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海就出局?贸易壁垒与保护主义下电池新能源企业如何避险?
来源:电池“达沃斯”-能源财经网 作者:陈语 张倩 时间:2024-11-20 17:13:10
ABEC 2024 | 第11届中国(广州)电池新能源产业国际高峰论坛现场
电池“达沃斯”-能源财经网11月15日讯(陈语 张倩 广州南沙 图文直播)11月13日-16日,全球电池新能源行业盛会——ABEC 2024 | 第11届中国(广州)电池新能源产业国际高峰论坛在广州南沙举行。本届论坛由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电池“达沃斯”(ABEC)组委会主办,电池网、海融网、我爱电车网、能源财经网、电池百人会联合主办,来自全球电池新能源产业链的“政、产、学、研、金、服、用”各界500+嘉宾出席盛会,围绕“顺势周期 破局向新——大时代下电池新能源产业的中国力量”这一年度主题,在交流与分享中,掀起头脑风暴,点亮思维,实现价值对话与精准对接。
14日下午,深圳市豪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党育、诺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郁弼、广东捷盟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焦军峰、深圳市时代高科技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田瀚溶、深圳市星源材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高东波等电池新能源产业链企业家代表受邀参加本次峰会的头脑风暴B互动环节,就“不出海就出局?贸易壁垒与保护主义下如何避险?”话题展开讨论。本场互动由雄韬股份(002733)冠名支持,能源财经网节选了部分互动嘉宾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陈泉泉
主持人(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陈泉泉):当前,去海外寻找新的市场已成为电池新能源头部公司共同的选择。截至2024年上半年,我国锂电产业链企业海外总投资额已高达5648亿元。但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海外锂资源国有化、欧盟加征关税等暗礁丛生,我国电池新能源产业链企业正迎来大考,贸易壁垒与保护主义下如何避险?
今天很有幸主持这个论坛,大家都是行业里非常出名的企业家。出海这个事,是大家很关注的,大家在出海过程中也做得比较成功。这次交流,有两轮的问答,希望能听到大家的真知灼见。
第一轮是相对比较共性的问题,目前企业在海外的布局,包括产能的布局、出口的布局,这些布局的出发点是怎样的?首先有请潘总。
深圳市豪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党育
潘党育:现在出海变成一个热点话题,而豪鹏科技作为中国电池出海的排头兵,于2002年成立,在2003年实现所有电池产品均出口,业务100%美元结算,到今年上半年公司约有一半是美元结算,从终端品牌客户口径来看,公司超过80%客户为世界五百强及细分领域前十名客户。受此影响,公司于2008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随着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得越来越快,我们看到同行也受益于此,发展得很快,公司便决定回归A股上市。2019年公司完成私有化,2020年完成股份制改造,2021年提出申报,2022年登陆深交所主板。
国际化出海,对豪鹏科技来说,它是个老问题,也是个新问题。豪鹏科技一直坚持全球化业务,现在也很关注国内的业务,三年前我们把国际品牌商的客户定位修改为为全球品牌商,我们做To B的业务。为什么说出海呢?我们跟央企和一些专家也交流过,现在有个趋势,以前改革开放的时候,中国是世界的工厂,应该说随着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企业合规能力、治理能力、管理能力的提升,未来世界是中国的工厂,我们要看到这个变化。
豪鹏科技所属的电池制造行业,是全球电子产品产业链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尤其是消费类的锂离子软包电池,更多是依靠中国企业,因为日韩企业都去做动力和储能了。ATL也是日资的,但是在中国国内生产,这是一个趋势。那我们是不是要走出去呢?从豪鹏科技的角度说,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已经在越南建设了一个生产基地,已做好储备工作。豪鹏科技一直以来都秉承成就客户的价值观,为客户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增加供应链的韧性。但是这并不是代表我们不在中国生产,我们现在也在谈,中国生产肯定是不可缺的,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在中国生产都是必须的。但是,根据客户所希望的地点去提供产品的供应,我们也是要尊重的。这个问题要逐步谨慎地来,实事求是,不要急于求成,要边实践边修正。
主持人:谢谢潘总。豪鹏科技曾经在海外上过市,从海外回来的,不是出海的。下一位有请陈总。
诺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郁弼
陈郁弼:谢谢主持人。要不要出海?出海这条路好不好走?要看具体行业。诺德股份是做负极集流体——铜箔,前一阵子,台积电的老板张先生讲了,为什么要走出去?因为自由贸易已死,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以后,已经对外发表了他的政见,对华征收60%的关税,其他国家20%。相信在明年1月份开始,全世界的经济、政治都会有大幅度的涌动。当然了,会好,会坏,目前还看不明白,有时候心情也是多变的。
对诺德股份来讲,为什么要走出去?实际在两三年前,我们一个很大的美国客户,原来我们一个月可以交几百吨的订单,但是对中惩罚性关税开始后(1%的关税加25%的惩罚性关税),关税达到26%,而且不是只有铜箔的加工,是连铜的售价也加26%,所以我们没有办法跟欧洲、韩国的铜箔厂竞争,主要是成本问题。包括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实际还没有真正实施,主要还是成本问题,加上26%的关税,怎么付得起?所以就使得我们在美国的订单基本中断了。
在欧洲打市场,前面打了两三年,非常辛苦,都论证了,也遇到了相同的问题,当然欧洲的关税比较低。这两年也因为整个市场、新能源行业都在说,国内在内卷,要往外走,诺德股份也跟着往外走,想去尝试一下。我们此前有对外公布准备在比利时设工厂,但在经过详细调研和测算成本以后,发现建造成本、土建成本比国内至少贵三倍,营运成本比国内也是贵3倍。不管到西欧还是东欧,人力成本是相当惊人的,一线员工的工时还是8小时,完全不能加班。在欧洲不能加班,美国也一样,一线员工4000欧,抵得上国内高管的薪水。而且我们这个行业还有废水环保问题,在欧美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所以我们先暂停下来了。
据我了解,两年前电池行业上游积极往外扩建,我个人觉得可能是刚开始风声很大,实际上能够落地的应该不多,现在还没有看到能够赚到钱的。现在又有一波公司往东南亚去,我们也正在考察,印尼、马来西亚、泰国都在考察,考察一轮也发现,当地也是水涨船高,知道中国人要去当地设厂,土地也增加了,人工成本也增加了。比如泰国,实际它的运营成本也是比国内要贵大概30%,当然了,总比欧美贵了3倍要好。所以,其实走出去是不得已而为之,是迫于政策跟经济的压力,但是走出去,坦白讲很难,我个人还是觉得中国这个地方最好。做新能源这么难做,这么高的劳动密集,还是要在中国这片土地来耕耘。但是,不走出去,可能又有政治经济的压力、关税的压力,还是必须走出去。综合来看,建议走出去要非常谨慎,调研要非常详细,每个国家差异很大,只要政府相关领导人一换人,可能会完全颠覆原来的原则和想法,整个制度都会有变化。所以我们要去慢慢去建,一步一步来,刚开始不要投资太大。谢谢。
主持人:不能被迫急急忙忙往外走,要有节奏的、主动性强的、有规划地去走可能更好一些。下面有请焦总。
广东捷盟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焦军峰
焦军峰:装备跟材料、电芯的出海逻辑有些不一样,主要是因为我们装备从订货到交付客户投产的周期特别长。捷盟智能主要做电芯前段工序中的涂布装备,是影响电芯性能一致性最主要的因素;同时涂布工艺横跨多个领域,包括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为了让装备最大程度地适应工艺,我们还需要从基材、浆料开始到最后的成品整个过程中进行各种数据模拟、计算和分析,比如浆料本身有沉降、一致性等问题,涂布前段处理不好的话会产生各种颗粒,影响后续产品质量。正因为如此,装备出海从国内制造到后期国外安装调试服务,需要配备大量的技术人员,遗憾的是,这些技术人员在国外很少。从这一点看,装备跟材料、电芯出海的逻辑是不一样的,对我们来说即是挑战,也是机会。
在锂电装备领域,早期我专门负责设备开发,从最开始的买日韩欧美的设备进行学习吸收消化,到我们融会贯通、自主创新,再到电芯工艺技术多次的更新迭代,在涂布设备技术领域现在我们已经远远超过了进口设备,实现全面自主可控。在这个领域,国内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公司并不多,因为设备技术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资源,最早都是跟着头部客户走起来的。基于这个逻辑,装备的出海会牵扯到很多问题,比如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差异,包括国外设备购置要求的各种安全认证,国内企业对此形成统一的认知还需要时间。前几年大家都说国内内卷,一窝蜂去出海赚钱,然而几年下来总账一算却是亏的。这是因为大家没有搞清楚国际真正的需求,非标装备在海外后期运营的过程中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而这些人力在海外成本高昂。
另外,由于海外有各种对当地劳动力的保护和法律限制,中国人在国外大部分地区是不能现场动手施工的,亚洲国家稍微好一些,在欧美我们是完全不能施工的;但是当地又不具备这些技术基础,如果我们去培训也是很麻烦的事情,需要很长的周期。前些年我做过一个美国的项目,我们的方案是美国人在中国租厂房,我们先把设备安装好,让美国工人在中国做好产线操作培训,再拆机发运到美国去投产;可惜的是,培训一年之后,还是达不到中国电芯厂的标准。
所以,我们设备端想出海赚国外的钱,可能过程会比较漫长。也许等AI智能化、标准化达到某种程度的时候,后期费用会相对来说更好接受,设备出海才能赚到钱;当然如果是跟头部的厂商一块出海就会好一些,如果直接卖给欧美公司的话难度就比较大了,因为他们对于非标产品很难吃透。这问题我们还是要注意,别都走出去了,钱却没赚到。
主持人:接下来装备产品压力更大。田总也是做装备的,我们来听听田总的感受。
深圳市时代高科技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田瀚溶
田瀚溶:时代高科是一个小而精的企业,出海,这是大势所趋,时代高科肯定是要出海的,大的方向是坚定的,但是怎么出海,还有方式、方法的考虑。时代高科从2004年开始给德国宝马出口设备,到了2008年、2012年,又给美国Maxwell出口真空干燥设备。这二十年来,出口设备一直在持续,目前,大概还有五个项目在海外,有东南亚的、日本的、欧洲的。但是出海建厂,就时代高科这种小规模的企业,好像还没有资格谈论在海外建厂的事情,当然想也可能会想一下,但是就像陈总说的,举的例子很好,西门子,他们在中国建厂,我们也跟西门子的中国工厂合作,也非常多,但是它是世界级的大企业,中国市场也需要它。刚才还说到中国福耀玻璃到美国建厂,也是美国这个汽车大国需要汽车玻璃,这都是非常好的案例。我更希望看到的是我们巨无霸的大企业将来带着我们往外走,我们自身的实力,如果在海外建一些销售机构或者服务机构,那还是可行的。
但针对出海建厂来说,如果没有准备好,难度确实很大,主要是欧美国家对我们的要求和标准,如果亲身体会一下就知道了,你自己认为已经做到尽善尽美了,但是人家还说你是乱七八糟,真是这样的,我们大众的客人现在就常驻在我们公司,在这方面要付出的精力和代价是巨大的。我们需要长期平缓的市场环境,我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能够让我们国家也像德国、韩国一样,在产业链上大家互相提携、互相帮助。国内现在不计成本的竞争,是不可持续的,没有利润就没有研发,没有研发就没有未来,反之有了利润,想发展,出海就是一种选择。总之,我认为出海是好事,但需要考虑自身条件还有方式方法。
主持人:国际国内双循环,哪个循环也不能丢,国内也要做好。星源材质出海的规划,我们听听高总的想法。
深圳市星源材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高东波
高东波:谢谢陈总,我是来自星源材质的高东波,星源材质成立于2003年,主业一直做锂电池隔膜,包括干法、湿法、涂覆。目前星源在市场行业是技术领先,规模第二,今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对于出海这块,星源材质在2018年开始做这个规划,真正启动是2020年。为什么出海呢?主要是客户有本地化的需求,能够确保海外客户供应链的稳定,增加其信心。另外,在海外设厂,更贴近终端用户,这样的话响应的及时性、服务的及时性能够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刚才有讲到不同地区的贸易限制,在海外设厂也可以规避以后潜在的贸易冲突。
锂电池这几年发展迅速,70%的锂电池产能都在中国,但是还有30%是在海外的。我们也希望利用海外产业链不太完整的时候,先提前布局。在海外,尤其是欧美地区,电池产能还不是特别充足,在那边设立工厂的时候,我们作为材料供应商及时跟它配套,把工厂建起来,为它们提供好的产品、好的服务,这是我们走出去的重要原因。
主持人:商业化的色彩越浓越容易成功。谢谢大家的真知灼见。还有一轮问题,这轮是根据企业情况,相对比较具体一些。还是从潘总开始,刚才说你们在越南建厂,这里面有涉及锂电、镍氢,还有电池系统。我的问题是,去越南就会面临供应链问题,这么多产品的供应链会不会对公司形成挑战?为什么不先把一个产品做好,这样的话更稳健一些?这个问题是怎么思考的?
潘党育:你问的很具体,也很对。我刚才讲了,豪鹏科技一直定位的是为世界500强或者细分行业前十名的品牌商一站式电池解决方案,这是公司的定位,一直没有变化。我们在越南海防布局,也是先从最近的地方尝试,海防距离广西大概两三个小时车程,这也是我们建设海外基地首先看重的安全性。其次是建设海外基地的必要性,豪鹏科技还是为成就客户考量,这是我们的价值观,我们要以行动来做。怎么做?我们第一步是从电池的组装、PACK开始做的,有几个客户已经认证通过了越南工厂,会从定制化的产品、生产线开始。第二步是明年计划从镍氢电池开始,镍氢相对锂电池而言没有这么复杂,安全性也更加可控。预期我们在2027年左右会在越南基地实现锂电池从极片到电芯制造的全部生产配套,这些客户都是清楚的。如果客户需要我们加快建设投入,我们会与客户展开有针对性的沟通和布局。所以在海外布局,我们想的还是要成就客户。过程中还有很多困难要想办法解决,我们必须和上下游的合作伙伴一起克服,也有很多东西需要豪鹏科技自己去消化。但不管在哪里建厂,公司还是要以技术创新、夯实经营管理能力为基础,这样走出去才有意义。如果公司自己的技术都跟不上,管理水平都跟不上,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别提海外产能布局了。
主持人:我刚看了一下,五家公司都是深圳和南沙。接下来问一下陈总,刚才说在比利时建厂,在欧洲的公司有些波动,在建厂过程中怎么控制风险的?假设厂子建完了,有了波动怎么办?
陈郁弼:我们目前来说还没有动作,本来想要建厂,临时决定停下来了,因为各方面的调研来讲,觉得很不利,所以不敢建。也还好没建。2023年到现在这个时刻,欧洲电池厂变化非常大,瑞典本土电池公司Northvolt,欧盟跟所有汽车厂全力相助的一个大厂,国内的企业也有计划在它旁边建厂,还没有决定要去,它已经停下来了。我们在欧洲有办事处,在欧洲也有业务。我们在欧洲当地的所谓外资企业,不是华人建厂的企业,目前来讲50%都已经停下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是资金的问题,基本停在那里。外资企业要跟中国PK,我个人认为是非常困难的,这是我的意见。
主持人:所以要控制好风险。焦总刚才提到提供的服务境外客户很多,但是你还没有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焦军峰:最大的挑战还是技术和人才的输出,我们的人员很难长时间在国外长期逗留去支持它。比如一些电芯厂,很多在国内形成了不成文的规定,你卖给了我的设备,你就要把我的产线弄好,因为我也不懂电池,它希望你生产。但是老外更不懂,更没有这个能力,它更希望你生产。其实在国外建厂是不现实的,因为它没有这些资源。但是捷盟智能地处广州南沙,国内海外的交通都很发达。欧美其实做装备还是很厉害的,只是做非标的理念应用技术上还不够,经过一段时间,欧美开始认识到自己的短板以后,愿意主动跟我们合作,比如在美国做这样的工厂,他们提供现场的技术人员,我们主要去培训。但是,我们当前遇到的最大困难,它们电芯的工艺和装备技术都没有。相对老牌企业的优势,捷盟智能对电芯的核心工艺和技术是擅长的,因为我做了十五年到二十年的电芯,原来专门负责这个,包括我的团队,有丰富的设备经验,但是我们没法儿给它提供系统服务,在海外,你跟它语言上、技术上都很难沟通,这跟当年我们用进口设备也是同样的问题。对海外材料厂、电芯厂来说,短时间它们很难跟中国形成竞争,也就是说它们短时间是做不好电池的。装备的话,海外电池公司可能一开始有热情建厂的时候还能赚一波,而现在欧美一些电芯厂已经知道它们自己搞不定了,还有一些是正在挣扎。现在中国的电芯厂跟国外的电芯厂合作,有技术输出,但还是有一个过程。所以国内的装备厂不要过于乐观去卖,因为后面会涉及各种问题,这是大家要考虑的风险。
主持人:田总刚才说装备企业在海外不建设产能,那么什么时候装备企业在海外才能建产能?如果有足够的市场,能不能建产能?
田瀚溶:没有市场,出海就是找“死”。所以出海要根据各个企业自身发展的阶段去考虑问题。时代高科在2015年前后,德国的卡尔蔡司要求我们去建厂,可能大家不是很了解卡尔蔡司,但是手上有苹果手机或者有华为手机的,镜头全部是卡尔蔡司的。但是为什么我们不能建呢?第一个,我们自身的规模比较小。第二个,我们认为它的市场不足以支撑我们在那边发展。
你刚才提了一个假设的题目,假设有足够的市场支撑,那当然了,现在就应该去。
但是不是具备这个条件,建厂很难。各个企业还是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像我们时代高科,到目前为止只在德国、美国建了销售和服务的机构。
主持人:最后是高总,星源在海外有产能,借此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这里面最难的是什么?这里面能不能给大家一些什么建议?
高东波:星源材质2020年开始在欧洲建了一个工厂,2023年又在马来西亚和美国也分别建工厂,所以海外将来有三个工厂,欧洲工厂2022年已经部分投产了,马来西亚的工厂和美国工厂应该明年会投产。这个过程中,刚才大家都说了,成本非常高,在海外的建设成本至少是国内3~4倍了,成本非常高。第二个是刚才焦总说的,因为本身这个产业不太成熟,也没有相应的技术人才,确实是很麻烦的,不但是技术人才,就是技术工人也非常缺乏。国内可能实操三个月就能胜任工作岗位,而海外可能要培养半年到一年,这种人才也是非常缺乏的。另外,出去的话还要考虑驻在国的法律法规。像欧盟的话,它有一个整个欧盟法律法规的体系,涉及每个国家的话,国别里面在这个大框架下还有自己的要求。在西方这些国家的环保理念、安全理念、工作环境等各个方面,要求有很多特别细的不一样的东西在里面。所以在海外建厂的话,这些东西都要充分了解清楚。刚刚田总说了,步子还是要稳一点,了解清楚需求在哪里、市场在哪里,投资利润怎么来,这个还是很重要的。
主持人:谢谢。高总讲了三点,一个是成本,第二个是人才,第三个是法律法规。看来确实比较难。
高东波:还有一个是它的产业链配套,是非常不完善的。不像国内,整个产业链配套完善,需要加工改造,在工厂周边就有资源很快可以完成,在海外很难找到这种资源,这个配套也是非常困难的。
(以上观点根据论坛现场速记整理,未经发言者本人审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能源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能源财经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