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cript:; 真理研究墨柯:2014年中国消费类锂离子电池市场结构分析-行业新闻-能源财经网-新能源财经门户网站

真理研究墨柯:2014年中国消费类锂离子电池市场结构分析

1428648228255664.jpg

中国电池杂志-中国电池网讯(杨阳 深圳报道)在4月10日深圳召开的2015年中国移动电源行业年度品牌营销论坛暨第二届(2014-2015年)中国移动电源行业年度人物/年度工业设计/年度创新/年度优秀供应商颁奖盛典上,真理研究首席分析师墨柯在会上做了《2014年中国消费类锂离子电池市场结构分析》的主题演讲,他认为,锂离子电池市场发展势头良好。

墨柯分析师做了如下分析:

全球锂电市场需求总况

2011年以来,全球锂离子电池市场进入到高速发展通道,2014年市场规模是2011年的2.5倍,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32.51%。

全球市场年增速自2012年达到顶峰之后逐渐下降,主要原因是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需求日趋饱和。

2014年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高速崛起,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全球市场增速下滑的幅度。

中国锂电市场需求总况

2011年以来,中国锂离子电池市场进入到高速发展通道,2014年市场规模是2011年的5.33倍,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51.95%。

中国市场年增速持续攀高,主要原因是:①中国市场的地位在逐步提高;②2014年中国电动汽车市场高速崛起。

中国企业的锂离子电池产量远高于中国市场的需求总量——产量或达到2600万kWh(含ATL,具体数据在统计中)。

中国市场地位逐年提高

近两年中国市场地位快速提升主要原因:2013年主要得益于智能手机和移动电源市场的大爆发;2014年主要得益于电动汽车市场的大爆发。

全球锂电三大市场发展情况

全球市场与中国市场的相同之处: 3C电子产品市场虽然还是最大,但市场份额在逐年下降;交通工具市场的发展很快,未来几年内将超越3C市场而成为锂电最大的需求市场。

全球市场与中国市场的不同之处:全球3C电子产品市场2014年的份额还在50%以上,而中国已经到了50%以下;几乎在各个细分市场,中国的发展速度都要快于全球。

中国锂电三大市场发展情况

中国市场规模4年间增长4.3倍,年均复合增长率62.61%;3C电子产品市场4年间增长2.7倍,年均复合增长率39.09%;3C电子产品虽然还是最大,但比重已由2011年的69.5%快速降至2014年的43.5%;交通工具电动化市场4年间增长7.2倍,年均复合增长率93.21%;比重由2011年的20.9%快速升至2014年的35.1%;增长动力是电动汽车市场;工业&储能市场4年间增长9.6倍,年均复合增长率112.71%;比重由2011年的9.6%升至2014年的21.4%;增长动力是移动基站电源市场。

2014年中国锂电市场结构

2014年最大特点:电动汽车成为了最大的细分市场;2013年前三大市场是手机、笔记本电脑和电动自行车,三者份额之和54.82%;2014年前三大市场是电动汽车、手机和移动基站电源,三者份额之和是53.46%;2014年同比增速最快的前三大细分市场是电动汽车(548.4%)、移动基站电源(347.3%)和移动电源市场(95.1%);2014年中国市场移动电源用锂离子电池需求量是199.95万kWh,同比增长95.14%(全球是87.92%)。

2014年中国市场各类锂离子电池用量

聚合物电池:2014年同比增长89.3%。除了电动工具市场之外,在其他的各个细分市场均有所增长,但目前主要还是集中在3C电子产品市场。2014年聚合物电池的份额提升了1.7%。

圆柱型电池:2014年同比增长68.37%。主要市场的用量均有所增长,但增速不如其他两类电池,致使其2014年的市场份额下滑1.7%。

方型电池:2014年同比增长77.46%。虽然在电动汽车市场和移动基站电源市场用量大增,但包括手机在内的其他市场均有所下滑,两相抵消,致使其2014年份额基本不变。

3C市场主要使用聚合物电池:

2014年中国3C市场接近50%的用量是聚合物电池,绝对用量同比提升近90%的同时,市场份额也同比提升了近11%:38.3%(13)→49.2%(14)。

因移动电源市场的高速发展,圆柱型电池还能跟得上发展步伐,市场份额略有下降:32.2%(13)→31.7%(14)。

方型电池正在持续快速失去市场份额:29.5%(13)→ 19.1%(14),绝对用量也在下降。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能源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能源财经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