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车市总体呈下行趋势 新能源车销量增速放缓
来源:本站 作者:admin 时间:2021-09-02 08:15:15
进入下半年,全球车市不再延续上半年的复苏态势,开始出现下滑。在盖世汽车统计的全球主流汽车市场中,除印度和美国之外,其他市场7月份汽车销量同比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不过,新能源车细分市场的表现仍然好于整体汽车市场,销量均较去年同期呈增长态势,但各国的电动车销量增速有所放缓,法国和西班牙等国的电动车市场份额甚至出现较为明显的萎缩。
全球车市总体呈下行趋势,印度和美国是例外
7月份,全球大部分汽车市场相较去年同期均出现下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单一汽车市场也不例外。上个月,中国汽车产销量连续三个月出现双双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去年同期基数较高。中汽协副总工程师许海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2020年受疫情影响,前三个月汽车产销量均处于较低水平,此后随着疫情的防控有序,全年产销需求集中在5至12月份释放,因此这段时期的产销基数非常高。
除此之外,芯片危机导致生产停滞,经销商库存不足,许多车型供不应求,销量因此受到了冲击;原材料上涨压力等不利影响依然存在,新冠疫情复发也在一定程度上使生产和需求受到一定抑制,而这些也是欧洲主流汽车市场跌倒一片的原因。上个月,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汽车销量同比均出现两位数的跌幅,英国新车销量甚至跌至199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在一片下滑态势中,印度和美国成为了两个例外。其中印度不仅逆势实现增长,销量增幅甚至高达63%。这是由于印度各邦都放松了疫情限制措施,全国各地都有经销商重新开门营业。此外,去年同期的低基数效应也继续发挥了作用。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新车型的推出,以及紧凑型SUV的热销,印度乘用车细分市场的需求强劲,7月销量已经超过了疫情前水平。另外,印度7月份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四大汽车市场。
由于大多数汽车制造商不再公布美国月度销量数据,因此美国7月具体的汽车销量不得而知。但据摩根斯坦利分析师Adam Jonas预计,美国7月汽车销售增长5%。销量逆势增长虽是亮点,新车库存继续萎缩却成了美国车市的一大隐忧。J.D. Power估计,美国经销商在7月底有93.2万辆轿车和轻型卡车的零售库存,而2019年6月为310万辆。当月,新车在经销商处的平均停留期降至31天,低于上年同期的75天,较上月减少6天。巴克莱分析师Brian Johnson上周将其对2021年美国轻型汽车销量的预测从1700万辆下调至1630万辆,理由是新车库存较低,工厂计划更多停工。
伴随着芯片短缺以及德尔塔病毒变种大量传播,加之原材料价格持续在高位进一步加大企业成本压力,预计未来几个月里印度和美国的新车销量也将不再“好看”,全球汽车市场或面临进一步下行的压力。
新能源车销量持续增长,但增速放缓
总体来看,7月份全球新能源车细分市场的表现依然好于整体汽车市场,销量仍呈稳步增长态势。不过相较6月份,各国的电动车销量同比增速明显放缓,增幅超三位数的只有两个国家,分别是中国和意大利。另外除中国外,其他几国的7月电动车销量相较6月均大幅缩水,环比跌幅最高甚至超过70%,也因此,多国的电动车市场份额出现萎缩。
就各单一市场来看,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7月呈现出“淡季不淡”的特点,产销环比和同比继续保持增长,且双双创下历史新高。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连续三个月保持了超过23%的高市场份额。英国7月每售出6辆乘用车,就有一辆是电动车,电动汽车的销量连续第三次超越了柴油车。意大利7月电动车销量同比暴涨206%,这得益于政府为纯电动汽车提供了高达8,000欧元(约9,400美元)的补贴,并且为插电式混动汽车提供了高达4,500欧元的补贴。
相比之下,法国7月电动车销量只能说略有改善。西班牙的电动车销量相较前几个月,增速明显放缓。而在全球电气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挪威,纯电动汽车销量几乎占整体汽车市场的三分之二。
就车型而言,特斯拉Model 3上个月似乎从“神坛”跌落,在多国最畅销的电动车型TOP 3名单中,已不见它的身影。在西班牙,特斯拉上个月甚至只注册了一辆电动车。这是由于全球范围内关于电动车型的产品供给不断丰富,既有如特斯拉、奥迪和宝马等推出的中高端新能源汽车产品,又有低端产品供选,消费者的选择范围拓宽。随着传统车企不断加大电气化攻势,特斯拉的市场份额预计还将缩减。
尽管7月份全球电动汽车的销量增速有所放缓,但总体上来看,电动车正经历快速增长期,后续市场表现可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能源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能源财经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