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鹏科技上市发行价52.19元/股 拟募资加码锂电池产能及研发
来源:能源财经网 作者:林音 时间:2022-09-05 17:24:02
图片来源:深交所
9月5日消息,据交易所公告,深圳市豪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豪鹏科技)今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证券代码为001283,发行价格52.19元/股,发行市盈率为22.99倍。
截至中午收盘,豪鹏科技股价涨停,报收75.15元/股,涨幅43.99%,总市值60.12亿元。
锂电池收入占比持续提升
资料显示,豪鹏科技致力于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的研发、设计、制造和销售,是一家具备自主研发能力和国际市场综合竞争力的企业,能够为客户提供灵活可靠的一站式电源解决方案。
从产品来看,豪鹏科技现有产品包括聚合物软包锂离子电池、圆柱锂离子电池及镍氢电池;其中,中型聚合物软包锂离子电池主要应用于笔记本电脑及周边产品、智能家居、安防设备、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领域;小型聚合物软包锂离子电池主要应用于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圆柱锂离子电池主要应用于便携式储能、蓝牙音箱、移动支付终端、智能家居、个人护理、医疗设备、电动两轮车等领域;镍氢电池主要应用于民用零售、个人护理、车载T-Box、照明灯具等领域。
客户方面,豪鹏科技产品技术和品质获得众多全球知名品牌商的认可,并保持长期稳定合作,包括惠普、MSI、罗技、索尼、哈曼、百富、大疆、飞利浦、松下、博朗、LG、FITBIT、伟易达、佳明、GOALZERO、ARLO、SHARK、金霸王、劲量、VARTA、广汽埃安等。
据悉,豪鹏科技于2002年设立之初,以镍氢电池的研发、设计、制造和销售为主营业务。2011年,公司开始发展锂离子电池模组业务,为客户提供整体电源解决方案。2021年度,公司锂离子电池业务收入达到27.14亿元,其业务2019年至2021年复合增长率为26.91%,在主营业务收入中的占比持续提升,2021年更是超过了80%。
此外,能源财经网注意到,豪鹏科技产品终端客户主要为国际知名品牌商,2019年-2021年,公司外销收入分别为13.07亿元、18.01亿元和 22.56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3.60%、69.09%和68.71%,外销收入占比较高。
锂电池产能持续扩张
根据行业规范公告企业信息和行业协会测算,上半年全国锂离子电池产量超过280GWh,同比增长150%,全行业收入突破4800亿元。
近些年,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科技的迅速发展,智能化、便携式的需求越来越多,除手机、笔记本电脑、个人护理、手持设备等需求不断更新升级外,涌现出智能家居、智能穿戴、智能安防等新的应用领域,对高性能的电池解决方案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
研究机构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了《中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2年)》预测,2030年之前全球锂离子电池出货量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5.6%,到2030年总体出货量或将接近5TWh。
豪鹏科技分析,目前,公司相关产品产能利用率较高,难以满足下游市场迅速发展、客户订单量持续增长的现状。综合考虑市场发展趋势和公司业务拓展规划,公司亟需建设自有生产基地以扩充及优化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等产品的产能,提升相关产线自动化水平,以满足未来业务增长的需要。
根据豪鹏科技日前披露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公告书信息,公司本次发行募集资金总额为10.44亿元,扣除发行费用(不含增值税)后募集资金净额为9.43亿元。此次IPO,公司拟使用募集资金8.8亿元用于广东豪鹏新能源研发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一期),拟使用募集资金6289.08万元用于广东豪鹏新能源研发中心建设项目。
豪鹏科技本次发行募集资金用途(单位:万元)
具体来看,广东豪鹏新能源研发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一期)的建设内容涵盖小型、中型聚合物软包锂离子电池,聚合物软包扣式锂离子电池,圆柱锂离子电池(PACK)以及镍氢电池的产能转移及扩产,与公司现有产品一致。项目完成后,将实现镍氢电池产能2.82万只/年,聚合物软包锂离子电池2.56万只/年,圆柱锂离子电池(PACK)4352万组/年。
上述项目建成后,可以优化豪鹏科技现有产能布局和产品结构,将目前相对分散的生产基地布局予以集中,产生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提升自动化生产水平、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以及总体产能,满足下游市场不断增长的需要,进一步提高公司盈利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广东豪鹏新能源研发中心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建设研发中心、新增研发课题以及购置配套研发设备等三个部分,其中新增研发课题包括:“笔电高能量密度体系平台开发”“软包扣电项目”“快充平台项目”“耐滥用安全改善项目”“硅碳体系平台开发”“固态电池项目”,符合公司锂离子电池业务未来发展方向。
研发中心项目成功实施后,可以解决豪鹏科技近年来业务快速扩展导致研发场地紧缺的问题,明确公司未来锂离子电池研发方向,改善现有研发实验室条件,吸引高素质研发人才,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为公司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能源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能源财经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