钠电产业化提速:这家正极材料龙头如何破局钠电赛道?
来源:能源财经网 作者:夏末 时间:2025-04-23 16:21:33
在碳酸锂价格持续波动与储能市场需求井喷的双重驱动下,钠离子电池凭借成本优势与性能突破,正以“革新者”姿态加速抢占中低端动力电池与储能市场。行业普遍预计,2025年将成为钠电商业化关键节点,产业化进程显著提速。
据行业机构测算,全球钠电池规划产能呈现爆发式增长,中国企业在产业链各环节占据主导地位,吸引整车厂、电池企业、材料供应商等全产业链巨头纷纷加码布局。从市场应用看,头部企业已率先实现场景落地:宁德时代(300750)与车企合作推出的钠电车型续航实现突破,比亚迪(002594)钠电储能系统完成兆瓦时级项目并网;技术研发层面,第二代钠离子电池性能不断提升,200Ah大容量电芯量产及万次循环寿命等指标取得重要进展,钠离子电池正从技术研发加速迈向规模化应用。
当前,钠离子电池以层状氧化物、聚阴离子、普鲁士蓝/白三大技术路线为主,因不同性能在市场定位上呈现差异化竞争格局。层状氧化物凭借高能量密度在动力领域占据优势,但其循环寿命较短,空气稳定性较差,需要包覆改性。普鲁士蓝/白以其独特的立方框架结构,可实现高能量密度,但其循环寿命不足和性能短板导致产业化进程放缓。而聚阴离子材料则以高安全性、良好的低温性能和超长循环寿命等综合优势在动力和储能市场展现出独特潜力,成为产业发展新焦点。在这场重塑电池产业格局的技术革命中,材料体系作为决定钠电产业化进程的核心要素备受关注。正如某行业权威人士所言:“在钠电产业化竞争中,材料体系是核心,其性能与成本直接决定电池竞争力,成为企业制胜关键。”
从前驱体到正极材料,多家上市公司在钠电领域进展迅速,已有量产甚至拿下大规模订单。中伟股份(300919)于2024年8月已实现聚阴离子前驱体量产,年产能8,000吨。容百科技(688005)于2025年初斩获下游战略客户3,000吨钠电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订单和百吨级聚阴离子正极材料订单,进一步证明了其钠电领域卡位领先和技术商业化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容百科技作为三元正极材料龙头企业,自2022年即启动钠电研发,依托锂电正极领域的深厚技术积淀,迅速开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跨越。在技术路线规划上,容百采取多元化布局策略,全面覆盖层状氧化物、聚阴离子、普鲁士蓝/白三大主流技术方向,既立足当下市场对高性能材料的迫切需求,又着眼于未来技术升级迭代,为持续领跑钠电正极材料赛道奠定坚实基础。
根据相关公告显示,容百科技层状氧化物技术路线成果突出,能量密度突破160Wh/kg,稳居行业第一梯队,并实现批量交付。不仅如此,在普鲁士类材料方向,容百科技也正通过加大创新研发,技术储备处于行业前列。
不仅如此,容百科技在聚阴离子路线实现了更显著的技术跨越。2024年,容百科技在聚阴离子材料的压实密度、容量及倍率性能等关键指标上取得重大突破,其产品循环寿命超10,000次,在储能领域具备显著的长寿命优势;即使在-30℃的极端低温环境下,仍能保持较高放电容量,整体性能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凭借优异的产品性能,该材料已通过国内外头部客户验证,并于2025年2月成功斩获头部客户数百吨订单,目前已实现正式量产,打破了行业内多数企业在低温性能与循环寿命上的技术瓶颈,树立了行业新标杆。
在技术创新与工艺方面,容百科技展现出强劲的研发实力。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达4.24亿元,同比增长20%,通过自主研发的钠电材料一体化生产工艺,技术创新与流程优化,实现了成本的大幅降低。尤其是聚阴离子材料,凭借电芯端的特殊工艺,成本较现阶段锂电可降低20%-30%,极具竞争优势,为大规模产业化筑牢成本根基。
除了技术突破,容百科技在产能布局上同样展现出前瞻性战略规划,计划到2030年在中国、欧洲、北美三地建成合计40万吨/年的钠电正极材料产能。2025年公司加速推进产能落地,仙桃基地新增的6,000吨/年聚阴离子中试线已通过头部客户审核验证,预计于2025年三季度投产,为大规模量产奠定坚实基础。相较于同行企业在产能规划与建设进度上的滞后,容百科技的产能扩张节奏更能匹配市场快速增长的需求。
某资深行业分析师指出,技术创新与产能布局是钠电池产业化的核心驱动力。容百科技凭借深厚的技术积淀与前瞻战略,以“多技术路线并行”策略抢占发展先机。随着规划产能加速释放,其在钠电正极材料领域的主导地位愈发显著。在钠电重塑全球能源格局的进程中,容百科技正以技术与产能为双轮驱动,不仅将加速行业商业化进程,更有望成为推动全球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核心力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能源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能源财经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