公司最新工艺,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显著提升了产品品质,有效为锂电池降本增效。同时,公司还持续推出的自研新品种添加剂,能够完美适配多种电池应用场景,充分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目前,公司添加剂产品已在市场上崭露头角,并备受关注,预计在2025年实现对电解液头部企业的批量供应。
在解决电池使用痛点方面,海科新源也成绩斐然。针对电池使用过程中的大倍率、高电压、高安全性等问题,公司从材料端深入研发,凭借专业技术能力,为客户提供精准有效的解决方案。无论是锂电池还是钠电池,海科新源都能凭借在材料研发领域的深厚积累,帮助客户提升电池性能,使其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不仅如此,在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不断提速的当下,海科新源早已抢占先机,积极布局。公司在固态电池电解质研发领域已申报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一项聚焦双三氟磺酰亚胺锂(LiTFSI)生产工艺,通过简化工艺、强化资源回收等创新突破,大幅提升了产品的经济性与环保性;另一项则是在锂镧锆氧(LLZO)晶体结构中引入钽(Ta)元素,成功提高了材料的离子电导率。此外,还有诸多研发成果正在陆续申请专利。
基于当前电解液赛道的发展态势,马立军分析认为,行业技术发展主要围绕“高电压、高安全、绿色化、低成本”四大方向推进,而海科新源的研发和产业化布局也紧密围绕这些趋势展开。值得一提的是,海科新源专门组建了技术团队,针对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多元化应用场景,开发高能量密度、高倍率、高安全性且宽温域的电解液添加剂。
马立军着重强调,海科新源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借助规模化生产优势,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合作,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性能、高安全、低成本的电解液材料解决方案。
在马立军详细介绍下,海科新源完善的产业版图清晰呈现:目前,海科新源的业务布局已遍布全球,在亚洲、欧洲、北美设立了8家公司;国内方面,山东、江苏、湖北3大产业基地正在稳步规划推进中,其中山东和江苏还分别设立了研发中心,为技术创新提供坚实支撑。在营销网络建设上,海科新源分别在中国、美国、欧洲、韩国设立了营销中心,通过本地化策略,深度贴合当地市场需求,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市场影响力和产品竞争力。
“公司借助三大生产基地和欧美仓储中心的合理布局,实现了全天候覆盖客户的全球敏捷交付服务。同时,依托先进的数字化平台,公司持续优化生产流程,大幅提升物流配送效率,进一步增强了市场响应能力。”据马立军透露,2026年,海科新源三大产业基地的产能规划目标为100万吨。
全球化战略纵深推进 海外市占率剑指40%制高点
马立军认为,随着国内电解液溶剂市场逐渐饱和,竞争日益激烈,海外市场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出口将成为国内电解液溶剂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这一转变对企业的全球供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具备强大综合实力的企业,才能在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
海科新源正是这样一家实力强劲的企业。在海外市场拓展方面,海科新源早已未雨绸缪。“公司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依托欧美仓储中心实现快速高效交付;在美国市场积极布局,确保先发优势。”这一清晰的战略布局,为海科新源在海外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实际成果来看,2024年年报数据便是最好的证明。海科新源创新采用空运、DDP等交付方式,有效增强了客户黏性,成功抢占竞争对手市场份额。数据显示,公司全年海外电解液溶剂销量较2023年增长14.31%。更为可观的是,公司预估2025年全球市场份额将保持40%以上的领先优势,若能达成这一目标,海科新源有望持续稳固全球市场份额第一的领先地位,进一步夯实其在锂电电解液溶剂领域的龙头地位。
在海外市场取得的优异成绩,无疑为海科新源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展望未来,马立军深知,要想持续为电池产业链输送高纯“血液”,企业在持续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还需全方位布局,构建更坚实的发展根基。
事实上,海科新源在企业发展的各个关键方面,均已规划了清晰且极具前瞻性的发展路径。
巩固市场地位,提升运营效率:持续巩固在电解液溶剂领域的龙头地位,维持市场竞争优势。不断推进技术优化升级,实现降本增效,全方位提升运营效率,确保在全价值链上具备成本竞争优势。加快锂盐和添加剂的市场切入速度,夯实稳定运营基础,开辟新的业务增长曲线。
聚焦技术创新,提供定制产品:坚持技术创新驱动,为客户提供定制化、高纯度、高性价比的绿色低碳碳酸酯溶剂产品,助力客户实现绿色制造,提升锂离子电池材料业务的综合竞争力。
加速成果转化,优化产品布局:加快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成果转化,敏捷开展新产品研发布局,丰富产品线。借助技术创新平台,大力发展锂电池新型电解质和添加剂,持续探索固态电池新型电解质、钠离子材料等领域,进一步完善产品矩阵。
推进项目建设,丰富产品种类:加快山东东营港高端电池材料生产基地建设,持续孵化新产品,丰富产品线,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能源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能源财经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