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固态及钠电突破!“锂电之都”撬动千亿级产业变革
来源:能源财经网 作者:陈语 时间:2025-09-19 23:45:12
2025遂宁国际锂电产业大会现场
能源财经网9月19日讯(陈语 四川遂宁 图文直播)锂向新质,智胜未来!9月19日,“2025遂宁国际锂电产业大会”在四川遂宁举办。
本届大会聚焦锂矿资源、液态锂电池、固态电池、钠电池、储能等热点赛道和话题,特邀中国、俄罗斯、印度、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海内外大咖精彩分享,特设新品技术展示、供需资源对接、产业基金专题对接、园区参观等环节,汇聚行业知名院士、专家、产业链上市公司、专精特新企业、国内外投资机构等400+各界人士,共同探索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推动上下游供需共振,促进产业创新升级。
此次超400位行业大咖齐聚四川遂宁,正是希望以本次大会为战略支点,汇聚“政、产、学、研、金、用、服”各方智慧与力量,共同围绕锂电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以及固态电池、钠电池等新一代电池技术的创新突破和产业化进程展开深入探讨与交流,就技术路线、政策支持、市场机制、产业链协同等关键议题建言献策,并积极开展产业基金伙伴行、电池新能源供应链伙伴行遂宁对接专题活动,共探合作共赢新机遇,共绘产业发展新蓝图。
在开幕式专场,四川省遂宁市委书记严卫东、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二级巡视员吴国纲、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林书成等政府领导,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教授/学术委员会主席 Kondratev Sergei(康德拉季耶夫·谢尔盖)等行业专家带来了精彩致辞,发布全球锂电新能源产业知识产权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全球锂电产业链地图发展白皮书(2025年)等权威行业数据发布,“铜芯智固”固态电池镀镍合金箔、超高安全性“软甲固电”、高压实磷酸铁锂“S501”等多款创新产品与技术亮相,并达成了多项重大战略合作项目签约,实现了资源深度整合。
能源转型提“质”焕“新”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开篇之年,更是中国能源转型提“质”焕“新”的关键之年。
俄罗斯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教授、学术委员会主席 Kondratev Sergei
俄罗斯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教授、学术委员会主席Kondratev Sergei(康德拉季耶夫·谢尔盖)在大会开幕式致辞中表示,能源作为永恒的主题,推动着世界不断前行,新能源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但新能源的发展离不开材料技术的支撑。
当前,中国电池新能源产业正持续领跑全球!新能源车产销量连续十年稳居世界第一,动力电池装机量独占全球七成,储能电池更是赢得了超过九成的全球市场份额。
与此同时,电池新能源产业正从高速增长的“量的积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质的飞跃”。正如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于清教所言,现有锂电池技术持续迭代升级,固态、钠电等新兴技术方兴未艾,未来可期!
伊维经济研究院院长 吴辉
伊维经济研究院院长吴辉现场发布的《全球锂电产业链地图白皮书(2025年)》显示,全球锂电产业已形成中国主导、多极协同的分布格局,不同区域依托资源禀赋与政策导向形成差异化发展路径。
中国方面,锂电产业链已形成“区域集聚,多点开花”的区域发展格局。其中,四川遂宁等8大锂电产业发展的重点城市在产业链各环节均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动能。
本次大会所在地四川遂宁位于四川省中部,锂电产业在材料、电芯、终端应用等环节配套成熟,已逐步构建起“锂资源开发一材料制造一电池生产—回收利用”全生命周期产业集群,成功打造西南最大锂电材料集散地,成为国内锂电产业链最完善的集中发展区之一。目前,四川遂宁聚集了天齐锂业、盛新锂能、四川裕能、蜂巢能源等企业。
固态电池开启全球电池技术竞赛
聚焦固态电池,其技术突破、产业化进程与未来市场趋势,将共同塑造其发展轨迹与市场格局。
俄罗斯工程院院士、乌克兰工程院院士、安徽大学大数据学院执行院长 金虎林
关于固态电池的产业化,俄罗斯工程院院士、乌克兰工程院院士、安徽大学大数据学院执行院长金虎林提到,国家已给出清晰路线图:2026年启动硫化物固态电池装车示范,2027年推进1000辆示范应用,2030年实现500Wh/kg的能量密度目标。而AI技术的融入,正进一步助推固态锂电池产业化加速落地。
据金虎林分析,当前液态锂电池仍是绝对市场主流,占据全球动力电池95%以上的份额,预计未来5至10年内仍将主导市场。不过,受限于能量密度与安全性瓶颈,其正朝着高镍化(如NCM811/90)、硅碳负极、固态电解质涂层隔膜(半固态)等方向持续升级。
金虎林同时指出,固态锂电池仍需突破材料、工艺和界面三大核心难题,预计2030年后才有望逐步实现规模化应用。
非洲科学院院士/德国萨克森科学院通讯院士/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教授/东南大学新一代储能中心执行主任 吴宇平
非洲科学院院士/德国萨克森科学院通讯院士/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教授/东南大学新一代储能中心执行主任吴宇平指出,“固态电池作为安全的核心突破口,成为全球研究的焦点。但固态电池的商业化仍障碍重重:“当前固态电池研发多依赖硫化物体系,然而硫化物存在成本高、量产困难等致命缺陷,难以支撑其成为未来的主流技术。要打破这一困局,必须寻求新的技术路径。即便现阶段解决了一些小问题,但固态电池在长期运行场景下的可靠性仍面临诸多挑战。”
中国银河证券研究所执行总经理/电力设备新能源首席分析师曾韬
目前,固态电池产业端催化不断,国内外车企、电芯企业已陆续设立量产装车规划与目标,中国银河证券研究所执行总经理/电力设备新能源首席分析师曾韬认为,固态电池已成为全球锂电领域明确趋势,产业格局或迎来全新边际变化。
“低空经济起势,高能量密度电池是前提。具身智能也依赖于高功率、长续航电池技术突破,固态电池大有可为。”曾韬分析称,“今年以来,至少在资本市场的层面,大家对于整个固态电池产业化趋势,基本上是已经形成了非常一致的判断,这个核心判断就是接下来的3-5年时间,中国会成为整个固态电池产业化推进速度最快的一个国家,包括技术的成熟度,包括产业链的完备性。”
曾韬还指出,全固态电池产业化落地难度高,当前材料方案优化空间大,原理上需突破核心界面问题,量产层面需克服安全环保、一致性等问题,乐观预期2027年实现稳定生产、装车验证,规模化量产需看2030年后。
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前沿技术研发总经理苗力孝
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前沿技术研发总经理苗力孝介绍说,全固态电池与现有液态电池相比,是对现有液态电池从材料、设计到制造全方位颠覆性的技术。根据蜂巢能源的研究统计,目前全固态电池在材料、设计、制造、设备等多个方面还存在172个技术挑战,其中最关键的技术挑战有六个:最难的固固界面接触问题、最紧迫的材料稳定性问题、最无语的致密化问题、最危险的制成安全问题、最核心的成本问题、最尴尬的PACK集成问题。
同时,苗力孝也表示,全固态电池的产业化实际上是一个持久战,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难,其最关键核心的六个技术问题已经有了新的解决策略,全固态电池实际上已经是以超出我们预期的步伐在前进的。苗力孝总结道,“新的策略也容易带来新的问题,这正是我们科学发展的规律。”
据伊维经济研究院院长吴辉分享的数据,2024年半固态电池出货量迈入GWh量级,应用领域从高端消费、无人车等特殊应用领域开始渗透,乘用车装车试验也已进行;全固态电池规划的产业化节点从2030年提前至2027年,部分企业已着手全固态电池产线设计工作,标志着全固态电池即将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研究机构EVTank预计,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的出货量将达到614GWh,其中全固态电池占比接近30%。
俄罗斯-圣理工大学教授/中俄新能源材料技术研究院院长王庆生
本次大会上,俄罗斯-圣理工大学教授/中俄新能源材料技术研究院院长王庆生还特别提醒:谨防技术夸大,不负责任造势。“我们要反对脱离技术本质的过度炒作,这不利于行业生态的健康发展。科学技术必须秉持严谨务实的态度,不应沦为资本运作的工具。”
还有观点称,固态电池2026年成本有望降至1元/Wh。对此,王庆生反驳道,一项集合了“超快充”“超低温”“绝对安全”‘’长寿命”等所有前沿科技的、尚未经大规模量产验证的“颠覆性”技术,其成本目标竟然设定得比已经卷到红海、高度成熟优化了十年的现有技术还要低,这违背了最基本的 “技术溢价” 和 “研发成本分摊” 的商业规律。唯一的解释是,这个成本数字是随意编造出来的,缺乏任何实质性的供应链和制造工艺分析作为支撑。
行业普遍的共识是,固态电池量产的初期成本将是现有电池的2倍以上,即 >1元/Wh,随后通过技术迭代缓慢下降。
钠离子电池发展机会已来
聚焦钠电池,其材料体系与工艺创新、产业化应用场景及商业化进程,将共同定义其技术天花板与市场竞争力。
当前,全球能源转型进程持续加速,各国正积极围绕“双碳”目标部署行动、推进实践。对于能源转型的核心方向,无锡盘古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胡明祥指出并坚信,其主要依托四条关键路径:一是可再生能源规模化替代,二是传统能源体系深度重构,三是技术创新驱动全链条变革,四是制度创新与全球治理协同。
在此趋势背景下,钠离子电池产业迎来重要发展窗口。政策层面的有力引导、技术领域的加速突破,以及市场对低成本储能解决方案的需求痛点,共同为钠离子电池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钠离子电池发展机会已来。”胡明祥强调,钠离子电池不仅具备安全性高、低温性能优异、倍率性能突出等核心优势,更在长远发展中拥有显著性价比潜力——因生产过程不依赖稀有金属,其成本可实现大幅降低,有望成为能源转型中的重要储能力量。
伊维经济研究院院长吴辉同样在论坛上表示,钠离子电池的出现,正在重塑整个电池产业链。
据吴辉介绍,2023年中国钠离子电池实际出货量仅为0.7GWh,2024年中国钠离子电池实际出货量约为3.7GWh,同比增长428%,2025年上半年钠离子电池出货量3.5GWh。
从应用领域来看,储能是目前钠离子电池的主要应用方向。2024年钠离子电池储能领域出货量最大,约2.3GWh,市场份额为62%;2025上半年钠离子电池储能、轻型动力、汽车、其他(启停等)领域市场份额分别为55.2%、20.4%、8.9%、15.5%。
中南大学化学电源与材料研究所所长/教授唐有根预计,未来三年钠离子电池年均出货量将超过50GWh,到2030年全球钠离子电池出货量有望突破1000GWh,产值可达3000亿元,应用领域涵盖储能系统、低速电动车、电动自行车、工程装备、启停电源等多个方面。
需要注意的是,钠离子电池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在吴辉看来,钠离子电池短期依靠倍率性能和低温性能优势能占据部分细分市场,长期来看,唯一的机会在于降本。随着成本的降低将进一步推动钠离子电池的市场应用和产业发展。
可以看到,随着技术成熟度与产业配套能力的提升,锂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路线,以及固态电池、钠电池等新型电池产业化拐点已日渐清晰。
正如康德拉季耶夫·谢尔盖所言,每项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都面临诸多挑战,相信在科学技术人才携手合作下,将实现更多领域的创新技术突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能源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能源财经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