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力电池品牌联袂崛起 国际汽车巨头纷纷入股锁定供应
来源:本站 作者:admin 时间:2020-07-20 05:41:32
今年以来,外资巨头在中国的投资及合作出现一个新动向: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的优势地位,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国际汽车巨头斥资入股,以期通过股权方式的绑定来获取稳定而优质的动力电池供应,以及更好实施其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战略。
巨头纷纷入股
“中国的电池企业走在了世界的前列。”7月15日,某券商研究员在朋友圈转发了戴姆勒-奔驰投资孚能科技的新闻并如此评论。即将在科创板上市的孚能科技日前宣布,戴姆勒大中华区投资有限公司参与公司首发战略配售,以5.1亿元获得约3%股份,后者估值达170亿元。
几天前,宁德时代宣布与本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本田拟参与公司此次定增并获得1%的股份,双方拟围绕动力电池的研究开发、供应、回收再利用等领域深化合作。
1个多月前,国轩高科宣布,德国大众将通过受让股份及参与定增合计获得公司26.47%的股份,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
为何国际汽车巨头纷纷投资中国的电池工厂?“优质电池产能也是稀缺资源。一方面说明中国的电池企业已经强大起来,技术实力获得国际汽车巨头的认可。另一方面,为了保障供应链安全,汽车巨头需要通过深度合作锁定产能供应。此外,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以及完备的产业链,仍是吸引外资布局中国的关键。”有投行分析师对记者如此表示。
尽管只获得宁德时代1%的股份,本田的出资可不少。今年以来,宁德时代股价持续大幅上涨,目前总市值已接近5000亿元。以此测算,本田认购1%的股份将需要数十亿元。
作为全球最大的锂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似乎并不愿意客户持有过多的公司股份。据披露,双方在资本合作项下约定,在宁德时代未来发行新股时,将在约定范围内向本田提供一定的优先权利,本田行使优先权利以行权后的持股比例不超过其在公司发行新股前的持股比例为限。
“宁德时代有这个底气,不愿意与某一家客户深度绑定,更愿意公平对待全球客户。”有电池行业观察人士向记者分析。
国产电池崛起
宁德时代已经连续3年位居全球首位,国内市占率超过50%,并成功进入大众、宝马等高端供应链。2019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累计出货32.5GWh,占全球市场的27.87%。
与宁德时代一同成长起来的,还有多家友商。据智研咨询统计,2019年度,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排名前10的企业中,中国企业有5家,分别是宁德时代、比亚迪、远景AESC、国轩高科和力神电池,另有2家日本企业和3家韩国企业,这10家龙头占据了全球85%的市场份额。
有机构数据统计,2019年中国动力电池出货量为71GWh,全球锂离子动力电池出货量116.6GWh,中国企业的市场占比高达60.89%。
“这种市场格局下,汽车厂要想找到稳定的电池供应商,中国企业无疑是最优选择。”前述券商研究员介绍。据他们最新调研获悉,在巨大的需求预期下,日韩的优质电池企业正在快速扩产。
产能紧张是优质电池厂家当下最紧迫的问题。LG化学日前透露,目前该公司拥有价值150万亿韩元(合1250亿美元)的订单,这将使其在未来5年保持忙碌状态。
对于汽车厂商来说,选择技术成熟的电池公司进行投资,并利用资金优势帮助扩产,可以快速建立稳定的供应链体系。
比如,戴姆勒-奔驰与孚能科技的合作协议就约定,为满足德国的梅赛德斯-奔驰工厂在未来不断增长的需求,孚能科技将在德国东部的比特菲尔德-沃尔芬建造一座动力电池电芯工厂。
宁德时代与本田的合作也约定,在协议有效期内,宁德时代将就约定种类的电池按一定商务优惠条件向本田保障供应。
看好中国市场
在券商研究员看来,除了对中国电池企业技术的认可,吸引国际汽车巨头投资的更重要因素,是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尤其是特斯拉在中国的巨大成功,让传统车企纷纷加快在中国的新能源布局。
本土化是国际巨头们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的必然选择。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并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我们已经与一些实力强劲的中国伙伴开展互信合作,不仅致力于本土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也以此增强我们的全球竞争力。通过首次入股中国动力电池电芯制造商,我们将进一步挖掘与中国高新科技合作伙伴的合作潜力,以支持我们在全球范围推进电动化战略。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在中国的本土研发、生产和采购等。”日前,戴姆勒-奔驰董事会成员、负责大中华区业务的唐仕凯(Hubertus Troska)对入股孚能科技一事进行了公开说明。
2019年12月,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规划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当年汽车总销量的25%。按照国内汽车总销量3000万辆的假设,2025年的销量有望达到750万辆,累计复合增速约36%。
中国产业链完备
除了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完备的产业链也促进巨头们选择在中国投资,以降低成本获得竞争优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能源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能源财经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