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隔膜巨头到固态电解质复合膜先锋 星源材质锂电材料持续进阶
来源:能源财经网 作者:林音 时间:2025-05-20 16:00:11
星源材质参展CIBF 2025
能源财经网5月20日讯(林音 广东深圳报道)随着电动汽车、储能市场对高能量密度与高安全性电池的需求攀升,固态电池凭借性能优势被广泛认为是下一代电池技术的终极形态。比亚迪、广汽、长安、上汽等车企纷纷明确固态电池上车计划,在低空eVTOL与人形机器人领域,固态电池也因能满足“三高一快”要求,成为关键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工信部今年发布的动力电池新国标对安全性的极限要求,也更加凸显了固态电池的天然优势。不难看出,无论是下游多领域的迫切需求,还是政策的持续催化,都在推动全固态电池加速落地。
但产业化的道路并非坦途,全固态电池依然存在离子电导率问题、固固界面问题和循环性能等难题待解。在这场向全固态电池商业化冲刺的赛道上,唯有率先实现技术突破、攻克核心难题的企业,才能抢占行业制高点,掌握发展主动权。
5月15日,星源材质(300568)与其合作伙伴中科深蓝,带着固态电池解决方案的创新成果亮相CIBF 2025。当日,星源材质正式推出新产品固态电解质膜,为全固态电池商业化进程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与解决方案,也展现出企业抢占行业技术高地的决心与实力。
创新膜材破局 驱动全固态电池量产新程
众所周知,固态电池的研发本质在于替代传统的液态电解质。相较于易燃易泄漏的液态电解质,固态电解质凭借不可燃、耐高温、绝缘性强等特性,能从根源上规避电池热失控风险;同时,其更高的结构稳定性可适配锂金属等高比容量负极材料,突破液态体系下能量密度的理论上限。
根据电解质材料体系,固态电池可分为有机聚合物基、无机陶瓷氧化物、无机陶瓷硫化物三大技术路径。但不同技术路径均面临一定挑战,例如无机陶瓷厚膜电解质中,氧化物材料硬脆,难以实现大面积连续生产,硫化物稳定性差,对生产条件要求极高,且电极/电解质间为固体间刚性接触,界面易失效;而传统的聚合物电解质在工作温度下机械强度低,电池易形变,导致电池失效。
在此背景下,星源材质与中科深蓝联合打造的“刚柔并济”新型固态电池解决方案,成为破局关键。
据悉,中科深蓝技术传承于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崔光磊研究团队,凭借十七年深耕固态电池领域的积累,拥有200余项相关专利。其首创的“刚柔并济”与“原位固化”工艺,由星源材质供应“刚性骨架”,解决了无机陶瓷电解质“硬脆”难题,保障电池结构稳定性;柔性导电电解质通过原位热聚合,攻克了固-固界面接触导致容量衰减的行业痛点。
不仅如此,该方案在分子结构工程设计上持续创新,通过拓宽电压耐受窗口提升能量密度,引入功能基团提高离子电导率。“刚柔并济”复合创新材料体系,更实现了有效降低电池运行温度,全方位提高固态电池的性能、可靠性并降低成本,为固态电池商业化按下“加速键”。
基于这一材料体系制备的聚合物全固态电池,性能表现尤为亮眼:能量密度实现从250Wh/kg至700Wh/kg的跨越,真正兼顾高能量密度与高安全性。以最新开发的65Ah大容量固态电池为例,其能量密度达310Wh/kg,支持持续5C高倍率放电(100% DoD),且无需热管理即可通过热蔓延测试;另一款基于亚硫酰氯衍生物体系的宽温区(-60℃~90℃)二次高比能锂金属原型电池,能量密度更是突破700Wh/kg。
此次固态电解质膜的发布,意味着星源材质在固态电池产业链中已抢占关键位置。产品量产后,公司不仅能供应关键的材料和组件,极大提升在电池中的价值占比,而且在该技术路线下,电池企业能大部分沿用之前锂电生产设备,减少注液等环节,进一步提升了电池生产效率。
星源材质营销副总裁 夏钧
5月16日,星源材质营销副总裁夏钧在与能源财经网交流时强调,星源材质与中科深蓝合作的技术路线,是当前国内最具量产潜力的方案,尚无同类产品与之竞争,未来可直接供应成膜固态电解质,为固态电池规模化生产提供高效解决方案。
除了在固态电解质膜方面的亮眼表现外,夏钧还进一步介绍了星源材质在固态电池赛道的整体布局。其中,公司参股公司深圳新源邦科技有限公司成绩斐然:氧化物电解质产品已建成百吨级规模化产能,实现十吨级稳定出货;硫化物电解质技术亦实现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跨越,目前已进入小批量供应阶段,为下游客户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有力地推动了固态电池产业链的完善与发展。
当前,星源材质正凭借多元合作与自主研发双线发力,深度布局固态电池赛道,为下游客户提供多样化的固态电池材料解决方案。在其持续深耕的隔膜领域,公司也成功成为大曹化工株式会社及其上海子公司半固态电池项目专用隔膜的独家供应商,通过深度绑定国际头部客户,不仅巩固了在高端隔膜市场的领先地位,更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拓展全球应用市场,持续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
多维战略领航 擘画隔膜产业进阶宏图
资料显示,作为国内锂离子电池隔膜行业的先行者,星源材质自2003年创立起,便持续深耕隔膜研发制造,始终稳居行业头部阵营。此次亮相CIBF 2025,除了发布固态电解质膜外,公司还携两大核心隔膜解决方案以及多款创新产品亮相。
星源材质隔膜产品
其中,两大核心隔膜解决方案直击市场痛点:大储能用隔膜方案适配大规模储能系统长寿命、低成本的需求;高安全、长循环、高快充的动力用隔膜方案,不仅解决了新能源汽车用户对安全、快充和续航的核心诉求,更在低空经济、机器人AI等特殊应用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
同时,星源材质还展示了丰富的创新产品,低温粘结涂层、非氟涂层等特色产品在不同场景下性能卓越;数码专用基膜为消费电子产品提供可靠保障。
而这些技术成果的背后,是星源材质对行业趋势的深刻洞察。夏钧指出,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唯有技术领先且具备全球化布局能力的企业,方能在行业变革浪潮中脱颖而出,同时,秉持质量先行理念的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的长远发展。
显然,星源材质,正是上述行业趋势的典型践行者。
在全球化战略布局上,星源材质以深圳光明区总部为核心,已在全球范围内构建起 “九大生产基地+六大研究中心”的协同发展格局,九大生产基地涵盖深圳、合肥、常州(两地)、南通、欧洲瑞典、佛山、东盟、美国等核心区域,六大研究中心分别设立于深圳(聚焦隔膜技术、前沿技术及装备研究)、华东(南通)、日本大阪及欧洲瑞典,形成研发与生产的全球化联动。
其中,欧洲、美洲、东盟生产基地的设立极具战略意义,不仅能有效规避贸易壁垒,保障本土市场的稳定供应,更通过贴近客户的本地化生产模式,大幅提升供应链响应效率。以公司马来西亚基地为例,目前该项目正稳步推进,预计于今年正式投产,届时将进一步完善公司在东南亚市场的产能布局。
按照战略规划,到2027年,星源材质将在全球范围内构建起总产能达160亿平方米/年的隔膜生产体系。不仅如此,夏钧还透露,星源材质将持续洞察全球客户需求,动态规划新的海外生产基地,不断强化公司在全球新能源材料市场的话语权与影响力。
强大的全球布局离不开品质支撑。在产品质量方面,星源材质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与持续的工艺优化,精准把控隔膜核心参数,在厚度均匀性、孔径分布、孔隙率调控、力学强度、热稳定性及低水分含量等关键指标上实现完美平衡,产品品质一直处于国际高品质水准,是全球中高端锂离子电池隔膜主流供应商之一。
对品质的坚守,也切实转化为市场端的强劲韧性。星源材质不仅收获了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欣旺达、蜂巢能源、亿纬锂能、天津力神等国内知名锂电池厂商,在国际市场,公司产品也已批量供应LG化学、三星SDI、远景AESC、NORTHVOLT、村田、SAFT等一线厂商,并与多家大型锂离子电池厂商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
尽管2025年一季度属于锂电隔膜行业传统销售淡季,但星源材质表现却超出预期。夏钧透露,今年首季度,公司出货量环比2024年第四季度,基本保持平稳态势。展望全年,夏钧给出了50亿平方米的出货指引,展现出对公司产品市场拓展的充足信心与企业战略布局的强大底气。
与此同时,星源材质也清醒地认识到行业当前面临的挑战。面对隔膜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战持续的复杂环境,夏钧强调并号召,企业发展应注重质量与技术创新,摒弃唯价格竞争,隔膜产业从“价格厮杀”到“技术博弈”,同时建议通过建立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加强自律、完善供应链信用保障机制等举措,推动行业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
结语:
从行业发展的宏观视角来看,锂电隔膜市场正经历深刻变革。过去,全球市场份额主要是被日本、美国、韩国占据,近年来,随着国内企业在隔膜制备工艺上的突破及资金投入,国产锂离子电池隔膜产品逐步打入海外市场,日本、美国、韩国隔膜企业的市场份额下降明显。2024年,中国企业已占据全球隔膜市场份额91%以上,中国隔膜产业已站在全球舞台中央。
“目前产业年需求订单增长超20%+,产业仍在积极发展。”夏钧表示,星源材质将秉承技术领先隔膜专家的理念,持续为客户提供高品质、高安全的锂电池隔膜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面对行业变革带来的新机遇,星源材质积极谋篇布局:在固态电池领域,深化技术研发,为电池企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在隔膜领域进一步提升出货占比,巩固市场领先地位。此外,公司还将积极开拓新赛道,开发系列功能膜产品,为企业发展注入新动能,以多元战略驱动可持续增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能源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能源财经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