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从设备到施工各环节国家标准逐步完善
来源:本站 作者:admin 时间:2019-03-28 04:00:18
近两年来我国储能市场的快速升温,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搭上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大发展的顺风车,但是这也导致发展初期储能电池的标准体系建设没有跟上市场的发展步伐,很多标准和评价体系仍然是照搬动力电池产业的,没有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系统。
储能电池标准面临诸多考验
储能电池与动力电池虽然目前仍没有严格区分,但是随着储能电池标准的日渐健全,两者终究有“分别”的一天。事实上,关于储能电池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标准和体系的认识,已成为业界的共识。两者应用场景的不同,决定了各自对电池性能需求的相异。动力电池更关注的是高能量密度、高倍率,而储能电池则更关注长寿命、低成本、高安全。
“完全用动力电池做储能电池,不仅性能难以达标,而且还存在安全隐患。”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储能与电工新技术研究所储能电池检测评价技术研究室主任官亦标接受中国电力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我国储能产业的蓬勃发展,储能电池专用的性能评价标准和体系急需逐步完善。
去年,我国已相继发布了十几项储能产业的国家标准,涵盖储能电池、储能变流器、储能系统并网等储能设备方面。设备层面的国家标准目前已基本完善,欠缺的主要是系统安全防护、消防、调度与运行控制、全寿命周期管理评价等方面的标准,有些问题是世界性的技术难题,还需要数年的技术积累才能完善。
官亦标坦言,从中国电科院已大量开展的储能电池性能检测评价实践来看,如果按照动力电池应用标准来标注储能电池的性能参数,那可能连最基础的储能电池国家标准都够不上。所以现在储能项目存在一个很矛盾的点,如果严格按照储能电池国家标准来评价,动力电池标注的性能参数在储能应用中将大幅下降,这也就意味着动力电池的运行工作参数应该下调才能符合要求,而这将导致储能电池的成本增加,增加的成本应该由谁买单,还存在一定争议。
规范和标准将成为底线
1月30日,南方电网公司率先发布《电网公司关于促进电化学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征求意见稿,这是电网企业首次从总部层面对外发布关于促进电化学储能产业发展的文件。仅仅相隔半月余,2月18日,国家电网公司也对外发布了《关于促进电化学储能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
时针拨回两年前,2017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政府对推动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已形成一定共识,对促进我国储能产业发展起到重要“定心丸”和“助推剂”作用。当年,我国新投运电化学储能项目装机规模累计达121兆瓦,同比2016年增长16%,主要以用户侧储能项目为主。
进入2018年,我国电网侧储能开始发力,全年新投运电网侧储能装机规模超过350兆瓦,全年电化学储能新投运装机规模超过600兆瓦。在此背景下,今年初,两大电网公司相继发布关于促进储能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显得正合时宜。
官亦标对中国电力报记者说:“国家部委、两大电网央企相继发文促进储能发展,释放出两层信号,一是从政府到能源央企的发生代表了国家层面对储能的重视和价值认可;二是预示着我国储能产业将逐步步入规范化、标准化的发展路线上来。”
一般情况下,偶然发生的电动汽车自燃事故或许对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影响有限,但是一旦某个储能电站着火,尤其是电网侧储能电站着火则可能严重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进程。因此,规范化、标准化是储能产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储能设备质量管控,使之满足相关标准要求,可以为储能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设置准入门槛;从储能设备的型式试验、产品认证、到货检验、并网检测、运行维护等环节进行闭环管理,可以最大程度上降低电池储能系统的安全和质量风险发生的概率。
据了解,我国储能项目建设中还存在性能指标模糊化、规划设计简单化、消防设施形式化等问题,这些都是后期产业各方应该重视并着重解决的问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能源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能源财经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