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自主品牌汽车崛起要下“猛药”
来源:本站 作者:admin 时间:2013-03-03 23:25:17
精彩观点
我们希望“中国汽车走遍全世界”,而不是“全世界的汽车走遍全中国”。
自主品牌汽车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关键在于企业是在积极主动的发现、解决问题。
生产制造新能源汽车,不能跟风,但也不能歇气。
个人简介
李书福:
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副理事长。李书福白手起家,创办吉利集团。1999年底,吉利集团员工发展到近万人,总资产20多亿元,年销售收入30多亿元。吉利集团是中国第一家生产轿车的民营企业。此外,吉利还投资8亿多元创建了民办大学北京吉利大学。
2010年3月28日,吉利汽车以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瑞典汽车企业沃尔沃100%的股权,主要有9个系列产品,包括S40、S60、S80、C70、C30、XC90、XC60、V50、V70,这几乎是目前沃尔沃在全球范围内销售的所有车型。其中,S40、S80(加长版)以技术合作的形式在中国长安汽车(000625,股吧)集团国产化生产。
本来发布会只安排了1小时的采访,却被延长到近2小时;本来只邀请了几十家记者,但主动到场的却超过百人;多次提醒最好围绕预先设定的主题提问,却被记者拉着多次“偏题”……这就是“汽车疯子”李书福的魅力。
昨日,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重庆商报记者受邀其中。发布会上,李书福呼吁围绕简化海外并购审批流程、加大公务车采购改革力度、推动民营车企科技创新等方面下“猛药”,以助推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崛起。
走出去
呼吁简化跨国并购审批流程
继成功收购沃尔沃后,今年以来吉利在国际并购上“大动作”不断。2月1日,吉利宣布收购伦敦“黑色出租车”生产商英国锰铜控股,以1104万英镑代价将后者全部业务与核心资产尽收囊中。还有消息称,吉利有意竞购美国一知名电动豪车制造商。
在李书福眼中,目前是否已是国际化并购的最佳时机?
对此,李书福表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应该有自己正确的战略,不断发现符合自身战略需要的机会。“吉利不可能放弃全球有可能存在的并购机会,当然,当我们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不会很生硬地去做一些不该做的项目,这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必备的素质。”
实际上,在海外并购之路上,李书福也曾遇到过瓶颈。时至今日,谈及当年收购沃尔沃时,由于审批环节复杂而延迟交割,李书福仍显得颇为无奈。他为此付出的沉重代价是,多支付了数千万欧元成本。
“当时,面对复杂的审批程序,我们非常无奈。”李书福表示,复杂的审批程序,从本质上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经济活动,阻碍了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以及民企发展。“但让我们欣慰的是,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在如何简化跨国并购审批流程上已经做出了部署,希望能尽快推行、解决所存在的问题。”
自主创新
民企发展须持开放的心态
不过在李书福看来,自主品牌车企想发展,跨国并购并不是唯一手段。用他的话来说,如何实现科技创新同样是命门所在。
“不容忽视的是,目前在国家针对汽车行业的管理制度上,对民营车企仍有诸多限制。”李书福昨日表示,自主品牌汽车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关键在于企业是在积极主动的发现、解决问题。“我们一直坚持的梦想,是要让中国汽车走遍全世界,而不是全世界的汽车走遍全中国。想实现梦想,就得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制度层面上给予配合。”
“民企想快速发展,必须持开放的心态。我们不能闭门造车,要利用全球有可能利用的所有力量,去寻求合作。”李书福表示,对吉利而言,想进行转型升级,就必须在全球寻找在汽车领域有造诣的专家。“以前吉利生产的车型总体档次不高,我们会在较短时间内摆脱低价低质的形象。预计3~5年内,吉利汽车的档次不会低于韩国的同类产品。”
公车采购改革
公务车采购改革助推民企发展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公务车自主化再度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改革的核心,就是公务用车大量采购自主品牌车型。对此,李书福给出的看法是,推动自主品牌汽车进入公务车采购目录,将有效助推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
“我高度关注国家的公务车采购改革方案,政策推行后,能大力推动以吉利为代表的民营车企的发展。”他表示,吉利很多车型也进入了政府采购目录。不过,由于以前车型总体档次不高,也尚未拿到采购订单。为改变这一现象,吉利方面正在加紧开展新产品的开发,很快就会推出适应于政府机关用车的标准的产品。
汽车排放
提高高排放标准应公布时间节点
昨日的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北京前段时间不断提升汽车尾气的排放标准,让一些自主品牌的车型不得不退出北京市场,此举是否对自主品牌汽车过于严苛?”
李书福回答称,他坚决支持国家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因为这有利于汽车产业整体和长期发展,同时汽车企业应主动解决问题,例如减少发动机的排放等。“不过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时,政府应公布中长期规划,提前公布时间节点,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李书福说,目前,中国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的提高,并没有长久的时间节点,这给自主品牌车企带来挑战,让有的企业无法适应。因为车企需要时间去开发适合新标准的车型,少则1年,长则2~3年。
新能源汽车
政府可首选推广短途低速型
“生产制造新能源汽车,不能跟风,但也不能歇气。”李书福昨日建议,中国想发展电动汽车,应当首先选择推广短途低速型。
李书福表示,中国汽车进入家庭势不可挡。但因为能源、道路、资源等限制,中国应根据国情走出能源多样化之路,比如发展包括电动汽车在内的新能源汽车。目前在国际市场上,新能源汽车分为高端豪华型和短途低速型。由于目前电动车技术还不成熟,所以在前期先推行重量轻、电池少、体积小的短途低速型的新能源汽车,既节能,还可以改善空气质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能源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能源财经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