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cript:; 7月电池产业链投资超310亿!“不是淘汰产能吗,怎么还加注?”-头条-能源财经网-新能源财经门户网站

7月电池产业链投资超310亿!“不是淘汰产能吗,怎么还加注?”

储能系统

据公安部消息,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6亿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689万辆,占汽车总量的10.27%;今年上半年新注册登记562.2万辆。

此外,据国家能源局7月31日发布的《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球已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约1.8亿千瓦,较2023年底增长约98%。其中,我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约为“十三五”末的20倍,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130%;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据主导地位,约占已投产装机的96.4%。

需求在则市场在,在全球新能源发展趋势不变的大背景下,产能规模依然是衡量上游供应商的重要因素。不过,由于国内电池新能源产业竞争激烈,产能利用率较低,电池新能源产业链投资扩产的趋势不像以前那样强劲,但仍在持续进行,且不断发展变化。

据电池网不完全统计,7月,我国电池新能源产业链投资扩产节奏整体处于较为谨慎的状态,新官宣或签约投资扩产项目有31个,24个公布投资金额,共计310.67亿元,平均每个项目投资额为12.95亿元。

7月电池新能源产业链投资扩产项目汇总

从7月投资扩产项目类型来看,电池项目依旧是投资热门,统计在内的31个项目当中,电池项目占比三分之一,其中,投资金额最大的项目为国科能源在甘肃兰州投资的年产30GWh新能源电池生产基地项目。

另外,面向不同的应用场景,新型电池技术项目建设也在提速,除了产能优势,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新技术的导入周期是市场更为关注的要素。

7月投资项目当中,上海经证实业集团、紫辰星、钠美科技先后布局钠离子电池项目;蓝固新能源布局固态电池产业涉及的关键材料;至微新能、山西物科金硅、壹金新能源则分别布局硅碳负极、硅基负极等新型材料......

与此同时,随着电池保有量的不断攀升,电池退役期逐渐到来,电池回收业务也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7月投资项目当中,有5个项目与电池资源循环利用相关,且部分项目已经备案公示,进入建设阶段。

不过,电池回收行业可谓乱象丛生,在商业模式、应用场景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解决,加快废旧电池利用规模化、规范化迫在眉睫。如不及时遏制黑作坊的存在,不仅正规企业难以生存,不但不能实现资源有效循环,反而会面临安全事故频发、环境污染加剧的系统性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7月,电池新能源产业链各环节仍有不少终止此前规划投资项目的情况出现,其中不乏产业链细分环节头部企业。

7月15日,万润新能公告称,2023年7月,公司与武汉化学工业区管理委员会签订《投资意向书》,计划投资人民币约50亿元,在武汉市青山区建设武汉研发技术中心及产业化基地项目,包括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及氢储能等关键材料的研发及量产。鉴于《投资意向书》有效期2年已届满,且该项目至今尚未开展,后续暂无进一步的开展计划,经双方沟通确认,该项目到期后自动终止,不再另行续展。

7月1日,普利特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海四达电源与湖南浏阳经开区于2025年6月签订《招商项目合作合同终止合同》,该项目计划在湖南浏阳建设30GWh钠离子及锂离子电池与系统生产基地,但截至目前项目未开展实质性建设,双方协商一致决定终止该项目投资事宜。

电池网注意到,从近几个月各家披露的项目终止原因来看,多数指向市场环境变化过快,市场增速放缓让前期投建的大量产能集中释放,供需失衡,市场内卷严重,为降低投资风险因此终止项目建设。

除此之外,政策引导产能有序出清也是另一重要因素。7月1日,伴随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要求,“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聚焦重点难点,依法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各行各业也随之吹起反内卷号角。

消息一出,光伏、钢铁、水泥等行业迅速开展减产工作,部分锂资源产业链企业也先后公告进行停产、检修工作。

从7月公示的项目可以发现,为适应市场竞争和产业发展要求,宁德时代也正在通过技术升级改造原有产线。此次公示的时代一汽技改项目,将对现有一期X1厂房6条电芯生产线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在不改变原有主体工程及设备的情况下,实现一期动力电池产能增加10GWh,并新增磷酸铁锂电池生产能力;在一期X3模组厂房新增两条PACK生产线,新增加PACK电池包生产能力。

如果说产能出清是应对当下困境的无奈之举,那么技术创新则是引领电池新能源行业走出内卷、实现长远发展的核心动力。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等电池新能源领域头部企业相关负责人已明确表示,技术创新是解决内卷的关键。

整体来看,本轮反内卷主要是借助政策与市场机制的协同,为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市场有序竞争的双重目标,着力淘汰落后产能,并升级低效产能。

【责任编辑:常青】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能源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能源财经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