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cript:; 乘联会:2016年1月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13748辆-数据-能源财经网-新能源财经门户网站

乘联会:2016年1月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13748辆

2016年1月新能源乘用车销1.4万增1.8倍

在十三五的新政策环境下,1月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呈现高增长后的高位调整特征。根据机动车整车出厂合格证统计,2016年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1.61万辆,同比增长144%。其中,纯电动乘用车生产7952辆,同比增长3倍,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生产4887辆,同比增长115%;纯电动商用车生产2422辆,同比增长80%,插电式混合动力商用车生产834辆,同比下降4%。列入《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前六批的国产新能源汽车生产1.55万辆,占1月产量的97%。

根据乘联会的厂家销售数据,1月新能源乘用车呈现同比高增长和环比深度调整的特征。2016年1月新能源狭义乘用车销量13748台,同比增长183%,环比12月下降63%,总体较好。其中插电混合动力达到5966台,同比增长146%,环比下降36%;纯电动车达到7782台,同比增长219%。环比下降72%。

新能源车新目录有利于规范市场。2015年的新能源车高速增长的后期出现超高速激进拉升,存在一些问题,由此也必然带来调整。原《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的车型,自2016年1月1日起废止,这是行业的重大事件。此次国家推行新目录是很好的产品升级的规范性调整,体现十三五的新能源车发展进入规范的新阶段。自09年8月开始推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历经76批目录,也是历经6年多的时间,这几年时间的新能源车产品技术提升迅速,近两年的产品标准也是快速规范,部分前期公告车型设计时尚无相应的标准要求,因此产品设计与目前的法规要求已经有较大的差距,安全性设计也偏落后,需要规范和提升。16年开始的新补贴标准需要重新确认产品的核心技术参数,因此有必要重新审定产品和符合技术标准的范围,这样才能有效的推动产品升级和现有销售产品的技术先进性。随着电池技术的提升和向新的正极材料的转换趋势,电动乘用车补贴标准提升到双一百的难度不大。客车类产品的暂停三元材料的审批也是从安全角度的很好的事情,也有利于安全运行,而且也能平抑电池材料的价格过快上涨,毕竟世界原材料大跌下,锂电池材料价格过快涨价和产能剧烈扩张,这不是可持续发展的。在十二五末的超速发展后,我们需要十三五起步期的规范,也需要改变客车补贴占比新能源总补贴近70%的不合理现状,确保财政补贴不崩盘,实现速度和产品提升的相对均衡发展。

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暴增

1、1月新能源车销量增长较猛

1月的新能源车销量13748台,同比15年1月的4861台增长1.8倍,增速仍保持较高水平。历年的新能源车都是前低后高的加速拉升走势,15年从8月以来的新能源车销量进入拉升轨迹,15年年末几个月都是月度环比暴增,12月更是环比暴增万台左右,市场热度快速升温。16年1月的降温是符合正常的走势特征的。

2、1月新能源车的销售结构高端化

1月新能源乘用车呈现同比高增长和环比深度调整的特征。2016年1月新能源狭义乘用车销量13748台,同比增长183%,环比12月下降63%,总体较好。其中插电混合动力达到5966台,同比增长146%,环比下降36%;纯电动车达到7782台,同比增长219%。环比下降72%。16年插电混动同比增速表现弱于纯电动轿车,但插混新能源车环比12月的增速更稳健。

3、新能源车销售结构快速变化

1月的新能源乘用车中插电占比达到43%,相对15年度占比36%的比例提升。近期纯电动乘用车中基本全部是轿车产品,前期的MPVSUV逐步萎缩。而插电混动的车型组合多元化,SUV等表现较强,8月的比亚迪唐加入混动,SUV的混动化也是趋势。

15年的纯电动车中的A00级车占比达63%,且A0级成为纯电动乘用车的绝对主力,这两类组合的经济型电动车成为主力。但16年1月的A级电动车爆发增长到15%,这是暂时的年度波动数量的特殊状态,同时也是A00级电动车的暂时调整的影响。

插电混动主要是以B级车为主(16年乘联会调整车型分类的建议级别,唐和腾势等调到B级),比亚迪秦、荣威550是绝对的主力。而以宝马5系为代表的合资品牌的高端插电混动车型表现也是很好的。1月的B级插混的销量增长较快,唐等表现较好,这也是未来的趋势。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能源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能源财经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