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cript:; 推广新能源车须破地方保护-国内新闻-能源财经网-新能源财经门户网站

推广新能源车须破地方保护

李克强总理日前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并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包括民间资本积极参与。政府公务用车、公交车要率先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同步完善配套设施,并提出要求2015年高效节能产品达到50%的市场占有率。此次李总理大力提倡使用新能源车,透露出政府或将更大力度地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但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大力推广,“地方保护主义”筑起的壁垒已成最大障碍。汽车企业在向非生产地推广新能源汽车过程中,遇到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障碍,致使推广工作遭遇困境,造成目前新能源车市场发展停滞的尴尬。

目前,四种地方保护苗头最为典型:

其一,由于新能源汽车补贴是拿地方财政给生产车企补贴,而地方财政收入多来自本地企业税收,这就导致地方政府采取“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做法,对新能源车的补贴范围仅限于当地企业,不对外地车企开放,让不少品牌难以享受到地方补贴。

其二,一些新能源汽车示范城市将“示范试点”当作招商引资的牌来打。你要在我这里示范运行你的车,就要在我这里投资。一些城市甚至赤裸裸地提出,到他们那里建立组装厂。

其三,有些地方政府出台一些有倾向性、针对性的制度政策来保护当地的汽车企业。如对于纯电动汽车,如果电池容量大于等于15千瓦时,国家将按照3000元/千瓦时来补贴。但有些地方的电池企业能生产出更大容量的电池,那么当地政府就会针对这些企业制定出一些额外的奖励措施。

其四,如果当地没有整车企业而只有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则会要求进入当地市场的整车企业必须采购当地的零部件。但让一些外来整车企业苦恼的是,当地产的零部件比如电池,很多都没有经过严格的测试,有的即使作了检测,但技术水平远远达不到整车的要求。因此,这也就阻碍了一些外来企业的进入。

地方保护形成的隔墙效应,让示范效果大打折扣,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极其有害。同时会产生很多弊端。地方保护主义会让当前新能源汽车的推广运用工作蜕变为一种政治任务,丧失让车企凭借市场来检验自身产品是否产销对路的效果。一开始就采取地方保护的措施来促使本地车企发展,常常会保护当地技术落后的新能源汽车,不利于在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内真正地培育一些大型骨干企业,可能会使得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走上传统汽车产业大而不强的老路。

因此,业内人士强烈呼吁,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急需拆除地方保护主义的篱笆,实现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汽车一样的在各地自由销售。只有市场真正放开才能更好地示范,进而扩大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能源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能源财经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