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cript:; 下游电动汽车市场需求疲软 动力电池很受伤-报告-能源财经网-新能源财经门户网站

下游电动汽车市场需求疲软 动力电池很受伤

2012是多灾多难的一年,对于众多国内外锂离子动力电池厂商来说尤其如此,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下游电动汽车市场需求疲软。但国际和国内厂商又有所区别,幸福的遭遇都是相似的,但不幸的遭遇各不相同。

中国:挣扎

高投入、低产出,下游需求难以支撑其发展——这就是中国动力锂离子电池的现状。

国内许多企业进入动力电池领域是在2009~2010年,彼时正是新能源概念炒得最凶的年份,大家纷纷投入巨资进入这个“看起来很好”的产业。两年之后才回过神来,技术、资金、下游需求等都是动力电池发展途中凶猛的拦路虎。

甚至可以断言,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家动力电池企业能盈利。

比亚迪(01211.HK),亏损!

根据比亚迪2012年半年报,大致可以推算出包含动力锂电池在内的新能源业务亏损达到4.69亿元以上。其中还包括汽车研发补贴在内的政府补贴收入为2.2亿元,为净利润的14倍。抛开这部分政府补贴收入,那么比亚迪的亏损会更多。

比克(NASDAQ:CBAK),挣扎在退市的边缘!

比克在2012年经历了两次退市的危机。分别在2012年3月26日和2012年10月25日,采取了应急措施,艰难地度过了退市危机。退市危机虽然暂时解除,但公司本身存在的问题却丝毫未能得到缓解。

传统消费电子品电池业务萎缩,动力电池项目进展缓慢。主要生产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分公司天津比克,2012年5月份传出将会被出售,原因在于订单量太少,并且从未盈利。

协鑫动力,停产!2012年9月中旬,协鑫动力宣布停产。2011年6月,协鑫收购加拿大动力锂电池厂商MNKE旗下的江苏伊思达电池公司,并改名协鑫动力电池有限公司,正式进军锂离子动力电池领域。然而仅过了15个月即宣布项目基本失败。

协鑫动力进入动力电池领域,可以说毫无技术背景,完全靠砸钱买技术、买人才方式注定不会长久。事实上,有业内专业人士表示,动力电池远比消费电子品电池复杂且技术含量更高,进入该领域除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一定的技术积累也必不可少。

一方面是众多动力电池企业陷入亏损泥潭举步维艰,另一方面却丝毫不减业界对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的投资热情。

综合媒体报道,2 0 1 2年2月1 3日,总投资43.33亿元的磷酸铁钒锂动力电池项目落户广西来宾市;2月24日,总投资5亿元的纳米磷酸铁锂动力电池项目落户成都金堂县成阿工业园区;3月12日,总投资30亿元的青岛力神动力电池项目落户青岛开发区;3月,总投资10.7亿元的赣州力晨电源有限公司动力电池项目落户赣县经济开发区;7月19日;总投资10亿元的湖南瑞翔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落户永州;8月17日,总投资8亿元的湖北德润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落户广水。

此外,发展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2012年11月30日,财政部官网发布《2012年度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工程拟支持项目名单》(简称《项目名单》),共有25个项目获得政府奖励资金,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电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和动力电池项目。

其中,以动力电池项目入选的深圳市比克电池有限公司、万向电动汽车有限公司、中航锂电(洛阳)有限公司、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宁德时代新能源锂离子、山东神工海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潍坊威能环保电源有限公司、深圳市沃特玛电池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一共可获得政府奖励资金20亿元,这20亿元将按企业资质分配,分三年发放。

政府发力支持动力电池项目无可厚非,但最后入选的名单却存在一定的争议。我们注意到,目前占据着国内锂离子动力电池市场份额第一位的合肥国轩并未入选最终的名单。此中缘由,实在是让人费解。

而更让人有些费解的是,以汽车项目入选《项目名单》的深圳五洲龙凭借的是纯电动商用车项目,比亚迪凭借的是插电式乘用车项目。众所周知,五洲龙的优势在于混动,比亚迪着重于纯电动。对此,专家称是二者在自己优势领域进步空间不大。事实上,国内无论是混合动力还是纯电动都不敢说技术一流,基本情况还处在追赶美日的状态。

美国:破产重组

新能源产业被奥巴马政府寄予了厚望,美国能源部为此投入了巨额资金支持。其中,为了实现2015年电动汽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的目标,美国能源部准备了大约190亿美元作为购买补贴和开发费用。

作为美国锂离子动力电池的代表企业,A123Systems公司和Ener1公司曾是美国能源部重点支持的企业。前者获得美国能源部的贷款额为1.75亿美元,后者得到过1.185亿美元的政府补助。

现在,大家都知道结局了。A123 Systems公司,2012年10月申请破产保护。

从2012年8月份就对A123表示相当兴趣的中国万向集团在12月份的公开竞标中,击败美国江森自控、日本NEC、德国西门子,当时,虽然江森自控公布了准备收购A123的汽车业务的计划,但在12月份的竞标中,万向以2.566亿美元竞拍到了A123除国防业务以外的业务。随后在12月17日,江森自控发表了因安全保障上的问题等反对把A123的业务出售给中国企业的声明,目前此次收购的前景依然不明。

而另外一家公司Ener1早在2012年2月就申请了破产,也是在万向集团的帮助下成为了一家私营公司,重组为EnerDel。它和万向在2011年初成立了一家以万向杭州制造厂为基础的合资公司。

A123 Systems和Ener1申请破产的背景是纯电动汽车的销售比预期要惨淡。这两家公司都在2009年奥巴马总统的经济刺激政策下获得大量资金建立了生产基地,但基本没有接到美国大型汽车厂商的订单,期望落空。

A123 Systems公司方面,因克莱斯勒大大推迟了投放纯电动汽车的计划,现在采用其电池的车型仅有Fisker Karma及宝马的HE V“ActiveHybrid 5”和“ActiveHybrid 3”,产量很少。Ener1的电池也没有美国汽车厂商采用,并且其在挪威的生产EV的子公司Think Global于2011年6月倒闭,对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日韩:低迷

日产与NEC在2007年成立了合资公司Automotive Energy Supply(AESC),主要开发生产用于纯电动车“LEAF”(聆风)的锂离子动力电池。AESC目前的年产能可供9万辆纯电动汽车和1万辆混合动力车使用,但截至目前,日产聆风在全球的累计销量仅为4.6万辆。产能过剩非常严重。

另外,日产在英国和美国建立了电池生产基地,并建成了两个基地每年最多可供26万辆(英国6万辆、美国20万辆)纯电动汽车使用的电池产能。电池产能迅速提高,但实际的纯电动汽车需求还很少,不仅使AESC大量生产线闲置,甚至影响到了上游电极供应商NEC Energy Devices的工厂开工率。

不仅仅是AESC,同样作为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商的GS汤浅也在为其动力电池业务伤脑筋,该公司主要向三菱汽车供应动力电池。GS汤浅2012年将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充电电池的产能扩大,其生产的动力电池可供约6万辆纯电动汽车使用。而其在2013年春季开工的栗东工厂(二期),将使产能再次扩大一倍多。

三菱汽车从2009年开始生产i-MiEV电动车,2010年起为标致雪铁龙制造雪铁龙C-Zero和标致iOn。截至2012年8月三款车型累计总销量仅为2.8万辆。这使得动力电池供应商GS汤浅不断扩大亏损,未来可能会使该公司不得不调整其扩大产能的计划。

韩国电池厂商的情况也一样。2012年9月,博世和三星SDI宣布解除合资关系。双方于2008年成立了SB LiMotive公司,但订单情况不佳。除三星SDI外,凭借车用电池展开攻势的LG化学也在美国建立了生产基地,但订单少,基本未开工。LG方面表示,电动汽车销售低迷还影响到了与雷诺在法国建立生产基地的计划。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能源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能源财经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