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能源开局:一边欠房租停产,一边掐脖子降价
来源:能源财经网 作者:常青 时间:2024-02-21 17:10:57
何小鹏、李斌、雷军、王传福、李想(从左到右) 图/华夏同学会圈内人士
回首2023年,似乎没有车企能在新能源汽车价格战中独善其身,各大车企不断推陈出新、刷新底价。虽然,国内车企内卷贯穿全年,但也实现了近950万辆的销量突破,数据增长确实很让人提气。
进入2024年,新能源车市场开局即开战,造车新势力停工停产与入场布局持续,新能源车与燃油车价格战升级!车市竞争激烈程度只增不减,这是各大车企掌舵人的共识,也是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基调。
随着产品的进一步迭代,市场的进一步升级,叠加用户消费能力、消费习惯、消费爱好的不断变化,车企的未来,又该何去何从?
长江后浪推前浪 一代新人赶旧人
2月18日,龙年春节复工第一天,本是大喜之日,但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却传出一记“炸雷”。据媒体爆料,华人运通旗下豪华智能纯电品牌高合汽车宣布,即日起停工停产6个月。
消息显示,高合汽车内部已下发通知,2月18日之前的员工工资将照常发放;3月15日之前还留在高合汽车的员工,仅发放基本工资;3月15日之后员工仅发放上海基本工资。
消息一出随后便被高合汽车否认,表示上述消息不属实,不过公司也确实遇到了困难。
电池网了解到,高合汽车虽是造车新势力,但高合汽车创始人兼董事长丁磊,却是名副其实的汽车圈“老炮”,早些年曾任上汽集团副总裁、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浦东新区副区长等职务,还曾参与引入特斯拉入驻上海建厂的工作。
或许也正是因为丁磊引进过特斯拉项目,所以高合汽车创立的口号便是打造一个属于中国本土的“豪华智能纯电品牌”。确实,让人率先记住的,除了高合汽车夸张的造型,便是它的高定价和高定位。
据了解,高合汽车首款车型HiPhiX最高售价曾一度达到80万元,获得了当时“最贵国产车”的称号;而后发布的两款车型,虽然价格有所下降,但整体定位还是属于高端,最低售价都在30万元以上。
和之前那些已经倒下的PPT造车新势力不同,高合汽车确实是在踏踏实实造车,但过高的售价以及对市场过好的预期,让高合汽车未能准确把握消费者需求和市场趋势。从近日一些车主的评论也能看出,高合汽车的整体体验还是不错的,谁也没想到会倒得这么突然。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据外媒报道,日前,法拉第未来(FF)洛杉矶总部房东——雷克斯福德工业公司在洛杉矶高等法院对法拉第未来公司提起诉讼,指控其拖欠了今年1月、2月的房租及相关维护费、税款,共计超过100万美元。不只是在洛杉矶,法拉第未来还被其在圣何塞办公室房东BXP Realty起诉,要求偿还房租。
自2014年创立至今的法拉第未来仍未实现规模化量产,纵使“贾老板”有三头六臂也依旧没有解决公司的财务危机,工厂建设、制造都是大问题。
回顾造车新势力的成长史,不可谓不艰难,即便是现在风光无限的蔚小理,早些年也是“九死一生”。而且,就算现在三家财报愈发亮眼,现金流较为充足,但背后依然透露着蔚来的成本问题、小鹏的高额支出、理想的纯电焦虑等问题。
不可否认的是,相比于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对于产品定义、营销模式上确实要比传统车企更为灵活新颖,但在制造过程、成本控制、供应链管理等方面优势并不大,缺乏成熟的产品矩阵,盈利模式相对比较单一,比较依赖销量。
因此,新势力的现金流风险格外大,本身就需要大量资金支撑研发生产以及营销和品牌推广,一旦销量连续下跌,没有资金回流,就很容易出问题。
理想汽车CEO李想微博截图
2月18日,理想汽车CEO李想在社交平台表示,产品学苹果,商业学特斯拉,制造学丰田,组织学华为,变革学微软。当下的规模,好好学习最重要。
2024年,是众多造车新势力高管预测的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资格赛前夜,而对于高合汽车而言,则是至关重要的一年,若是无法及时找到资金续命,中国电动车产业或许也会再一次迎来一家失意公司。
2024年,还有小米汽车的入场,消息称小米汽车内部已经做好未来超5年亏损的准备。
一代新人换旧人,市场残酷,竞争白热,注定不会那么安宁。
开工就是决赛圈,油电开打价格战
提起2023年,我们还见证了多个中国汽车市场里程碑事件。
中国汽车出口量超过日本首次成为世界第一,这意味着中国汽车制造工业在苦修内功后,市场活力逐步被激发,中国自主汽车品牌正在用自己的行动摆脱以往的刻板印象,逐渐被国际市场认可。
比亚迪秦系列车型超越日产轩逸登顶中国A级轿车销冠。数年来,国内A级轿车市场销冠一直在合资品牌手中徘徊,在这个级别范围内,鲜有国产车型能够突破合资车型的围剿,进入销量排名前列。而就是在这个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比亚迪秦在一众老牌合资热门车嘴边抢下市场,也侧面证明了一台车,一个品牌的综合实力。
2024年新春开年,比亚迪针对A级轿车市场率先打响价格战第一枪。2023年打出“油电同价”口号的比亚迪在今年喊出了“电比油低”的口号。2月19日,比亚迪宣布推出秦PLUS、驱逐舰05荣耀版上市,售价低至7.98万起,将矛头对准了长期占据这一价位的主流合资燃油车型。
据业内分析,这是比亚迪针对燃油市场发起的新一轮总攻,也预示着新能源汽车正在加速替代燃油车,产品力与定价权这两张底牌,正是比亚迪的底气所在。
此外,比亚迪旗下的腾势汽车也传来好消息,腾势D9、N7已经开启新一轮降价潮。腾势N7推出限时优惠活动,用户在2月18日-2月25日期间成功开票可享2000元抵52,000元(现金优惠5万元),再叠加至高20,000元置换补贴(原腾势品牌20,000元,其它品牌15,000元),综合优惠最高可以达到70,000元。腾势D9在2月19日-2月25日期间成功开票,现金优惠25,000元,再叠加至高20,000元置换补贴,综合优惠最高可以达到45,000元。
电池网注意到,紧跟比亚迪降价步伐,诸多国产新能源品牌也开始发力“电比油低”。
同日,长安启源宣布A05车型降价,起售为7.89万元,而此前这款车指导价为8.99万元;哪吒汽车多款主力车型全系降价,其中,哪吒X全系降价2.2万元,哪吒AYA全系降价8000元,哪吒S全系降价5000元;上汽通用五菱也加入价格战,五菱星光插混车型150km进阶版售价由10.58万元调整为9.98万元。
次日(2月20日),吉利帝豪L HiP龙腾版正式上市,共推出100km超越型和100km卓越型两款车型,指导价8.98-9.98万元,相比此前9.88万的老款冠军版车型,此次新上市的龙腾版增配又降价。
值得一提的是,眼看着诸多新能源车企气焰嚣张,北京现代旗下燃油车型全新伊兰特车型宣布降价,最低7.58万元起,并且喊出了油“比”电强的口号,将矛头直对密集降价的新能源车。
2023年,特斯拉打响价格战第一枪,将Model 3起售价降至22.99万元的历史最低价,在行业引起腥风血雨,不过也正是此举保住了销量。而在2024年新春开年,比亚迪带头“掀桌子”,抛给各车企的问题就是跟还是不跟,不跟势必要丢失市场,跟了就要大出血。
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 图/深圳特区报记者 赖犁
2月18日,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在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表示,当前汽车产业变革已进入深水区,电动化变革继续驶在快车道,智能化变革开始换挡提速,新能源汽车发展只会越跑越快。
王传福还指出,从2020年开始,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保持翻倍式增长,去年全年达到35%,年底单月突破40%,预计今年单月会超过50%。
目前来看,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的市场争夺战愈发火热,整体观望下来,相比于新能源汽车电池成本、制造成本的不断下降,经过去年残酷的价格战后,其实合资燃油车的降价空间已经不多了,持续进行价格战,受伤最大的依旧是燃油车。
2月19日,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随着新能源车渗透率快速提升,传统燃油车市场规模逐步缩小,庞大的传统产能与逐步萎缩的燃油车市场矛盾带来更激烈的价格战。2024年是新能源车企站稳脚跟的关键年,竞争注定非常激烈。
崔东树认为,近期乘用车市场价格战的根本原因是新技术取代旧技术、新能源车对燃油车的替代过程,在建立市场新秩序过程中,新老厂商替代的竞争激烈,预计这一过程会持续几年的时间,直到新的格局形成。规模决定成本和企业生存状态,多数厂商优先保份额,必然形成价格竞争的进一步加剧。
早些年,即便是对汽车再不感兴趣,大多数人也能够认识BBA等热门车型,甚至是对某些车型的价格也有一定的预估。但是在新能源汽车时代,眼花缭乱的子品牌让用户愈发头大,再加上日新月异的配置升级,用户很难明确的给出一个价格预期,而作为车企,也处于一直与用户试探、交流、调整的状态,这也就是某些品牌定价过高没有销量,价格一旦下放销量立马暴涨的原因。
进入2024年,新能源汽车究竟如何定价?亦或者是,如何才能够最大程度的卖出高附加值?值得行业深思!
结语
回首高合汽车的发展历史,没人能否认它曾经的惊艳,也无法对其视而不见,但在内卷时代,销量决定生命,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加速洗牌,拥有雄厚的资产实力无疑是赢得淘汰赛的必要条件。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在这两年的高度内卷下已在全球范围处于领先地位,未来除了本身机械素质的升级,大的技术进步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动力电池,另一个则是智能驾驶。
展望未来,EVTank预计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1830.0万辆,其中,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1180.0万辆,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4700.0万辆。
市场不断变化,技术不断迭代,消费者的用户属性也日益焕新,未来的路应该怎么走,未来的战略应该怎么定?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又将掀起怎样的风潮?让我们拭目以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能源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能源财经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