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cript:; 深圳划出4000个电动小汽车指标用于汽车租赁-国内新闻-能源财经网-新能源财经门户网站

深圳划出4000个电动小汽车指标用于汽车租赁

深圳划出4000个电动小汽车指标用于汽车租赁

  深圳限购已有半年之久,今年已举行了7期小汽车增量指标的摇号与竞拍活动。深晚记者昨日从深圳市交委了解到,针对电动小汽车指标大量剩余的情况,剩下的4期电动车指标摇号政策将有所调整,除了拿出4000个指标作为电动车租赁指标外,每期的指标配额也将不再是固定分配,而将视当期有效编码进行动态调整。此外,新能源汽车在路内停车位停车当日首次(首1小时)将免费。

  调整

  划出4000个指标专项用于汽车租赁

  在普通小汽车增量指标缺口巨大的同时,另一边电动小汽车的指标却鲜有人问津,每期大量剩余的电动小汽车指标也让不少市民觉得浪费。

  据悉,2015年度电动小汽车增量指标计划配置总数为20000个,截至8月底实际配置电动小汽车增量指标为3413个,而剩下的8、9、10、11期待配置电动小汽车增量指标总数达到16587个。虽然此前深圳已经放开了个人第二车为电动小汽车的政策,但按照此前的情况,今年内肯定是很难“消化”了这些剩余指标。

  对此,深晚记者从市交委了解到,剩余的4期电动小汽车摇号指标政策将进行调整。其中,从16587个电动小汽车增量指标中划出4000个指标,专项用于给汽车租赁企业申请电动小汽车增量指标,指标有效期为2015年12月31日。汽车租赁企业在申请汽车租赁专项电动小汽车增量指标的同时,还可以根据相关规定申请普通小汽车增量指标和电动小汽车增量指标,此时的申请条件和可获得的申请编码数要受纳税额和投资额限制。

  剩余12587个待配置电动小汽车增量指标,将按照单位、个人实际有效申请数量同比值配置,而不是之前的单位和个人的固定配置比例12%:88%。例如,第8期电动小汽车增量指标单位申请编码数为2000个,个人申请编码数为10000个,则单位和个人的有效申请比值为1:5,12587个指标将按照该比例配置给单位和个人。

  每期指标配置数为上一期剩余指标数

  此前7期的摇号,都是事先发布指标的配置数量,而电动小汽车的增量指标每期都有大量剩余。对此,从第8期开始,指标的配置也将进行调整。

  深晚记者了解到,今年剩下的4期电动小汽车增量指标摇号,指标的配置方式由按月配置调整为按待配置总数配置,其中汽车租赁电动小汽车增量指标第8期配置数为4000个,从第9期开始,每期配置数为上一期剩余指标数;单位和个人电动小汽车增量指标第8期配置数为12587个,从第9期开始,每期配置数为上一期剩余指标数。也就是说,从第8期开始,电动小汽车增量指标不再事先配置。

  鼓励

  家庭用车可“1普通车+1电动车”

  自深圳路边停车收费以来,停车难的问题得到一定解决,路面交通得到缓解,但路边停车收费的高标准一直让市民头痛。今年6月份有市民反映称,新能源汽车的路边停车优惠政策一直未曾实施。

  对此,深晚记者昨日了解到,根据2015年深圳市新能源小汽车的相关政策,将对新能源汽车在路内停车位停车,采取当日免首次(首1小时)临时停车费的优惠。

  此外,本次个人申请普通小汽车增量指标政策也有所调整。其中针对名下仅有1辆电动小汽车,且该车系使用电动小汽车增量指标购买,并于2015年12月31日前登记上牌的个人,可以再申请1个普通小汽车增量指标,这也是鼓励家庭用车采取“1普通车+1电动车”的模式。

  优惠

  在深圳买电动小汽车可节省费用十几万

  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深圳就两次出台政策,鼓励市民使用电动小汽车出行。在一系列鼓励和补贴政策出台后,深圳对于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政策鼓励程度已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这些政策包括电动车牌的配置、补贴、购置税车船税的减免、使用环节等各个方面。

  记者简单算了下,从目前来看,普通小汽车车牌需5.4万元,电动车则几乎不花钱;购置税方面,燃油车是车价的8%左右,电动车则减免;购置补贴上,根据相关优惠政策,纯电动乘用车的“国家和地方购置补贴”总和可达到7万元——12万元不等。而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的“国家和地方购置补贴”则可达到7万元。此外,使用环节的补贴,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也能有2万元——4万元不等的节省。

  综合来看,在深圳购买一辆电动车与燃油车相比可轻松“节省”费用十几万元,这还不包括后期使用节省的燃油费用和停车费。更重要的是,推广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是推动节能减排的有效举措,是解决能源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深晚记者建议,家庭在有一辆燃油车的情况下,第二辆车请选择电动车吧。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能源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能源财经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