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石墨烯研究“虚火过旺” 存在太多急功近利行为
来源:本站 作者:admin 时间:2015-03-24 01:14:23
“近年来,我国在石墨烯领域所发表的论文和申请的专利在数量上都已领先世界,但是真正原创性、突破性的成果非常少,研究水平绝非世界第一。”近日,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中科院院士刘忠范坦露对我国石墨烯领域研究现状的担忧。
2004年,石墨烯被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两位科学家首次获得,是至今发现的厚度最薄的材料,而且它拥有非常好的导电导热性能和力学强度。因为其巨大的潜在应用前景,短短十年来,石墨烯已成为各国科学界炙手可热的新材料。
中国自然也不例外。“全世界范围内,中国搞石墨烯研究的队伍最庞大,参与的企业最多,炒得最火最热。”刘忠范说。2008年,他带领团队开始着手石墨烯的研究,目前团队已拥有相当规模。
然而,刘忠范认为,国内的石墨烯研究存在太多急功近利的行为。“很多都是短平快的粗放型研究和概念的炒作,市场也非常无序,多数企业是为了炒作石墨烯而一拥而上的小作坊式的企业,没有雄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基础来支撑真正的石墨烯产业化研究。”刘忠范说。
国外石墨烯产业则往往聚焦长远发展布局。例如从2013年开始,为了推动石墨烯的产业化,韩国政府把40余家科研机构和6家企业整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石墨烯联盟。欧盟也启动了石墨烯旗舰计划,英国则在石墨烯诞生地的曼彻斯特大学成立了国家石墨烯研究院和工程创新中心。同时,IBM、三星、拜耳、波音公司等大型企业已认识到石墨烯的重要性,在扎扎实实地投入,有足够的实力真正推进产业化进程。
与此相对,“产业虚火过旺”,这是刘忠范对国内石墨烯研究的评价。在他看来,我国的石墨烯研究仍处在低端、粗放的发展阶段。既有的研发工作大多停留在动力电池、超级电容器、涂料等短平快的技术方面,这样的公司有成百上千家,多是小打小闹行为,很难形成气候。“即使石墨烯能够作为一种新材料引发革命,也没有大龙头牵引企业引领研究未来发展,因此,未来中国市场极有可能被国外企业占领。”。
他认为,这恰恰反映出我国的科研文化环境和文化土壤问题,即普遍的急功近利心态,“一窝蜂而上的结果必定是一窝蜂而下”。集成电路的发展就是一个例证。上世纪60年代,我国集成电路研究的火热程度不亚于如今的石墨烯;而2014年的数据显示,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额已达到2865亿美元,约合1.8万亿元人民币,远超石油成为第一大进口商品。
“整合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力量是非常必要的。”刘忠范说,从国家层面来说,关于石墨烯研究和产业布局目前尚无统一规划,还处于各个部门各自为政、重复投入严重的状态。
刘忠范指出,当务之急,政府应该搭好产学研研发平台,重点布局,重点攻关,避免重复投入和低水平的重复性研究。一方面,要加强真正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另一方面,高度重视面向产业化的关键技术和工程化研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能源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能源财经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