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cript:; 欧盟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商务部等再发声!-焦点-能源财经网-新能源财经门户网站

欧盟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商务部等再发声!

商务部网站截图

10月4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受调查对象包括产自中国的9座及以下的单/多电机的新型电池电动汽车(BEV)。

欧盟委员会提到,涉案产品主要涉及的欧盟CN编码为8703 80 10(摩托车除外)。补贴损害调查期限为2022年10月1日至2023年9月30日,损害评估审议期限为2020年1月1日至调查期结束。

回应时间方面,所有意见相关方需在通知发布之日起37天内发表意见;任何有关启动调查的听证请求须在通知公布之日起15天内提交。

欧盟委员会称,掌握了“足够”证据证明中国受调查产品生产商从政府提供多项补贴中获益,主要包括:(1)直接转移资金和潜在的直接转移资金或债务;(2)政府少收或不收税;(3)政府以低于适当报酬的方式提供商品或服务。

此外,“证据”还包括各种赠款、国有银行提供的贷款、出口信贷和信贷额度或国有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以优惠条件承销的债券、提供优惠出口保险;减免所得税、免征股息税、进出口退税;免征和退还增值税;以及政府以低于适当报酬的价格提供货物(如原材料和投入材料以及零部件)和服务。

欧盟委员会还称,受调查获补贴的进口电动汽车在欧盟市场数量和市场份额出现“显著增长”,将来进口量还可能大幅增加。

针对欧盟委员会的决策,4日,商务部、欧盟中国商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等纷纷发声。

商务部:缺乏充足证据支持 强烈不满

据商务部网站消息,针对欧盟委员会决定对进口自中国的纯电动载人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4日回应称,欧方发起此次反补贴调查仅依据对所谓补贴项目和损害威胁的主观臆断,缺乏充足证据支持,不符合世贸组织相关规则,中方对此表示强烈不满。欧方要求中方在极短时间内进行磋商,且未提供有效的磋商材料,严重损害了中方权利。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在不久前举行的第十次中欧经贸高层对话中,中方曾明确表示,欧方拟采取的调查措施是以“公平贸易”为名行保护自身产业之实,是赤裸裸的保护主义行为,将严重扰乱和扭曲包括欧盟在内的全球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并对中欧经贸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这位新闻发言人表示,中方敦促欧方从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以及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大局出发,审慎使用贸易救济措施,鼓励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行业深化合作,为中欧电动汽车产业共同发展创造公平、非歧视、可预期的市场环境。中方将密切关注欧方后续调查程序,坚定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据悉,当地时间9月13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向欧洲议会发表年度“盟情咨文”时宣布欧盟委员会将对中国电动汽车启动反补贴调查,声称以此保护自身免受受益于国家补贴的中国电动车生产商的影响。

对此,9月14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中方对此表示高度关切和强烈不满。欧盟拟采取的调查措施是以“公平竞争”为名行保护自身产业之实,是赤裸裸的保护主义行为,将严重扰乱和扭曲包括欧盟在内的全球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并将对中欧经贸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指出,近年来,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竞争力不断提升,这是坚持不懈开展科技创新、构建完整产业链供应链的结果,是通过艰苦努力、凭借自身实力赢得的竞争优势,受到了包括欧盟消费者在内的全球用户欢迎,同时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包括欧盟在内的绿色转型作出了巨大贡献。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提到,中欧汽车产业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和共同利益,经过多年发展,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欧盟汽车企业在中国投资经营多年,中国市场已成为众多欧盟车企最大的海外市场。中方始终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欢迎欧盟汽车企业进一步扩大对华投资,包括电动汽车在内的投资。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中方敦促欧盟从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以及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大局出发,与中方开展对话磋商,为中欧电动汽车产业共同发展创造公平、非歧视、可预期的市场环境,共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共同致力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的努力。中方将密切关注欧方保护主义倾向和后续行动,坚定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欧盟中国商会:片面做出决定 强烈不满

针对欧盟宣布正式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欧盟中国商会4日也发表声明表示强烈不满,对欧盟这一保护主义做法及欧盟营商环境日趋政治化表示极大担忧。

欧盟中国商会在声明指出,欧盟委员会反补贴调查未基于欧盟产业界实质性申诉,未充分考虑调查对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及中欧经贸关系带来的损害,未顾及中欧产业界对调查影响欧盟及全球绿色经济和低碳减排的担忧,片面做出决定,欧盟中国商会感到失望并表示强烈不满。

欧盟委员会启动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向中国投资者到欧盟发展经营传递了负面信号,与欧盟自身在“绿色协议”中发展电动汽车行业和优先发展绿色出行的政策目标和方向相异;欧盟委员会选择性对中国电动汽车企业进行调查,夸大发展中的中国电动汽车出口对欧盟市场带来的所谓“损害威胁”,其说法枉顾中欧和全球电动汽车企业产业链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事实,不仅有损中企在欧盟市场的公平竞争,也将损害欧盟和全球汽车产业的共同利益。欧盟中国商会对欧盟这一保护主义做法及欧盟营商环境日趋政治化表示极大的担忧。

在全球面临的气候挑战加大背景下,中欧电动汽车产业界有共同的绿色期许和一致的绿色目标。欧盟中国商会呼吁欧盟客观、公正看待中国企业对促进欧盟及全球实现气候愿景的贡献和力量,通过鼓励中欧在产业链供应链及研发等领域的深化合作,共同扩大包括电动汽车领域在内的绿色经济市场。

欧盟中国商会表示,将密切关注调查进展,希望欧方公平公正地对待中国企业,充分保障中国企业抗辩权利,为中国企业创造无歧视和可预期的市场发展环境。

中汽协: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合作才有未来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官微10月4日发文称,“欧方此举将严重扰乱全球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对此我们表示遗憾和坚决反对。”

中汽协表示,中欧汽车产业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和共同利益,双方深入合作四十多年,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中汽协尊重欧洲汽车工业的同仁,对他们在汽车行业的创新表示敬意,也愿意在电动汽车领域继续与欧洲同仁加强合作、共同发展。中国汽车产业坚持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与欧盟发展方向完全一致。中国市场是众多欧盟车企最大的海外市场,欧盟车企也都见证了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成长之路。中国电动汽车市场是竞争非常激烈的市场,绝不是靠补贴来支撑保护的,这是非常清楚的事实。欧盟罔顾这一事实、坚持发起反补贴调查,是明显的保护主义行为,必将给全球电动汽车的发展蒙上阴影,延缓包括欧盟在内的全球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进程,对全球碳中和进程造成不利影响。

中汽协强调,中欧汽车产业是伙伴而不是对手,汽车产业的发展要靠公平竞争而不是保护主义。中汽协将继续加强和欧盟汽车产业的合作,通过更多的方式巩固和发展中欧汽车产业合作关系,将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带给欧洲和全球的消费者。

中欧汽车产业合作基础雄厚,潜力巨大。中国汽车产业愿与欧盟产业积极开展对话沟通,通过合作解决彼此关切,实现共同发展。希望欧方为此创造有利条件,而非设立障碍,来支持双方产业携手努力,将汽车领域建设成为中欧合作共赢的样板。

中国机电商会:严重的贸易保护行为 将扰乱电动汽车行业正常市场秩序

据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以下简称“中国机电商会”)官微消息,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代表中国汽车行业对此表示强烈反对。中国汽车行业认为此举是严重的贸易保护行为,不仅会扰乱电动汽车行业正常市场秩序,损害欧洲广大消费者利益,更会影响全球绿色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多年来,中国电动汽车行业依靠自身不懈努力,在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上下功夫,同时也凭借自由竞争和完备的供应链体系累积优势、获得不断发展,为包括欧洲在内的全球消费者提供了绿色、环保、高性价比的电动汽车,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高度认可,促进了全球汽车产业链的安全发展,也为实现全球绿色低碳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欧汽车产业链相互依赖、合作前景广阔,多年来已形成共融互通的发展格局。中国一直秉持开放包容的合作态度,支持欧盟汽车企业在华投资和经营,以合作和对话实现中欧双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中国是欧盟重要的燃油汽车出口市场,也是欧盟汽车企业投资的重要市场。中国电动汽车产业从欧盟企业采购大量零部件,一些中国车企和电池企业还在欧洲投资设厂,将工作岗位和产业技术带到欧洲。欧方当前调查将对双方汽车产业利益交融的良好势头造成冲击,破坏双方乃至全球的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

欧盟促进盟内绿色产业发展的最好方式不是对中国产品采取贸易保护措施,贸易保护主义从来无法真正保护、发展欧盟相关产业,相反会阻碍其长远竞争力。只有中欧汽车产业之间开展合作、互利共赢,才符合彼此根本利益。

中欧互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合作潜力巨大。中国机电商会希望欧方秉持开放合作态度,以对话促交流,以合作促发展,审慎使用贸易救济措施,支持中欧汽车产业在产品研发、技术进步、知识产权保护、投资便利化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共同为促进全球电动汽车产业链健康发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目标而共同努力。

【责任编辑:肖何】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能源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能源财经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